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七功是:“掂”。就是掂稿子的份量。有些很有才华的作者,他开始写的稿子不一定都好,这就要看编辑有没有眼力,能不能掂出稿件的份量。在出版史上,由于编辑掂出稿件的份量而发现作者的故事,屡见不鲜。下面举三个例子,可能对编辑提高眼力的重要性的认识,起些作用。一、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主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者每天都和新闻稿件、新闻线索打交道。编辑要安排版面,哪篇稿子做头条,哪个新闻应突出,哪条要配篇言论,哪条放报尾就行,所有稿子摆到面前,上版前心中必须有数。那么作为编辑,他是凭什么做出决定的呢?当然要凭稿件本身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而对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判定,每个编辑却是不尽相同的,这里面就有编辑对新闻的分量掂量得是否准确的问题。记者也是如此,得到线索或采访前后,一般心中要有一个初步的判定,这样的内容适合写消息  相似文献   

3.
苗荷芳 《新闻三昧》2007,(10):25-26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基层通讯员或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这样问:老师,你说这件事可不可以写成稿件?你认为这件事有新闻价值吗?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什么事件可以写成稿件,不知道新闻在哪里。对于一个熟悉新闻  相似文献   

4.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在新闻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理论问题,是新闻记者一辈子读不完的重要的教科书。首先提出新闻价值的是西方新闻学。在我国,一九一八年出版的徐宝璜写的《新闻学》一书中,也讲到了新闻价值。解放以后,我国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价值作过一些研究,特别是一九八○年,关于新闻价值的探讨性文章多一些。北京新闻学会还专门开会讨论过几次,只因这是个难题,争论还很大。直接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随时都会碰到新闻价值的问题。遇到这样那样的事实,都得掂一掂有没有价值,有多大的新闻价值,值不值得报道?作记者的,每天遇到的大大小  相似文献   

5.
贵在决断贵在决断。这不仅是总编辑的事,也是一般编辑的事,当然也是记者的事。每天的信息很多,该选什么稿,该放在版面的什么位置,要不要配评论,该不该删节,都需要迅速作出判断。断,就是掂新闻的分量,掂得准,把该突出的新闻放在版面的显著位置。要不然就可能把必上的新闻漏掉,或是在版面上安排不当。断,是把关,也是掌握分  相似文献   

6.
写新闻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一种信息,让人知道在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新闻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方式,所揭示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特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写事。二是要写清楚事。不写事的新闻恐怕没有,写不清楚事的新闻,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发誓不让人看,因为看了也不明白。如果在新闻写作中没有抓住这两点,恐怕算不上是好  相似文献   

7.
常疑惑为什么写不好新闻稿件?同事们常常对我谈起怎样写好一篇新闻稿件,以下是一些总结和感悟:——标题,是新闻稿件的眼睛、灵魂和精华,  相似文献   

8.
张健 《新闻窗》2006,(5):89-90
什么是新闻资源 新闻资源就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终极产品的物质或精神形态的较大规模聚合,包括新闻来源、编采队伍、新闻观点等,通过整合新闻资源可以理顺新闻生产关系,促进新闻生产力的发展,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具体包括:1、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和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线索、新闻资料、新闻合作者、新闻稿件等;  相似文献   

9.
善于鉴别新闻稿件的价值,并把它的潜在作用充分展现给读者,这是对报纸编辑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检验。稿件在编辑过程中有潜力可挖在一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新闻,其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难道在编辑过程中也有潜力可挖么?答案是肯定的。前辈新闻工作者徐铸成在所著《报海旧闻》中讲过这样一件事:解放前,《文汇报》的一位编辑,有一次把一条“中央社”关于国民党军方人员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新闻稿件扔进字纸  相似文献   

10.
赖龙光 《新闻窗》2007,(4):20-21
衡定新闻价值、选准新闻角度、发掘新闻素材,是新闻采写的三大基本功。 在笔者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感觉把握这三点至关重要。因为,不能衡定新闻价值,稿件就无法写,即使硬写出来质量也不高。不能选准新闻角度,稿件就写不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新闻。不注意发掘新闻素材,写出的稿件就缺乏厚重感,达不到应有的宣传力度。显然,这三点是新闻采写中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条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往往可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表现。角度的不同、挖掘的深浅,表达出的主题和意义就会相去甚远。如果不能对新闻素材进行认真提炼,写出的稿件就会角度不新、思想陈旧,本来颇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也可能被淹没于其它芜杂的材料之中。因此,如何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把新闻写深写透写活,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北京有一位店员先进工作者,曾当场作示范表演,信手抓起一把糖果,放在磅秤上,恰好是一斤,屡试屡验,分毫不爽.在旧上海,也曾听到苏州河岸装西瓜的故事,一位老工人站在岸边,不断接住从船上抛来的西瓜,随手就放进箩筐里,你随便去抽查,每个箩筐,基本上是一百斤,上下很小.因为经过他的手,分量已掂出来了.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有这种"掂"分量的本领.新闻到"手",立刻就能"掂"出这是大新闻,还有小新闻?是表面很轰轰烈烈,实际上寿命不长的新闻?还是初看并不显眼,却有强大生命力,大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掂"清了分量,作为编辑就心中有数,哪些应编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人物特写,是报纸新闻体裁的一种形式。它的写作特点,主要是用描写的方法,去刻画现实中的正在发生变化的事实。要描写新闻人物所经历的事新闻人物特写,简单地说,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人物报道,是写新闻人物所经历的事,而不是象文学作品那样主要写人。这就要求所写的事要有新闻价值,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真实对新闻人物特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感人的首先不是文字,而是人物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85年元月份才开始学习写新闻稿件的,一年半时间里,已经在中央、自治区、地州级报刊刊稿一百三十多篇。我学写稿的体会是: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会最深的事开始下笔,这样的稿件容易刊用。因为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亲身经历过的事,本身就是笫一手材料,写起来顺手。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一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千余篇,稿件命中率在70%以上。我采写的稿件为何有这么高的命中率?归纳起来有四个“不写”: 一是不紧跟形势的稿件不写。作为通讯员要经常读书、看报学习,洞察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写出紧扣形势主题的稿件,并把稿件写精、写活。 二是没有社会意义的稿件不写。在你采写每一篇稿件之前,要认真分析这篇稿发表后的价值有多大,是否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并使群众从中得到启迪。 三是“马后炮”的稿件不写。要经常看报纸、听广播,凡发表过的稿件只能作为参考,吸取它的精髓,主要精力放在结合本地  相似文献   

17.
怎样把新闻稿件中的人物写真实,我们觉得写活用好其中的人物言语对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过去有个时期,不适当地强调新闻的理论性、思想性;写新闻稿件时,一涉及到人物的言语对话唯恐起点低,影响新闻价值,于是记者、编辑就笔下生花,把一些新闻人物的言语对话写成大话、套话。比如一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发展,新闻界的同仁越来越重视现场短新闻的拍摄。什么是现场短新闻呢?现场短新闻,是指新闻记者直接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向观众报道的新闻价值较高、篇幅短小的新闻。也可以说,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是记者可以随时捕获新闻的一种轻武器。当然,要真正写好它,写出分量,写出文采和韵味,写出"鲜活"的凝重或灵动,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须有点扎实的功夫,并且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9.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者出手必须要快,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者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