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计算中国及各省份教育代际流动指数,构建父母—子女教育转换矩阵,分析中国及不同省份教育代际流动的性别差异,并运用多变量回归分析家庭资本各维度对全国及各省份教育代际流动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子女受教育水平有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指数高于男性,表明儿子的教育代际继承性更强,女儿受原生家庭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相对要小,在教育水平提升方面总体上也比儿子的表现更好;(2)父母受教育水平在不同分位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低分位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子代的影响更强,在高分位父亲的影响更强;(3)全国整体教育代际流动水平较高,且处于高流动水平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说明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在逐步缩小;(4)家庭资本各维度中对教育代际流动影响强度最大的是经济资本,其次是政治资本,再次为文化资本、家庭综合地位,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小;(5)教育代际流动水平越高的地区,显著影响教育代际流动指数的家庭资本因素越少,显著影响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指数的家庭资本因素多于男性。基于此,可以通过适当的公共政策影响及改变子女成长的家庭资本,保证合理的教育代际流动,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家庭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处于教育劣势地位,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学业表现不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期望并没有实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依然存在。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社会地位获得,家庭的福利功能是降低流动儿童教育贫困、满足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引入代际流动指数,对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学生与其父辈的职业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所获得的职业地位平均水平并没有明显低于本科毕业生;同时,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的流向上表现出更明显的规律性。这一方面可能缘于职业结构变迁所增加的就业机会并没有刻意排斥高职学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也可能为高职毕业生的职业代际流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易灵 《华章》2011,(13)
社会不同阶层人群接受教育后对其代际流动有不同的影响.社会优势群体主要是为了保存其优势地位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代际传承,而劣势群体则选择通过延长受教育年限期望实现代际向上流动.以高等教育阶段作为一个观察点,考察两个主要群体接受高等教育对其各自代际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无序logit模型,对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考察,探究各影响因素在新生代和老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作用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呈“倒U型”影响;男性在就业市场更受青睐;婚姻状态、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工作经验、本次流动时间、家庭收支比和子女数量的正向变动都会促进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寻求稳定就业,但它们对农民工在具体职业的选择影响上则存在差异。此外,农民工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水平、本次流动时间以及子女数量上。可以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制度、构建社交网络和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优化。  相似文献   

7.
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既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个人状况,择业偏好、就业准备等个体的内在因素,也涉及家庭、地区、生活环境、就业政策、择业机会等外部因素.本文运用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通过分析家庭因素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影响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途径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时,隐藏在或被遮蔽于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家庭伦理尤其是代际伦理问题,常常不被人们所发现和重视,但它确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很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精神,尤其是家庭代际伦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就读于重点大学的6位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探讨流动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对其子代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上的同质型社会资本并未随农民父母的流动而遭到破坏,受访者及其家长往往借助业缘、学缘以及与陌生人熟识结缘构建异质型社会资本,争取城市公立学校的入学机会、学校教师的积极关注、关键性的高校报考信息等,最终助力子代取得较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1107名毕业博士的职业选择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导师指令性规范对博士学术职业选择具有直接影响;顶尖学者的示范性规范、学术成果获得、学术能力的知觉控制、学术职业经验知觉控制则通过学术职业意愿对博士职业选择行为间接产生影响;职业意愿对实际职业选择行为有48%的预测度和解释力,职业意愿并不能直接代表博士实际职业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种干预博士职业选择行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对导师指导如何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超过六成的博士生的就业取向发生了变化,其中逃离学术职业的比例(38.4%)明显高于回归学术职业的比例(22.9%).第二,导师的人文关怀、获得导师认可度、导师指导频次和科研发表满意度均对博士生回归学术职业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导师人文关怀的影响高于学术指导的影响.第三,按照博士生学习投入时间和对工作时间的满意度,将博士生群体分为主动型、被动型、休闲型和消极型.不同类型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消极型博士生逃离学术职业的比例最高,主动型博士生回归学术职业的比例最高.第四,导师指导内容对不同类型博士生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主动型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变化主要受到导师指导频次的影响,被动型、休闲型和消极型博士生更多受到导师人文关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代际收入流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议题,而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经济学与社会学家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教育与代际收入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理论探讨,但目前学界缺乏对教育影响代际收入关系内在机制的梳理.文章将代际收入流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教育影响作用的理论机制.在家庭教育投资决策阶段,家庭效用函数理论关注现实经济和信贷约束的作用,而自我实现理论更关注不平等的阶层非经济特征;在学校教育过程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学校教育的精英主义和绩效原则,而社会化理论则认为学校教育是代际不平等再生产和合理化的工具;在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阶段,地位获得理论等仅强调劳动力供给特征的收入效应,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则仅关注劳动力需求特征的收入效应,而工业化理论等调和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特征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普遍认为教育对改善代际收入不平等具有积极作用,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则多认为教育无法改变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化并呼吁直接的社会改革.基于理论视角的系统梳理对于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内容,利用1322份学术型博士生样本数据,对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博士生对导师在学术方面的指导比较认可,但在博士生职业发展建议、科研补助等个人关怀与支持方面的评价偏低。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导师在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优化培养条件、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表现均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研活动投入时长和科研项目参与数量也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娟 《教育教学论坛》2019,(23):218-220
现代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一些年轻家长为了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将孩子的生活护理和教育辅导等责任交给了孩子的祖辈家长。隔代教育虽能使年轻父母节约精力和时间,减轻生活负担,但是基于事物的两面性思考,隔代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给祖辈家长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共生视域下的隔代教育是从价值观角度对隔代教育展开新的思考,对隔代教育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度发掘,同时也对隔代教育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资本是真正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钥匙。资本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经济范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历史范畴具有其历史局限性。而这种资本的辩证历史作用是由资本本性衍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在社会区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资本”再生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家庭是其主要场所。“文化资本”既是累积性的,也是传承性的,并且和其他类型的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家庭中各种类型的资本对文化资本的获得和继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从学科视角研究T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的博士生激励机制。通过对改革背景中硬-纯、硬-应用、软-纯、软-应用学科领域博士生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提出尊重学科特征与差异的博士生激励机制理想模式与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高校就业指导科学化发展的标志。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高校应探讨使用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坚持生态位适应性的原则、因子限制原则、内外平衡原则和开放性原则。高校要积极构建开放的、复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生态系统,必须构建个人一学校一社会生态链,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训练。  相似文献   

19.
基于C9高校调研数据,文章通过对路径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等的构建,探讨了新知识生产模式下,教育背景、培养活动对博士生就业过程与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博士生的就业情况受到个体教育背景与培养活动参与情况的交互影响;第二,本硕毕业学校、论文发表数量等依旧是博士生多元就业市场中的重要能力信号;第三,跨专业学习、贯通式入学、科研投入时间较多的博士生未体现出应有的就业优势。文章证实了博士生就业情况遵循院校影响理论所提出的影响路径,并基于对影响现状的具体分析,对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07年调研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经济学理论与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挖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除职业技能以外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观察就业困境以及引发的社会矛盾,试图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在满足大学生实现就业同时也完成科学的国家人才结构布局,使得劳动力供给与行业人才需求相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