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友谊质量问卷对河南省1 063名农村初中生同伴交往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早期留守经历对青少年同伴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经历了留守的农村初中生表现出更多的友谊冲突和背叛,较少的帮助与指导,与同伴间缺乏交流,早期双亲外出的初中生友谊质量最差,且经历留守的初中生友谊质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早期的留守经历影响个体初中阶段的同伴交往,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适应特点及两群体之间的差异,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对娄底市和双峰县5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的16个自然班级91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在情绪症状、困难总分和影响因子上差异显著;②留守女生在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社会行为和影响因子方面均好于留守男生,而在情绪症状方面比留守男生差。留守初三学生比初一、初二学生显示出更多亲社会行为。城市和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适应水平无显著差异;③非留守女生在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上均好于非留守男生,初三、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受到各方面困难的影响更大,尤以初二学生最为突出;城市非留守初中生在情绪症状、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方面均好于农村非留守初中生。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同伴支持与抑郁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调查了1297名初中生.结果发现:农村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初中生;学业压力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抑郁,同伴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抑郁;同伴支持能够调节学业压力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对于同伴支持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来讲,学业压力对于抑郁的正向预测力较弱,而对于同伴支持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来讲,学业压力对于抑郁的正向预测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是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为了解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倾向的关系,对重庆市780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年级之间成"马鞍形"发展趋势,心理韧性各维度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积极应对倾向弱于非留守初中生,消极应对倾向强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对其应对倾向有着重要影响,但家庭支持影响力较弱。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自尊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其间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自尊量表、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513名辽宁省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杀意念与自尊、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自尊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领悟社会支持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为开展相应的学业心理辅导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采用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220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总体健康状况与学生的数学成绩、英语成绩及三科总均分呈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孤独倾向、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可以用来解释学生三科总成绩的变异;孤独倾向可以用来解释学生语文成绩的变异,孤独倾向和对人焦虑可以用来解释学生数学成绩的变异,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可以用来解释学生英语成绩的变异。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其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现状与特点,为改善其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参考。以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测查695名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其中留守生379名。结果提示,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总体上不高且显著低于非留守者;不同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留守类型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尝试探讨留守儿童积极适应、消极适应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采用社会适应问卷和心理弹性量表对232名农村留守初中生积极适应、消极适应和心理弹性进行测查.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的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各指标得分均呈偏态分布;不同适应类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高危型学生弹性水平最低,适应型学生弹性水平最高;心理弹性对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累积解释力分别达到61%和37%.其中,目标专注对积极适应的预测力最大,情绪控制对消极适应的预测作用最大;积极认知有助于提升积极适应功能,家庭支持则有助于减少消极适应症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对留守儿童适应的预测作用具有领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初中生对父母、对同伴的沟通姿态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以及初中生对同伴的沟通姿态在其对父母沟通与同伴关系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州市八所初中学校的383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与父母还是同伴的沟通过程中,初中生都不倾向使用不一致的沟通姿态;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使用指责型沟通.初中生沟通姿态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年级越低越倾向使用指责型沟通,年级越高越倾向使用超理智型沟通.初中生同伴关系基本良好,初一到初二的同伴关系水平有所下降,到初三阶段开始回升.初中生对父母采用不一致沟通的倾向性越高,则对同伴采用不一致沟通的倾向性也越高.初中生越倾向对父母使用打岔、指责沟通或越倾向对同伴使用打岔、指责、讨好沟通姿态,则其同伴关系越差.初中生对父母打岔的沟通姿态不能直接影响其同伴关系,而是通过两种途径(对父亲打岔→对同伴打岔→同伴关系;对母亲打岔→对同伴打岔→同伴关系)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北京市1884名初中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表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处于较好水平,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意志力未达到较好水平。总体来看,初中女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好于男生,城市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初中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好于农村学校学生。对学校环境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同伴关系、学习负担、班级学习氛围、班级竞争以及学校归属感对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预测作用。男生和女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青春期学生的人际压力体验及其与抑郁的关系,采用自编的人际压力体验问卷和简明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春期学生人际压力的平均水平处于偶尔觉得的状态,其中来自同伴的压力平均分最高;青春期女生的同伴压力和父母压力显著高于男生;留守儿童的父母压力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同伴压力和父母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教育实验区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新教育实验行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概念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班级执行新教育实验行动水平越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概念显著更好。在控制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外出打工时间、与父母联系频率等相关变量的情况下,新教育实验行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概念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在这一影响关系中,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发挥显著中介作用,同伴支持发挥显著调节作用。综合新教育实验行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及其机制,未来可以通过借鉴新教育实验的行动经验、强化乡村中小学校教师流动、倡导“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等路径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74个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在三个量表中的部分因子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这些因子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发泄、幻想和忍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丧失和健康适应.与非农村留守初中生相比,农村留守初中生面对的生活应激值要更大、应对方式更多是消极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六所普通中学的616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同伴关系更差,他们受到同伴的尊重和接纳更少,更易受到忽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家庭,且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显著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一定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程度显著预测同伴尊重、同伴接纳,家庭月收入可以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和同伴忽视。未来研究中需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备受关注。对我国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中小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泛精确匹配法(CEM)解决内生性偏误,研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减”背景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人数略有下降,中小学生参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时间和费用基本保持稳定;参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能够显著改善小学生的抑郁情绪,但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作用不显著;参加校外非学科类培训对小学生抑郁、状态焦虑和积极情绪的影响在城市与农村学生、留守与非留守学生间均存在组间异质性;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参与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存在城乡、留守与非留守的组间异质性。相关建议为:应理性看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让中小学生的教育更多回归学校和家庭;丰富学校课后活动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加强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治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农村211名留守初中生和223名非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在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三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在人际关系状况、健康适应及心理压力总分三个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调查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面临的生活压力事件多于非留守学生;留守初中学生在生活压力事件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杨莉 《教育与经济》2021,37(4):38-47
本文基于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利用OLS与分位数回归方法、控制学校固定效应,分析了班级同伴成绩高低及离散程度对初中生成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分位点处学生均显著受益于班级同伴成绩的提升,且中间能力水平学生的受益程度最大;班级同伴成绩离散程度能显著提高优等生的成绩,但对差生成绩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女生相比,不同分位点处男生受班级同伴成绩的影响更为一致;相较于弱势家庭,优势家庭学生从班级同伴效应中获益更多,受损更少.因此,学生与家长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学业基础及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避免跟风择校;学校在进行混合编班的同时,还需采取一些有利于补偿差生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23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社会适应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指标,可将留守初中生划分为高危型、矛盾型、完好型和脆弱型等四种类型.四种类型被试在两种适应功能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完好型留守儿童在同伴依恋质量和心理坚韧性的得分最高,高危型儿童组得分最低.据此建立的判别函数表明该分类是有效的,可为留守儿童个别化辅导和心理社会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不能在父母陪伴下成长,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二级错误信念发展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8—10岁农村留守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存在着年龄差异,呈增长趋势;不同同伴接纳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呈显著差异,受欢迎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强;农村留守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可以显著地预测他们的社会选择力。  相似文献   

20.
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279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的吸烟行为、与吸烟相关的问题行为、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吸烟及其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的调查发现:流动和留守儿童在不同年级中表现出不同的吸烟行为;与吸烟有关的问题行为、同伴吸烟情况、同伴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吸烟次数和数量,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能部分预测吸烟行为;最后提出了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