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实施1+X证书制度,应当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置于同一重要的位置,要为促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制定出有效方案。职业院校应正确认识自身在1+X证书制度实施中所承担的角色,加大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合作力度,从而为实施1+X证书制度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叶东 《机械职业教育》2024,(2):20-24+56
1+X证书制度试点在院校认知、要素设计、运行实施、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加大制度宣介,提高职业院校的认识水平;优化X证书开发建设,提高证书的社会吸引力;完善制度实施,提升试点的组织实施能力;推进评价改革,发挥1+X证书制度的教育评价功能,系统完善1+X证书制度。  相似文献   

3.
1+X证书制度作为一项重大的教育制度创新,对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深化"三教"改革、构建标准评价体系等都有着重要意义.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以来,虽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面临着学历教育传统教学体系对"X"证书存在排异性、"书证融合"还有一定距离、"双师型"师资不足等不同层面的问题与困难.鉴于此,建议构建职业院校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体系及更加成熟的书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健全培训评价组织和证书的管理评价办法,跟进出台支持1+X证书制度配套政策,以实现1+X证书制度全国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1+X证书制度在地质类专业中推广的现状,分析了该制度在地质类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地质类专业中试行1+X证书制度,能够更好地为地勘行业培养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填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空档期、完善国家资历框架.  相似文献   

5.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重大创新.高职院校是落实1+X证书试点的重要力量,从1+X证书制度的内涵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角度论述了高职院校推行1+X证书制度的重要性.在证书实施过程中要严把证书质量关,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培训队伍建设、落实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培训的职责.学校和专业(群)要多方位提供保...  相似文献   

6.
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应运而生的新型人才培养规范体系,符合新时期国家、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该制度的不断贯彻实施,将充分有效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结合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分析“1+X”证书制度的时代背景,阐释该制度所蕴含的逻辑特征,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和周密细致的部署,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对策与建议,并为高职院校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1+X证书制度是基于实现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基本制度设计,聚焦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立足岗位(群)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这样,一方面能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满足人才供需精准对接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有助于受教育者增强就业创业本领,拓宽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分析1+X证书制度的内在逻辑及系统价值,从制度试点实施层面总结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课证融通有待深化;“X”证书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错位;“X”证书社会认可度有待验证;配套保障制度有待完善。从重构课程体系,优化“1”与“X”的定位和衔接匹配,健全社会评价组织监督管理与“X”证书退出机制,完善配套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阐释“1+X”证书制度的内涵,并与“双证书制度”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三个层面剖析了“1+X”证书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应树立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权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完善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应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对接职业岗位、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第三,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应提高职业技能测试的科学性,将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进行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从多角度探索并具体实施1+X证书制度: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1+X证书制度融入其中;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打造一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师队伍;等等。以保证高职院校实施1+X制度工作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1.
1+X证书制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一项重大教育制度创新,确保了职业教育对接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融合了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打通了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通道,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职业院校和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试点工作的两大主体,在证书含金量、师资培训、课证融通、学分银行建设、证书考核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凝聚双方优势资源,提高证书社会认可度,持续加强课证融通,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总体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相互贯通,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重视度不够,“三教”改革的推进力度不足;“X”证书的影响力较小,社会认可度较低;“1+X”证书制度的对接不顺畅,缺乏课证融通制度的实施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提升重视度,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推动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凝聚多方面的优势资源,提高“X”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健全课证融通制度,逐步完善“1+X”证书的配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视角下1+X证书制度实施的问题表征与调适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均衡的生态系统具有各生态主体、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和谐共生的特征。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1+X证书体系的系统均衡观,即"学历+技能"型证书制度与产业需求的均衡。1+X证书体系作为新型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迎合了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是,1+X证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校企未能深度融合、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反馈自控能力迟缓等问题,制约了实施效果。为此,可以借助生态系统均衡理论,从化解生态主体矛盾、破解资源配置困境、破除制度管理壁垒等方面对证书体系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缘起、逻辑及其实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X证书制度是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这项制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现实缘起,双证书制度的不足和暴露的问题是促使1+X证书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有其深厚的逻辑,其逻辑根源、内在逻辑、X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逻辑以及X开发机制体现出来的治理逻辑皆需要探讨,从职业院校的视角探讨其实施对策与方法,能够给当下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韦莉莉 《职教论坛》2020,(1):150-153
1+X证书制度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与设计,它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给职业教育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模式、考评模式等带来了重大革新。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是指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两者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认可以及相互转换。"1"与"X"具有共同的教育培训对象,这是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的重要内在逻辑。1+X证书制度的基本价值指向是适应和满足职业教育内在结构、发展规律与发展需求;服务价值指向是增强和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社会价值指向是调动与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内在动力;建设价值指向是建构与塑造学习型社会与国家资历框架制度。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需要解决好各专业主X证书的选择及其X组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科学的课程框架和教学运行组织体系的重构、X证书的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等管理层面的主要问题。分析确定主X证书及其等级的方法及X证书的学分转换规则,提出高职院校实施书证融通1+X证书制度的具体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学校本位学徒制提高了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能力,成为高中毕业生就业与升学的良好选择。澳大利亚学校本位学徒制具有学历与能力并重、学校教育和带薪兼职工作紧密结合、增加职业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学分互认和课程融通、严格管理与灵活实施等特点,其对我国实行1+X证书制度具有如下启示:推行学分互认与转换,院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保障“X”证书质量。  相似文献   

18.
1+X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建设都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途径。高职1+X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1+X证书制度为高职学分银行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而学分银行则为高职1+X证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从1+X证书制度视角出发,文章梳理了高职学分银行建设的问题并提出高职学分银行建设的对策:强化政策供给和制度建设,完善学分认证标准体系,构建系统化的学分信息平台,加大非学历教育资源建设力度,为各类学习成果的获取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