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数据(CFPS 2012),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课外补习活动,发现来自较好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大中城市的学生更可能接受课外补习;重点校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也更高;课外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提高作用,但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不明显.由此,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补习活动扩大了城乡和不同阶层义务教育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果的差距,影子教育因此成为城乡和阶层差距在代际间维持和传递的一个重要通道,影子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功能削弱了当前政府在学校教育中的公平政策中的努力成效,对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目标构成了严重挑战.面对挑战,政府需要提高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对影子教育进行适当管控,抑制影子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功能并促进教育跨越代际效应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构建了劳动教育的体系.首先通过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分析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概念;其次按照场域的不同将劳动划分为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并对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论述,构建了劳动教育家、校、社会的教学体系;最后对家庭、学校、社会...  相似文献   

3.
田夏彪 《文教资料》2014,(4):96-97,125
教育对象为人,人的发展属性影响着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整合。人的发展在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时间上的终身性表明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必要性;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反映了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教育学属性;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则影响着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内容选择。  相似文献   

4.
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教育相对,是各种课外辅导与补习的统称。近几年由于市场需求的大量增加,我国影子教育飞速发展。影子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主流学校教育的不足,提供就业岗位,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还应看到影子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教育均衡、社会分层与学生学习负担等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待我国影子教育既不能简单取缔,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需要通过出台具体政策、改革现有教育评价机制、提供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补偿服务等措施规范影子教育以减少其消极影响,促进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纳教育以实现存有差异的人类平等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为中心,在物质、精神、文化、制度层面的关联互动,及其在学校、家庭、社区、志愿者、课程等方面的有序关联泛透出深层的生命意蕴。学校作为进入社会场域的过渡环节,承载着社会所赋予的多重身份与多种责任,呈现出诸种显性与隐性的社会功能。因此,对置身学校场域的全纳教育进行研究势必可以窥探出学校场域中如何诠释全纳教育的内核——平等与公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全纳教育以实现存有差异的人类平等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为中心,在物质、精神、文化、制度层面的关联互动,及其在学校、家庭、社区、志愿者、课程等方面的有序关联泛透出深层的生命意蕴.学校作为进入社会场域的过渡环节,承载着社会所赋予的多重身份与多种责任,呈现出诸种显性与隐性的社会功能.因此,对置身学校场域的全纳教育进行研究,势必可以窥探出学校场域中如何诠释全纳教育的内核--平等与公平.……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影子教育系统的课外补习在东亚国家相当普遍.本文基于国际学生能力评价项目PISA 2012上海的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子教育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并使用再加权倾向得分匹配法(RPSM)估算影子教育的净效应.研究发现:数学课外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具有正向效应;科学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叠加效应”;语言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挤出效应”;如果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机会相等,参加数学课外补习可以缩减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带来的成绩差异,起到促进教育结果均等的作用.由此,本文建议政府和学校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且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补习机会,免收其补习费用;倡议大型的教育补习集团设立贫困生补习基金和奖励基金,从而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均等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学校、家庭、社会犹如"三条腿"支撑着教育这个"桌子",但是,当前家庭、社会的教育氛围不能和学校教育齐头并进,而是"一长两短",在某些方面,家庭、社会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所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全纳教育以实现存有差异的人类平等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为中心,在物质、精神、文化、制度层面的关联互动,及其在学校、家庭、社区、志愿者、课程等方面的有序关联泛透出深层的生命意蕴。学校作为进入社会场域的过渡环节,承载着社会所赋予的多重身份与多种责任,呈现出诸种显性与隐性的社会功能。因此,对置身学校场域的全纳教育进行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张旺 《教学与管理》2005,(11):32-34
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今天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受教育者不仅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搞好教育工作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但随着家庭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功能的不断削弱,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被社会(尤其是学校)所忽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