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与理念,其中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新时期城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劳动育人目标的必要举措。文章分析新时期城镇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探讨现阶段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对策,让城镇小学的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2.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中学后勤管理不仅需要为学校五育融合提供后勤服务,也可以在管理中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功能.厦门二中后勤管理实施劳动育人的具体途径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后勤队伍服务育人,以"劳"育德;二是后勤管理智慧育人,以"劳"育智;三是后勤劳动实践育人,以"劳"育体;四是校园优美环境育人,以"劳"育美.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落实劳动育人目标需要高校回答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高校应秉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聚焦劳动教育的价值本源,坚持“五育并举”,挖掘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是推进劳动教育纵深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及解决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实需要.只有通过课程化设计才能保障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及常态化地实施.课程化是劳动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劳动教育规范化的应然体现,是劳动教育有效性的实然路径,是劳动教育常态化的根本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必须指向劳动素养的课程评价、关注劳动过程的课程评价、走向具身参与的课程评价、建构一体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从而促使劳动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增强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5.
向艳  张萌 《教学与管理》2022,(21):76-80
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实现了劳动观、育人观和课程观的突破与变革。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理念的变革意味着在劳动教育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劳动素养在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实施及评价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逆向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强调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性、对劳动评价的前置性和对真实问题的解决性,遵循明确预期劳动成果、确定基于劳动表现的评价证据、选择合适的劳动实践内容的总体思路,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理念与要求转化为教学实施与行动的方案,实现其思想理念的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6.
2020年3月20日,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对目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等现象进行纠偏扶正。学校可以活用校园文化,思想引领小学生;活用校园生活,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活用学科资源,进行全科育人;活用生活实践,在特色活动中整体育人;活用人力资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利用网络资源,寓教于乐。多渠道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增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基础,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校(淮南师范学院)实施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发现,高校有劳动育人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教育资源投入匮乏和育人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创新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有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落实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根据义教生物学课标要求,探索在我校智慧农业基地中开展“玉米的栽培”跨学科教学实践。通过农耕中的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和探究实践素养的双提升。  相似文献   

9.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落实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精神是一线教育者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小学阶段应通过改变育人观念、开设劳动课程、搭建劳动平台、开发校外资源、促进劳动教育真正成为育人的硬核措施,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落实"五全育人"的重要环节,更是高校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点.对此,从多个维度探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策略,旨在制定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的开展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能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核心素养培养和劳动教育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两个话题,核心素养培养与劳动教育存在诸多契合点: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而劳动教育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核心素养视阈下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标理解偏差、内容简单并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程整体规划不足、评价方式片面等。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我们要从贯彻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理念、拓宽劳动教育路径、统筹劳动教育实施、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基于多年来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依托地域文化系统化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构筑包含"劳动·服务、劳动·工具、劳动·创造、劳动·精神、劳动·审美"五方面目标的课程框架,通过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构建"美物""美者""美景"课程群;以主题课程群进行内容统整,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方式,探索综合化、整合性的课程实施路径;通过多元化评价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3.
扶慧娟  朱兵 《教师》2022,(3):15-17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开展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必由之路.北京市商业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结合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形成校...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高校劳动教育要适应由简单化劳动向复杂性劳动的智能转型.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以大学生智能化数字素养为核心统整劳动教育目标体系,以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为手段创新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其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个根本目标;其四种基本活动方式能够实施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其校内外资源可以支持劳动教育的实施.劳动教育即便独立设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  相似文献   

16.
马慧 《林区教学》2023,(3):96-99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必要环节。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要在明晰其理论基础前提下,从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即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系统建构劳动教育的育人体系,积极搭建劳动教育的平台载体,全面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核心素养和劳动教育已然成为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下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需求。核心素养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而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又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途径,这与二者之间相互契合的特点有关。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分别可以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和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劳动蕴含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劳动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强化使命担当,筑牢立德树人和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根基.劳动教育培养造就时代新人,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上固本拓新,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创新劳动教育内容;正确把握"知与行"的关系,拓新劳动教育方法;正确把握"显与隐"的关系,革新劳动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对劳动技术教育进行新时代的重新定位:培养劳动价值观为劳动技术教育的本质目标;创造性劳动为劳动技术教育的重点;多元实践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准则。进一步审视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技术教育面临诸多悖论,表现为对教育公平的美好追求与数字鸿沟之悖、教师教学的便利与教师素养的高要求之悖、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技术对人的异化之悖。缩小地区间教育信息化差距、提升教师素养和回归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技术教育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重要环节。为了推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我们有必要借鉴、吸纳发达国家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以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