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量表征是个体头脑内部对数量刺激的解释、表达与操作的过程,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数量表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趋于成熟,具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最初形成非符号数量表征;(2)将非符号数量表征与符号数量表征建立联系;(3)扩展整数表征的范围;(4)精确地表征有理数的大小。本研究从近20年有关数量表征的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入手,深入分析有关儿童数量表征的发展趋势与内在加工机制,总结了目前有效提高儿童数量表征能力的教育干预与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儿童数量表征不断发展,会出现从对数表征向线性表征的转换过程。儿童所拥有的数量表征方式与他们的数学学习密切相关,通过一种数字板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有益的线性表征,并提高数学成绩。  相似文献   

3.
选取二、三、四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正常的儿童共84名。采用数字线估计任务考察两类儿童数量估计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1)二年级儿童完成数字线估计任务的精确性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龄组;(2)数学困难儿童完成数字线估计任务的精确性显著低于普通儿童;(3)二年级数学困难儿童完成数字线估计任务时采用指数和线性函数进行表征,而其他年龄组儿童均采用线性表征形式。  相似文献   

4.
数字心理表征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个体数学认知深入发展的基础。文章对当前运用数字线任务考察儿童数字心理表征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数字估计模型、数字估计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数字估计与数学认知发展的关系、数字估计能力的干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今后儿童数字估计能力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量表征是人类重要的基础心理能力,包括了符号和非符号两种表征系统。非符号数量表征是个体不需要依赖符号知识对视觉、听觉或跨通道呈现的实物或实物记号的数量刺激进行表达和运算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种系进化基础,先于语言发生。在未接受正式数学教育之前,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在平面空间和三维空间内表征非符号数量,并表现出了在视觉-听觉跨通道条件下的抽象非符号数量表征能力。个体早期即可能拥有两种特点不同的离散量表征系统:对非符号小数量的精确表征和对大数量的近似表征,但对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在符号系统出现后,非符号数量表征和符号数量表征在行为及神经机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可能通过映射过程在头脑内部相互转换。与符号数量表征相互作用发展成为个体高级数能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快速呈现刺激分类范式,以西经经度数为材料进一步探讨数字加工中的SNARC效应.结果发现:(1)在西经经度数加工中左手对大数字反应更快,右手对小数字反应更快,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2)数字在人脑以空间表征的方式表征在心理数字线上.但其表征方向并非完全取决于数字的大小信息,还受制于特定数字携带的位置信息.人们会根据特定数字的具体信息在心理数字线上灵活地表征数字.  相似文献   

7.
象似性手势是指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与其所伴随的言语的语义内容密切相关的手势。儿童通常在18~24个月产生象似性手势,到3岁时能准确理解象似性手势的含义。象似性手势的产生和理解与儿童年龄呈正相关,且受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象似性手势能够揭示儿童的象征发展水平,解释并再现言语组织过程,补充言语中未表达的信息,促进多通道表征,提高词汇加工效率,因而有助于儿童的词汇理解、记忆和泛化。未来相关研究应进一步扩大象似性手势的研究对象,考察象似性手势与具身认知的关系及其对儿童词汇学习的多方面影响,这将有助于提高未来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Dehaene等人的实验范式,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数字或手势图片代表的数字快速分类.探讨了手势图片的SNARC效应及其与数字SNARC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1)手势图片的加工中存在SNARC效应,进一步说明SNARC效应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普遍性.(2)手势图片比阿拉伯数字的加工难度更大、过程更复杂,但在两种材料的加工中都出现SNARC效应,结果支持了Vergut等人数字加工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9.
赵振国 《幼儿教育》2012,(Z6):38-43
本研究以180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施测的方式考察儿童数量估算能力的发展及其使用的估算策略。研究结果发现:(1)3~6岁儿童虽已具有一定的数量估算能力,但其作出合理估算的能力仍较低。(2)3~6岁儿童在估算策略的运用上存在年龄差异,半数以上大班儿童使用了三种或三种以上估算策略,中班儿童中以使用一到两种策略的为多,而几乎一半的小班儿童无法说出自己使用了怎样的策略。(3)大班儿童较多使用较为复杂、高级的估算策略,而中班和小班儿童较多使用较为简单、低级的估算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儿童语言是成人语言的初级阶段的理念,来考察2-5岁儿童无定NP主语句的习得与发展情况。因此,本研究首先对成人无定NP主语句进行描写分析,再观察2-5岁儿童的无定NP主语句。通过对比儿童与成人在无定NP主语句方面的异同,总结出儿童无定NP主语句的习得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据此推导出2-3岁是儿童习得数量名短语的关键时期,3岁5个月左右是儿童萌发“有定”和“无定”概念的关键时期。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对儿童看护者提出建议,以期帮助看护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促进成人与儿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用改进前后的儿童赌博任务研究3-4岁儿童热执行功能的发展,尝试探讨刺激强化值的表征及错误表征的转换在儿童赌博任务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4岁儿童在两个任务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变降低了表征的难度,避免了儿童在实验初期做出更多的不利选择,却未能使儿童成绩持续增长的时间提前。表明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确实会改变儿童对刺激强化值的表征方式,但灵活表征能力并非完成任务所需的唯一主导能力,错误表征的转换可能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数量表征是个体对数系统的理解,它的准确性为个体理解具体和抽象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个体使用该表征进行数量操作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但目前来看,对个体数量表征的形式以及它的发展过程仍有较大争议.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能力结构,数感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为基础,从而与数量表征紧密联系;数感的不同维度对数表征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为理解数量表征研究的分歧和探讨该表征的全貌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在数感的一系列外显行为能力上都体现出文化差异,数量表征的研究则从心理机制的角度为文化差异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多认知活动的参与,通过测试小学生的近似数量表征能力、工作记忆情况,探讨它们与数学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近似数量表征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有一定的可塑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并对数学成绩有促进作用,学校的数学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近似数量表征能力与工作记忆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预测儿童的数学成绩.  相似文献   

14.
采用快速数字大小分类范式,以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负数在心理数字线上的表征方向及其发展性问题.结果表明,对于小学六年级和初二学生,负数在心理数字线上是按其实际数值大小表征的,在心理数字线的左侧表征实际数值小的负数,右侧表征实际数值大的负数.支持数量扩展假设;对于成人,负数在心理数字线上是按其绝对值大小表征的,在心理数字线的左侧表征绝对值小的负数,右侧表征绝对值大的负数,支持基于规则假设.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就开始对儿童在科学领域内的表征进行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儿童的表征内容、方式和特点的认识往往来源于一线教师的经验或印象,缺少调查的数据支持。笔者针对6~7岁儿童,即一年级儿童,开展了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的表征调查。  相似文献   

16.
数学能力是基础性的认知能力,包括数量、空间和逻辑推理等认知能力。早期数学教育有助于在儿童发育和发展的关键期为儿童奠定认知和神经基础,从而培养儿童抽象而精确的数学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脑与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具有数的概念,体现在两个独立的数的核心表征系统,一是大数系统,模糊估计、粗略表征物体的数量幅度;二是小数系统,精确计数、清晰表征每一个物体。早期数学教育可以借鉴当前丰富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将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利用儿童先天具备的数学潜质,逐渐深入而广泛地培养儿童的数学技能。培养儿童的早期数学能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是在新皮亚杰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旨在培养儿童数字感知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发展儿童对数字的感知能力,使其获得数学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能力.该课程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向儿童呈现了五种数字表征形式,即实物表征、图片表征、排列表征、高度表征和循环表征.该课程给当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以一定的启示:(1)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感知和体验为基础.(2)数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儿童数学方面的元认知技能.(3)数学教育活动中应注重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交流.(4)数学课程的设计应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实例.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8,(3):71-75
采用跨语言语义启动范式,考察熟练客家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语义通达方式。结果发现,当启动词与目标词有翻译或语义联想关系时,启动词易化对目标词的语义加工,且两种方向的启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对熟练客-普双言者,客家话和普通话的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间均建立了强的联系,支持修正后的等级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面孔加工的时间进程特点,运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24名4-11岁ASD儿童、21名6-11岁聋哑儿童、32名6-11岁正常儿童观看人类面孔时的加工过程.结果显示,ASD儿童、聋哑儿童觉察面孔的时间明显长于正常儿童,ASD组、聋哑组对面孔的注视时间、观看时间总量和各时程上都明显少于正常儿童,但注意时间分配趋势、加工模式并无差异,表明ASD儿童面孔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无异,但存在数量和次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时间推理是人们对事件的时序、时距和时点进行推论的心理过程。时间推理是基于一定的表征来进行的 ,不同的表征系统对时间推理的效应不同。如词表表征方向效应和距离效应 ,数字表征产生越界效应。还可以进一步看到 ,对时间信息进行推理 ,实质上就是对时间信息的表征进行信息加工。例如 ,对于词表表征和数值表征 ,就分别有计数的加工和运算的加工两种方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即使对相同的表征 ,也可有不同的加工方式。当前有关时间推理的研究 ,都是从信息表征和内部操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最能体现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