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高等教育扩张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美国博士生规模的发展是政府(联邦和州)政策、市场需求、院系决策以及学生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来看,联邦政府对大学科研和研究生资助的增加是美国博士教育规模得以扩张的直接驱动力,其规模扩张路径在校均规模与培养单位数量、修业年限、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和留学生比重等几个方面都有体现。比较而言,中国政府主要通过招生计划直接规定了博士教育的规模,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长期在低水平运行。由于历史比较短,中国博士教育规模扩张主要依赖于校均规模和女性比重的增加,而学科结构、留学生比重的调整还不明显。因此,改革中国博士教育,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应稳定和控制博士教育规模,建立招生计划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进导师项目资助制,努力留住和吸引优秀生源。  相似文献   

2.
博士毕业生的实际就读体验对于改进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全国261所博士生培养单位、15512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博士生的培养状况,结果表明:博士毕业生对于导师、课题研究过程、科研硬件条件的评价较高,但对课题申请环节、课程教学、生活条件、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相对较低。另外,约50%的博士生是延期毕业的,并且其归属感和整体满意度得分都明显不如未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博士生培养单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博士生的学术训练过程,重点在课题研究支持、课程教学、生活条件保障、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做出改进,并通过提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降低博士生的延期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博士生能否正常毕业与学习年限的设置、发表学术成果的要求、导师及博士生自身因素具有相关性,提出高校应深入开展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采取合理设置博士生基本学习年限、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培养过程管理、科学制订学术成果要求、健全博士生教育投入机制等措施,有效解决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受到高校和政府的重点关注,但相关研究付之阙如。为探寻博士生延期毕业原因及矛盾根源,研究访谈了32位博士生及15位导师。围绕高深知识的生产、学习与传授,得出延期矛盾的根源如下:延期博士生学术基础与高深知识高深性、深奥性的失配,延期博士生学术动力与高深知识开放性、探索性的失配,延期博士生自学能力与高深知识个人性、缄默性的失配,院系培育服务与高深知识学习、传授方式的失配。为改善延期现状,研究建议:应严格把控博士招生环节,多途径提高学生科研素养;正视导学冲突的负面效应,弥合师生沟通的现实张力;加强过程监管及考核力度,回归科研评价的学术本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五所研究型大学对在读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以及毕业博士的抽样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责任主体在博士质量影响因素认识上的异同,发现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以及毕业博士四者均较认同"导师指导"、"学术氛围"为影响博士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在认同"学科水平"、"科研条件"为博士质量重要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分析9816份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发现:第一,四成以上延期毕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得分超过了按期毕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均值。第二,根据学位论文是否高质量可将延期毕业博士生分为两类群体,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延期毕业者在学术时间投入上显著高于按期毕业者,但其就读心理压力较大。第三,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延期毕业者更可能出现在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基础学科领域,学术志趣明确和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博士生更可能成为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延期毕业者。为此,培养单位应针对合理延期毕业的博士生采取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学在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与分流、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的同时,深入分析延期博士生数量随之增加的深层次原因,从助力全体博士生成才的理念出发,通过调整基本修业年限、提供学业支撑、实施学业预警等措施,构建与博士生培养分流机制相对应的博士生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形成了学业流程预警帮扶、专项事务预警帮扶、学业申诉预警帮扶、院系网格化预警帮扶等模式,显著提升了博士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基本宏观数据,计算了我国博士生的总体及分学科累计延期毕业率,发现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在高位运行,各个学科间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历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波动不大。通过按期毕业率的3种假设计算了我国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并构建了我国博士生延期的毕业水池模型,同时还考察了我国在校博士生的年级结构。此外,通过2003届、2008届的微观数据,分别比较了这两届博士毕业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与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差别,发现累积延期毕业率普遍存在"高估"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博士生质量影响因素权重研究——基于五所高校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博士生质量影响因素的权重是客观评价诸影响因素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所起正负效应的前提。采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2007年9月颁布的"全国博士质量调查问卷",对我国五所研究型大学在读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以及毕业博士进行抽样调查,研究表明,在所有博士生质量影响因素中,"导师指导"、"学术氛围"两项的权重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博士教育是在借鉴欧美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欧美模式相比,是“形似而神不似”。为探究个中原因,利用比较教育的方法,对中国博士教育模式进行深入剖析,结果发现:迅猛的规模扩张、相对短促的修业年限、师承一人的导师指导方式、以考试成绩作取舍的考录制度、与科研脱节的课程学习、缺乏创新的学位论文写作等都与欧美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形成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理念偏离了博士教育的宗旨——培养顶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发展博士生教育,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辩证分析和客观看待博士生的分流退出和学业延期。据测算,2019年我国博士生分流退出人数已上升至0.79万人,而博士生学业延期的人数达到13.67万人。分流退出和学业延期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如果比例过大,也会过多占用办学资源和增加教育成本。建议严把入口关,坚持分类指导,规范细化培养过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快博士生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女博士生在追求科研卓越的道路上较男博士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其学术表现比男博士生好抑或差”是博士生教育领域一个亟待回答的基本问题。对此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关注、了解和认识女博士生群体在接受博士生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特殊之处;另一方面有助于为我们制定男女博士生差异化指导政策提供实证依据。本文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等分析技术对“201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课题”的8207份博士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学术产出方面,女博士生的国际/国内期刊论文数量及专利数量均比男博士生显著更低;在按期毕业方面,女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比男博士生要显著高出18.48个百分点,其延期时长也比男博士生显著更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已经引起各国高等教育学界的关注。博士生毕业时间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个人先赋性、外部环境、个体自致性三个方面。个人先赋性对博士生毕业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学科文化、导师等大学支持系统、社会就业环境等,会间接影响博士生的毕业时间;博士生的个体自致性特征是影响毕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致性因素的叠加、消减作用,使博士生毕业时间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个性化、动态化和交互性的特点。对其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博士生进行追踪式的个性化指导。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2010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二十年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导师和培养单位、报考和录取、人员结构和在各学科分布、毕业和就业意愿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反映出该领域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doctor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develop a range of complex academic literacy skills to accomplish optimal performance in their academic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is has led to increase the interest in research on doctoral writing. However, research on how supervisors contribute to doctoral writing has not been extens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upervisors’ perspectives on doctoral writing by addressing three questions: a) What role do supervisors attribute to writing in doctoral training? b) What type of writing support do supervisors intend to provide to their students? and c) What a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ole supervisors attribute to writing and the type of writing support supervisors offer to their students? Participants were 61 supervisor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with diverse levels of expertise. Using a cross-sectional interpretative design, we collected qualitative data using an open-ended survey. Categorie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were established (Miles and Huberman 1994).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upervisors attributed different roles to doctoral writing, ranging from process- to product-oriented and focusing on 1) producing appropriate academic texts, 2) generating epistemic activity, and 3)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upervisors did not attribute any role to writing but acknowledged writing as an important and neglected activity. Three categories of writing support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type of activities supervisors reported and their involvement: 1) telling the students what to do, 2) reviewing and editing students’ texts, and 3) collaboratively discussing students’ tex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role that supervisors’ attribute to writing and the type of writing support supervisors are able to offer. The relations appear to be mediated by supervisors’ awareness and resources concerning doctoral writing.  相似文献   

16.
While the experiences of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s, especially those from Asian countries, have been well researched, fewer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experiences of African students in Southern countries like Australia and Aotearoa/New Zealand.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doctoral writing and student and supervisor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languages in a small study of supervisors and Africa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It challenges deficit constructions of African students and illustrates how the growing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dding to the complexities of doctoral writing, raising questions as to how students and supervisors recognise and navigate differences in Englishes and doctoral writing. It makes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about how supervisors might work effectively with African and other doctoral students.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生离校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为39.68%,在延期群体中,48.15%的平均延期时间为一年,且延期率和延期时间在不同个体、不同学科及不同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首先,自然科学中,男性延期概率显著低于女性;入学年龄越大,延期概率越高,延期时间也越长;博士生培养的贯通程度越高,则延期概率越低。其次,与人文学科相比,农学的延期概率显著更高而医学延期率显著更低;入选"一流学科"的博士生延期概率显著更低。第三,在自然科学中,院校层次越高,则博士生延期概率越高,但不同区域间延期率的差异并不显著。根据不同学科"内在规定性"和学科知识生产属性制定合理的培养周期是重要的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博士生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竞争的加剧使得博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生教育面临的教育质量问题愈发严峻。博士生教育质量体现在博士生的学业成就上,而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了解影响因素并揭示相互之间的关联无疑可以帮助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本研究基于契合理论,扩展了博士生环境契合度的理论框架,创建了更为细致的博士生教育契合度多维框架,包括博士生环境契合度、学生职业契合度和博士生文化契合度三个维度。该分析框架呈现了博士生教育契合度与博士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联,对于完善博士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博士招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生教育质量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导师作为博士生培养中最直接且关键的因素,对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影响,但鲜有严谨的实证研究阐明其影响机制。基于2016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控制学生选择导师的内生性后,估计了导师对博士生科研发表的影响。研究发现,导师的学术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科研产出,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作用于博士生科研参与实现,而导师的社会资本对博士生的科研产出存在负向影响。导师学术指导的正向影响更多体现在理工类博士生群体中,导师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