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倡"通人"教育,追求"尊德性而道问学",追求"身通六艺",其精髓是"人文教化".儒家"通人"教育思想启发了我国早期大学建设者,促进了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3.
"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朱熹教育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以来,学者普遍认为朱熹的教育思想重在"道问学"而陆九渊的教育思想重在"尊德性"。这是混淆朱熹的哲学建构与教育实践而导致的误解。朱熹哲学固然以强调客观知识的探索为理论特征,但其教育思想却始终坚持知识和德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
学生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学校文化现象,往往注重控制,而忽视制度建设的道德性,这不仅对校风和学风的建设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制度本身的发展。因此,应努力倡导学生教育制度建设的道德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和谐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教育价值何在?教师的"为师之理"、"执教之道"。教育德性一方面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取得最好的行为效果提供道德上的导引,另一方面使教育者内心充实而愉悦,感受到所从事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教育德性的拥有还可以使教育系统运作正常,为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6.
王占魁 《教育研究》2021,42(11):72-8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之"道"乃是一个具有"本体"或"真理"意义的价值范畴,也是奠定古典儒家"志道"理想的核心概念.《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主张,不仅昭示着儒家教育的"德性"(实践)目的 论和"学问"(致知)方法论取向,也实际成为后儒宗承的两种"修道"进路.修道的本质在于"受道之教"、"以道为师".然而,为强化儒家参与封建秩序重建的政治影响力,后儒对这一道统自"天道"至"人道"再至"王道"的降解式改造,在实现了儒家士子从独立自主的"志道君子"到依附权贵跻身统治阶层的"入仕儒吏"的人格转变之余,也酿成了"文—道分离"和"师—道分离"两大教育病症.由此,儒家教育的重心逐渐从注重内发的"修道之教"转向强调外铄的"传道之教".其间,后儒对"道/德"的虚化、泛化、边缘化、物化乃至个人化等认知偏差,也成为长期制约中国教育"求真"、"究理"的思想障碍.为此,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我们亟须回归古典儒家的"志道"初衷,秉持"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教育逻辑,发扬"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旨趣,重振古典儒家具备人类"公共"、"共由"品格的"求道"精神在现代"文教"与"师教"实践中的价值指引作用,使之成为现代中国"讲理公民"普遍养成和"现代科学"自然生发的互补进路,从而为中国文化复兴和科学繁荣奠定可靠的教育哲学基石.  相似文献   

7.
于泽元  王开升 《教育研究》2021,42(3):149-159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最大的师德所在.通过对"德"的文化发掘,可以发现师德之"德"应该由教师的道德转向教师的"德性",师德的养成要高扬本真自我的德性价值,让教师在日常实践和伦常关系中以身体道,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自我统整、诗意栖居而涵养自身的知识之道、人生之道和价值之道.指向德性的师德养成之路让教师能够无违本心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相似文献   

8.
自古我国就注重德性教育,《礼记·中庸》中提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将德性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甚至是超越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之上的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要求极高,为师应是"具有德性之通才"。反观当下,教师道德问题频出,如教师行为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什么是衡量和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教师德性是创建学生教育幸福的内源性基点,在教育实践场域中,学生教育幸福缺失的直接原因是教学中大量非道德现象的存在,而其内源性根源则在于教师德性的缺失。拥有德性的教师,一方面,能够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出发,保证教学的道德性,为学生缔造教育幸福。另一方面,还能引领学生提高幸福能力,自由自觉地建构教育幸福。  相似文献   

10.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集中体现在"自成"与"他成"、"成己"与"成物"、"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三组的对立统一中,通过研究这三组的教育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反映出"诚"的教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既要帮助学生成长,又要帮助其成才;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修养德行。一言概之:无论是"自成"还是"他成","成己"还是"成物","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人的成长都是生命的展现和打开,都是为了成全、完善和实现生命。  相似文献   

11.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和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师的教育幸福,教师在教育幸福中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本文阐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仁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也是教师个体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好德性。教育仁爱德性包括义务的德性和美德的德性,作为教师义务的教育仁爱赋予全体学生被爱的权利,作为教师美德的教育仁爱要求教师真诚善待所有学生,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实践统一。其伦理价值体现为有益于彰显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益于实施情感教育,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涵养教师仁爱德性应秉持教育生活理念,将社会培育与个体修炼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在教师德性塑造中的价值主导作用,又充分激发教师个体向善而行的道德愿望,在不懈追求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德性直接关系着教育实践是否能够拥有足够的德性。学校教师评价标准中隐含着因忽视德性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妨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将师德建设融入学校教师评价标准当中,提升教师工作的情智含量,使教育实践真正成为德性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强师德建设,针对师德蜕化的症候,师德教育应以增强教师不随缘而变的道德感、塑造教师健全人格为核心任务;在师德结构中,德性伦理比教师职业伦理更重要,师德教育应更加重视德性伦理教育;不做坏事是良善社会、良善生活的更为重要的保障,师德教育加强以不做坏事为目标的教师自我修养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教师专业化研究中"技术理性本位"的取向十分明显,"德性"维度往往被忽视.然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德性维度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主要内涵包括爱与关心、责任感、公平公正以及幸福感.德性素质的养成有赖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放学后学校"是由韩国政府主导推行的一项教育福利政策.其主要功能在于抑制校外培训过热的现象,并通过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学校为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的教育机会.该项目设置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的课程,夯实了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倾斜性扶助的政策保障,强调了从业教师的专业性,在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韩国"放学后学校"教育项目的主要经验在于:准确把握定位、优化课程结构、立足政府主导、强调多方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9.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职教教师德性是职教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它在职教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发端于职教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领悟,又指向理想的专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本质上具有功利性和实践性的属性.但在职教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职教教师德性又时常处于人为的"遮蔽"状态,只有通过对职教教师德性的解释性理解,才能实现职教教师德性的养成由"自在"向"自为"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