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遍道德目的的空想性、普遍道德教育的有限性和个体德性的可塑性是普遍道德教育形成德性混沌的人为原因。摆脱道德危机必须从降低不稳定性开始。消除普遍道德目的的空想性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而谋道性与谋生性共存的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劳动工具包括"人"和"物"两类。"人"以"教师"为典型,"物"以"教材"为代表。这两类‘工具’都应有利于确保和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体现教育作为德性生活的意蕴。"教材"的德性主要表现为正确的、科学的且具有生长潜力的课程知识,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和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价值性特征三方面,"教师"的德性主要表现为适切的知识架构、积极的道德人格和自觉的审美追求三方面。通过发掘教育劳动工具的德性,有利于推进教育劳动成为道德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脆弱性存在于人类图景中,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真实生活和德性的自觉意识,是命运、人性和道德特质的表达.教育之所以关怀脆弱性,正是基于对人性、德性和教育自身的思索.当代求强逐大的教育将脆弱性视为必须除去的恶或障碍,通过现代教育机制——技术主义、竞争主义和量化管理——祛除脆弱性的恐惧,实现所谓的工具化、功利化、外在化的强大.反...  相似文献   

6.
道德治理强调人是目的、民主和协商、凝聚多元主体道德价值共识,能够有效化解治理风险,较好适合高校组织运行和治理.对高校教育教学目的进行道德审查、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道德反思、对教育教学功能进行道德定位、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道德校正、促进高校整体德性的形成是高校内部道德治理的主要内容.高校内部道德治理应注意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重德更理事、提升专业化水平、突出学术道德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伦理是教育活动中以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教师德性完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伦理,体现了当代教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品性和道德修养,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伦理的自觉践行。在师德教育中,面临着教育目标道德缺失、教育过程道德失落、师生关系道德旁落等问题。为此,应通过道德教化、道德评价、道德激励等方式,将教育伦理内化为教师德性,以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传统伦理学关于德法关系的论述,提出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规则伦理学在对道德本质的认识上存在着不足,而德性伦理学对德性教育的重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的真正本质,并进而论述了中国传统德性教育成就的高尚人格和圣贤政治,总结了中国传统德性教育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李晋刚 《教育评论》2022,(10):95-102
人类的崇高与尊严源之于人的德性。儿童道德启蒙的逻辑起点是这一根本问题的元问题。天性是儿童道德自启的根基与潜在。天性丰饶之白是儿童的道德自在,后天环境是制约儿童道德的他在。人性是儿童道德启蒙的可能与目的。自由意志赋予了儿童道德可能,感性产生道德激情,理性为道德立法。关系远近亲疏导致爱有差等,促进德性修为与伦理良序。教育是儿童道德启蒙的路径与工具。教育的德性就是通过知与行达到人生德性的目的。学达性天将“性”与“天”齐,经由教育的唤醒与他启,使儿童迈向理想人格和道德至境。  相似文献   

11.
养成教师德性: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道德与德性、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及其关系着手,认为教师德性是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养成良好的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追求。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养成良好教师德性的策略: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德性发展的基础;自我修养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本手段;师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德性发展;优良的环境是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教人成为有德性的人,成就有德性的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人成为有德性的人,仅仅靠学校标准化的道德规则是无法让人的德性自由成长的.生命叙事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真实性、超我性与交往性等特质,通过生命叙事可以让人在叙事过程中,或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省自己,唤醒自己的道德共鸣.生命叙事可以说是人的德性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生命叙事的教育中应关注倾听与尊重、理解与对话、情感与情境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学制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受迫性转向的结果.中国教育打破了自身原有教育生态,强行移植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如果不从文化根性上对中西教育加以辨别,势必会遭受削足适履之痛.放弃诗教,放弃传统教育的德性之维,且没有与引进西方教育对应的信仰之维,必然使中国人面临道德危机与精神困境无所适从,使中国人的诗性气质日渐凋零.中国人的基本教育思维是智慧源自德性,甚至一度将德性视为最高的智慧.尽管德性智慧仍旧以片断式的范畴和命题影响着中国人的灵魂,但由于其文本的退出,这种影响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微弱.因此,要恢复中国人的德性之维,必须重拾诗教遗炬.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遵循道德的要求来培养人的德性所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和进行社会性活动的能力品质。从道理上说,对道德认识得越深切,人的德性修为就越高尚。教育的本意总是教人向善的,教人追求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教育本身就有道德的意义,德育就是按照道德的要求来培养人的德性的专门化教育活动。但事物总有相左的时候,有些活动是和德育目标反向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培养学生的德性 ,其手段方法对学生的德性养成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学校德育培养学生德性必须要有双重关注 :不仅关注结果的价值而且尤其要关注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即不仅德育的目的和结果应合德性而且德育的过程、手段、方法也应合德性。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德育方式合德性是因为目前大量的非道德的 ,甚至是反道德的(不合德性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造成了程度不同的伤害 ,这又何谈培养德性!新疆小学生李星睿因没听班主任的话 ,完不成惩罚性的大量作业而自杀 ;安徽学生张某上课没听老师讲话 ,而被老师用教鞭击断牙齿 ;刘某…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性成长的有效途径。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应有新的样态,基于自主能力培养,推进劳动教育新常态,形成劳动教育新时态,打造劳动教育新形态,让学生获得德性成长。  相似文献   

18.
幼儿德育主要指培养幼儿道德性的教育。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强调主体在道德的状态和特性。因此,幼儿德育也可视为培养幼儿德性或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美"与"德"的内在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对于美育方法的特殊本质人们仍然认识不足.美育作为德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价值上的超越性与方法上的直观性,这也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教育途径.在道德教育领域,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既反映了两种教育目的 ,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论.美德伦理学强调内在德性的养成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反对单纯的德目训练与学习.审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论,与美德伦理学有着内在的价值统一性,更适合达成德性论的道德目标.审美方法论不仅提供了"直观"的道德意义,同时还揭示了德性养成的特殊途径.  相似文献   

20.
界定品德与德性概念的关键,在于善待自我的德性是不是道德上的德性.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不是道德德性,那么亚里士多德便是正确的,"德性"便是"优良"、"可赞赏性"等中性的概念;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是道德德性,那么亚氏便是错误的,德性便是品德,亦即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德性与品德、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