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冠疫情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产生着广泛而又长期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强政府的治理模式、全球发展格局的全面博弈、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社会矛盾的表象化、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与学龄人口剧增以及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等都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扩大规模和精英教育、更加重视调整结构与方向引领、更加重视任务驱动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更加重视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变革、更加重视基于普及化和数字化的教育过程再造、更加重视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交流。后疫情时代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统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能力、全面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进而创新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疫情给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加剧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格局面临重构,高等教育国际化流动模式与主体也将随之发生转变。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除了要从经济驱动转向文化理解,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外,还应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样性。中国要在正确看待政治、经济、教育环境变化的基础上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地缘政治的关系仍然牢不可破,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文化霸权”短期内仍然难以撼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模与质量矛盾仍然长期存在,进而强化研究、大力创新、文化引领并重视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发展历程看,高等教育国际化蕴含着深刻矛盾——学术国际化与国际化目的的国家化之间的矛盾。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发与应对,激化了这一固有矛盾并使之显性化,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严峻挑战。在后疫情时代,要树立全球化意识以超越传统国际化狭隘的对立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积极推进"在地国际化"以突破物理空间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开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常态;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有使命担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大学治理的组织体系、事务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四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对后疫情时代大学治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讨,提出高校应更新理念,注重规划,强化战略统筹思维;完善结构,健全机制,增强组织协同能力;优化手段,创新技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大学治理的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5.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我国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先行动。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如何为企业纾困解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成为金融领域创新的首要议题。从论述相关概念入手,简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调整形势,进而提出未来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以下简称"后疫情时代")对于教育价值观应再进一步深度思考.文章通过世界各国价值观的博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导向与疫情期间教育价值的内隐作用四个方面论述对于教育价值的思考,并提出在后疫情时代下我国对于教育价值观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新冠肺炎疫情对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影响出发,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调研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办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新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趋势。基于调研结果,文章认为,面对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困境,应当以区块链思维赋能国际化办学管理改革、以交互式应用强化沟通效果、以标准化理论规范国际化办学教学秩序、以虚拟技术阶跃国际化办学远程线上教学模态,进而提高国际化办学的风险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华文教育是海外华族的"留根工程",教育对外开放与之相伴而生,持续多年高强度、大范围的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海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海外分校等国际合作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助力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呈现新形态,文章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分析教育开放与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关系,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探索在教育对外开放视域下,促进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冠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在阿拉伯世界催生了新的高等教育需求,并且导致阿拉伯国家通过提升人力资源带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提升软实力拓展地缘政治影响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在此背景下,尽管疫情给跨国人员交流带来巨大的阻碍,阿拉伯各国并未放慢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而是通过调整留学生政策、促进合作办学与联合科研、改革教育体系等方式,加大力度推动本地教育的对外开放。不过,该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尚面临办学质量难以提升、教育结构失衡加剧、本地保护主义抬头等难题,致使该地区利用疫情契机提升本地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相似文献   

10.
后疫情时代,教师发展更应体现主动、多元、柔性。通过对建设框架的迭代更新,区域性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去中心化的柔性体验、数据聚合的伴随发展、全过程多路径的学习服务,适应教师发展的新需求,引导教师进行更加主动积极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回顾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回顾历史,无论是宏观制度还是具体措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始终是一条积极向西方学习之路.这一方面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助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冲击—回应模式下的中国高等教育难以改变向西方看齐的思维惯性.面对全球化的新形势,借鉴中国中心观的视角,积极应对其形势需求能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建设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观念、社会地位和功能、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仍存在立法滞后、管理僵化、"普教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快立法、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大学行政化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当下的大学里,其根源却存在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在对当前大学行政化的口诛笔伐中,严重忽视了“去行政化”的多元责任主体,并且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截然对立,对行政权力的类型与层次未作充分的考量,致使大学要独立承担“去行政化”的使命,这无助于建立新的教育行政秩序,在现阶段下,建立新的高教体制需要的是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建立有边界的尽责的行政序列,而不是仅在大学内部彻底“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15.
杜威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影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但其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其实,从近代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教学制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其管理者等方面考察分析发现,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全面认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对把握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新形势下对自学考试制度的重新认识,探讨今后自学考试制度的创新发展。自学考试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将继续为我国人才培养和双文明建设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转变,以保障全民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共同享有,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以1999年高校扩招为标志。扩招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新的亮点,但伴随扩招也引发了一系列教育和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理性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兼顾发展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兼顾发展的理念,是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兼顾发展的理念,包括规模与结构的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兼顾发展,精英与大众的兼顾发展,平等与效率的兼顾发展。要克服片面的主次思维模式,统筹兼顾地解决好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苏中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但经济的相对落后制约了苏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公共投入不足,引发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组织间衔接不紧密、高等教育特色减弱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苏中高等教育更好发展,必须完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实现高教组织与地方发展更紧密的衔接,寻求突破、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20.
惠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惠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着力解决影响惠州市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增强开放合作意识,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克服关门办学的观念,增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推动惠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