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职业教育作为负载多元价值的教育类型对于服务民族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人力供给”模式、“双向循环”模式、“数字乡村”模式与“多元共治”模式四种结构形态,这些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还存在着技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有待加强和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亟须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人力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内生式发展、适应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对兼具工匠精神与绿色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链、产业链以及文化和生态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和高素质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动系统,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职业教育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行动系统中,行动主体应从单一主体走向振兴共同体,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规范,肩负帮扶与振兴双重职责,不断提升人的现代性和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打造职业教育办学品牌、实施职业教育定向培训模式、传承和创新民族乡土文化,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特殊的民族结构、民族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使其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面临着主体缺失、内生动力流失等难题;要从坚持文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意识,植根传统加强培训等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  相似文献   

4.
明确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指向、价值耦合是提出实践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跨界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与民族地区乡村空间、主体及要素特殊性联结的关键耦合点。特征耦合决定价值耦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动力系统的核心和终极旨趣在于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我价值、实践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可从人的专业教育、文化自觉、育人理念、内涵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承载多维价值,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遵循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目的、以"反贫"与阻止"返贫"为价值功能和以"扎根乡土"为价值实践的教育逻辑,并通过人存在的五种状态直接或间接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表现出五重向度的价值耦合.因此,要构建"五维一体"的实践联动体系,以教育扶智、技术赋能、载体创新、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乡村建设的整体战略从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工作内容等随之更迭,其区域职业教育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角色变迁看,职业教育的目标从扶贫转向促进,服务范围从帮扶个体转向支持整体,服务内容从提升生存能力转向提高发展能力,服务时段从阶段性突击转向终身支持服务.角色变迁意味着发展路径的变化,需要以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角色属性的理解、发展的逻辑基点厘定为基础,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地设计民族职业教育优化的整体路线,并根据路线完善政策供给,配合实施多角度、多层次与乡村互动的系统策略,促使乡村职业教育在"观念向农"的基础上与乡村发展融合和共进,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德全  杨磊 《教育研究》2021,42(6):112-125
职业教育作为跨界融合的教育类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能够优化农村人力资本,还能提升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然而,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真实贡献率却始终处于"黑箱"状态.以熵权法为基础,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并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测度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发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效果显著,贡献率高达16.19%,投资回报比可观;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地域差异,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塌陷明显;乡村振兴的速度与职业教育贡献率存在明显偏差,东部地区乡村振兴进入集约化发展阶段.为增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精准匹配程度,需要设立项目制经费,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持续性;优化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谋求发展共生,打造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双高计划”是国家鼓励职业教育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民族地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为优化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建设,需要分析其工作运行的多重逻辑。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背后蕴藏的理论逻辑可划分出三个维度,分别是振兴乡村的经济逻辑、乡情召唤的文化逻辑及全面发展的教育逻辑。文章从实践逻辑出发探索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力量,职业教育承担着产业兴旺的"奠基石",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者"和乡风文明的"内生力"四重角色.但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减少、制度支持与保障不足、多元主体参与"碎片化"等.职业教育需要认清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奠定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基石,健全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开发服务乡村的精准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立外引内培的乡村职教人才支撑机制等措施,担当起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应有职责.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高效赋能。就供需关系而言,需求侧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出的需求度,供给侧是职业教育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当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价值紊乱、类型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精准契合西部乡村发展所需和人民幸福之需,进而阻碍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鉴于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从价值重塑、区域协调、人才建设、文化提振四个方面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职教强则经济强、职教弱则经济弱。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基础依靠教育,其中职业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有助于融合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培养多元复合型助农发展的人才;培育工匠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也面临诸如涉农职业教育政策导向与实际不匹配、涉农学科和人才“离农”趋势明显、针对返乡人员的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职业教育应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强化涉农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构建在乡和返乡人员培训体系,培养高质量涉农人才,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优势、技术技能优势、文化传承优势以及就业导向等内在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为了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肩负促进社会公平的历史使命,承载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为育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强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为保障,夯实服务农村的育人根基,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赋能农村产业发展,以乡村文化建设为载体,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以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向同行,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测度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测度模型,测算2010-2021年全国及各省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率,研究发现:第一,职业教育投入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全国总体贡献率为29.12%;第二,相比于农村居民固定资产投入与农村劳动力投入,职业教育投入对乡村振兴的投资成本最低、产出效率最高;第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率存在地域差异,呈东部>全国>西部>中部的分布情形,中部塌陷明显;第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率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现实需求脱嵌。基于上述发现,应设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制经费,保障职业教育持续性服务乡村振兴;强化多元主体合作,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协调区域间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区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乡村产业振兴对职业教育提出人才、技术、治理等多元化需求.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区域布局、专业布局、就业导向困境,文章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校镇合作"模式、"乡村学徒制"模式、"农业众创空间"模式,进而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支持策略,以此提升职业教育为农服务能力,最终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振兴是时代赋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导向。农村公共文化结构转型,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机制、模式的重构,也是具有批判、导向、整合功能的新型农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成型过程。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是以文化内生性激发文化自觉,重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战略任务,是以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理念为突破口,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对需求端的适应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放—融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效—增能"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空洞、服务机制空转的困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质量与治理能力,并重构农村社会认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共同的终极价值、一致的经济诉求、归一的文化透视是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的价值基础。基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类型功能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接,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类型化办学与乡村产业生态发展对接,职业教育技能属性的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接的耦合逻辑,文章提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路径:落实涉农职业教育依据乡村振兴需求提质增优,涉农企业作为育人主体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乡村振兴人才政策扎根乡土。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的实质是文化的振兴和文化的自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和自上而下对策的有效对接.如果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决,乡村振兴的发展是虚无的.不同参与者的平等"对话"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主体的"参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对话、参与是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通过自觉的"对话"与自觉的"参与"是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也是民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总结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基本经验,探索新时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基于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相关报告,分析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聚集程度、实践模式以及推进成效.结果发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还存在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民族文化的职教传承的创新性不足、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较弱、社会服务体系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不够等问题.面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诉求,新时期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要从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机理、助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出发,构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这一战略的铸魂工程。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带领乡村文化振兴、抓党建强服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20.
魏小英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66-71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职业教育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与文化支撑的现实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交汇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还面临供需方向错位、理实结合松散、城乡文化游离和校村联系脱节的困境.基于此,需要职业院校转变思想,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供需生态圈;知行合一,强化乡村振兴的技能人才链建设;铸魂职业文化,打造乡村振兴文化示范体;加强校村合作,创新乡村振兴两元主导面,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