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是鲁沽教授的学术高产期,也是其最重要教育思想--超越论教育哲学发轫、建构的重要阶段.超越论思想的发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鲁洁教授一方面将研究视角从德育功能研究转向对整个教育本质的思考,另外一方面则努力将超越论建基于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她不仅论述了德育的超越性本质,而且完成了对全部教育活动之超越性、价值性的独特阐述.鲁洁教授对于德育、教育超越性的论述所针对的不仅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针对的是传统教育学思维的诸多方法论误区.因此,超越论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建设上都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洁先生的贡献在于对教育问题一以贯之的关切和睿智的思虑。对教育公共理性价值的孜孜以求,构成了鲁洁先生卓然的人格和教育品质,即有精神、有境界、有道理、有正气,是为气象。鲁洁先生学术气象的养成之道,概有四者:一是立乎其大的学术视野;二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三是知行合一的精进功夫;四是居敬涵泳的人生态度。鲁洁先生之教育研究气象,于其自身而言,实有其独特性,不可摹仿,难以复制;对所有有志于教育研究以至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又确具一般性,是一个值得悉心领悟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有着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深邃、缜密和厚重.她作为教育学界的代表所达到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一种智慧的彻悟;她对求知的执着,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自己理论、实践的自信及不断反思,正是康德精神的升华;她从容书写着生命的智慧,超越康德的哲学思想,努力践行着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2020年12月25日,敬爱的鲁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鲁洁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成就奖、当代教育名家等荣誉称号或奖项。鲁洁先生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她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她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部优秀高校教材,主持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研制,担任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总主编。她领衔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鲁洁先生走了,但她的学术思想和高贵人品将永远留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5.
王啸 《中国教师》2010,(7):28-32
<正>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高扬着一个大写的"人"字。理解鲁洁先生这一代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学者,需要同时把握近代以来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的四条时间线索,即1840年以来170年的近(现)代化探索,1919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适应与超越问题的提出,提供了一个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新视角,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鲁洁教授最先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对其作出了深入的分析①。之后,有人针对鲁洁教授的观点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②。...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之超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上发表的《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单纯适应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并同时提出和阐释了教育的超越本质以及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此文发表后,很快引起教育理...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学思想是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人的超越性是教育人学思想的人性假设,它源于马克思的人之二重性假设,基于这一假设,教育要培养人之超越性,更要坚持自身的超越性。道德的追寻是教育人学思想的价值追求,因为人之超越的过程也是人之意义的实现过程,作为成人之道的道德为意义的实现指明了方向,相应地,这种指向“成人”的德育是充满魅力的,在人之卓越的实现中,德育也具有了一种享用功能。生活的回归是教育人学思想的实践要求,因为道德是在人的生活之中不断建构的。21世纪以来,鲁洁先生基于知识人和知识论德育的反思建构了生活论德育,并在德育新课程中进行了“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探索,彰显了教育人学思想的儿童立场。  相似文献   

9.
鲁先生的超越论教育思想受人瞩目,但超越论背后的爱的教育思想却较少得到关注,实际上,超越的根基是爱.爱是先生教育思想之底色与追求,先生是纯粹的爱国者,建构了"爱国教育学";先生是仁者,建构了"仁爱教育学".在先生的思想里,人是超越性的存在,教育必须适应人之超越性,以自身的超越性引领人之超越性的实现.爱与超越是先生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鲁洁“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命题,并被论证为决定教育其它具体规律的一条基本规律,也被看成是人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1.
认识鲁洁教授是在上世纪末的一个秋天,去深圳参加一个全国主体性教育研讨会.会间休息,在去房间的走廊里我遇见了鲁洁教授,她拎着一只热水瓶走在我的前面.  相似文献   

12.
书名:《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作者:鲁洁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10月作者简介: 鲁洁,1930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顾  相似文献   

13.
鲁洁教授在1996年第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提出并肯定了教育的超越性本质。之后有的同志在《教育研究》1997年3期上发表文章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特发表南京师大教科院方面的一组文字,并欢迎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来稿。  相似文献   

14.
鲁洁先生深刻认识到,当今我国的德育存在外在化、片面化等问题,导致所培养的人是“道德之才”而非“道德之人”。“道德之才”只具有部分道德,在道德领域只得到片面发展。“道德之人”是在道德领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自由发展的人,是具有共在型独立人格的人。为此,鲁洁先生响亮地提出了“做成一个人”的号召。要做成一个人,个体要在“成人之道”理念引导下,在生活实践中去“做”,去筹划自己、超越自我。这是一种“超越论人生观”。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中心,引导学生针对生活经验、各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展开叙述、体验、理解、对话、交流、讨论、辩论等,促使学生从物质世界进入意义世界,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15.
认识鲁洁教授是在上世纪末的一个秋天,去深圳参加一个全国主体性教育研讨会。会间休息,在去房间的走廊里我遇见了鲁洁教授,她拎着一只热水瓶走在我的前面。当时,我并不认识她,可是,不知是什么感觉,我赶上背对着我行走的鲁洁教授说:“您好!您是鲁洁教授吧?”鲁洁教授随即停下,看着我说,是。  相似文献   

16.
能遇到好老师,实在是一种人生的幸运与幸福。非常荣幸,当年我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博士生几乎都是哲学大家、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教授萧焜焘先生的"亲传弟子"。因为萧老师与我们导师鲁洁教授的友谊,他曾经一届又一届地给我们义务讲授西方哲学流派、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等课程(鲁洁老师希望我们能借此了解西方哲学,提高理论思维);。虽然我们不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许多内容听起来不免费力,但是每一届同学都是怀着虔敬的心理走近先生、听先生娓娓道来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一连续不断,由起初探讨教育的归属到近年来关注人的主体性,讨论逐步深入,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如鲁洁先生的《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雷鸣强先生的《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等论文作为教育本质研究的新成果,都给人以新的启迪。然而,理论界对教育本质的研究大多是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层面上进行的,对教育本质的揭示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辩证分析上,而不是真正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揭示教育的本质。本文试图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进一步揭示教育的本质。一、关于教育主体1.历年…  相似文献   

18.
生活论是鲁洁先生对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生活论转向是基于对人以及道德理解的转向的基础之上的。对其进行哲学谱系的探源之后发现,生活德育有其实践哲学(经验论)的基础。鲁洁先生撰文自我质疑,打开了形而上学(唯理论)的另一扇窗户,展现出了两种哲学背后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生活德育所提出的道德是源于生活这一哲学问题和为了生活这一伦理学问题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7月19日季羡林先生追悼会上,这幅挽联悬挂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两侧。如果说这幅挽联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紧扣季先生的学问、道德、和北大的关系,基本不用什么形容词,去掉了谀词、缛词和溢美之词,也去掉了一般用于哀悼逝者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完全是客观的平铺直叙。  相似文献   

20.
《重庆陶研文史》2006,(3):26-26
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暴徒狙击殒命,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亦在沪逝世。海外侨胞闻之不胜愤慨哀悼。星洲侨领陈嘉庚先生等六十余人及学校社团四十三单位,特发起召开新加坡华侨追悼李、闻、陶三先生大会。大会于九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假公商学校大礼堂举行。大门前有横匾写着民族永生。挽联为“烈士之血,民主之花”。中堂悬有李、闻、陶三先生遗像。台上有陈嘉庚先生挽联云:“君等人地登天,争取民主,争取自由,但凭赤手空拳,洒尽人间血泪;我亦痛心疾首,反对独裁,反对贪佞,悉本侨胞公意,只求国跻三强”。全堂内外挂满挽联、轴幅,气象至为严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