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一些大学的实用性、功利性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的育人属性越来越被弱化,大学成了"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场",使人失去了自我和生命本能。但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学如何发展,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始终是不会改变的。大学就是因为其培养人才的基本社会功能而存在的,高等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其次才是"人才"。高等教育只有坚守"育人为本"才是正道,高等教育必须回归育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教师职业的本质,认为,认定教师资格不能唯学历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满腹经纶,学贯五车,而且要具备善于表达,深入浅出,形象气质,品德作风等综合条件,并认为学生是评价教师资格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4.
5.
6.
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工业大学结合学校特色,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教师的立德,到学生的树人两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构建起"4+4工程",推动和深化学校人才培养和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唯成绩论思想误导下的高校排球教学发展现状进行评述,对相关的修正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于为有效地改善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现状,促进促进高校排球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海峰  韦骅峰 《教育研究》2021,42(5):86-100
对"唯分数"与"唯升学"问题进行历史探究,发现"唯分数"、"唯升学"问题不仅是当代出现的问题,而且是中国人才选拔中的千古难题.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科举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经历了一个从"不唯分数"到"唯分数"的演变过程.在中国高考史上,"唯分数"、"唯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片面追求升学率".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逐渐取代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批判.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应探索招考改革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好分数"唯"与"不唯"间合理的度.未来高考改革在走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过程中,分数会一直存在.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破解之道须从长计议.  相似文献   

9.
张蓝 《林区教学》2021,(7):110-112
教育活动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诉求,和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育人"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目标.但受到实体性教育评价思维、行政化教育评价制度和应试化教育评价文化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以分数、升学为主要目的的顽瘴痼疾始终存在.为此,研究者结合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提出以多种教育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以呼吁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传统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很多人已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要把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而对这样的新形势,作为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以反对自发倾向为前提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自发的,它具有目的性、实践性、规律性等本质特征,并与灌输教育形成互动关系。否定灌输,就等于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灌输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以"唯情论"为创作理念,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但关于唯情论的研究在国内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文论话语空间不足和文学市场化的背景下,再次反思"唯情论"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仍对传统古代文论思想研究和当前的文学创作有指导意义,并对以美育为发展方向的人文教育给予启发.  相似文献   

13.
构建回归文化本质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之实践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校园建设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其关键问题在于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也就是说,大学的文化校园应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功能。循此思路,本文进一步指出了应该以大学精神、人文精神、生存方式、以人为本等四个方面作为具体的实践路向,深化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建设文化校园。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应是向教育本质的回归,并探讨了教育本质回归的原因及实现本质回归的条件。这对全面认识素质教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单介绍了教育本质的认识方法.并对流行的几种教育本质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和特殊范畴说进行了介绍与述评.笔者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潜在存在和发展在一定现实条件下的综合物化和把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认为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实是向教育本质的回归。并探讨了教育本质回归的原因及实现本质回归的条件。这对全面认识素质教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的追求与责任。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不仅应深植于教育人的内心深处,还应该具体为教育中的每件小事、每个环节,呈现在真实、鲜活的教育生活中。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以务实的态度去追寻真切的改变,用有效的行动诠释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岳春燕 《新疆教育》2012,(20):24-24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广义的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有其特定的涵义和界定。这首先表现为:它比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教育都更能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它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20.
教育本质探讨四十几年,至今不知“本质”为何物。原因何在,这固然同教育现象复杂、难以界定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把教育的本质问题变成了“教育应当是什么”这样主观的东西。这样定义教育的本质,与其说是在探讨教育的本质,不如说是在逐渐背离教育的本质。研究教育本质的诸学说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悖论,首先它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本质是客观的原理其次以教育的非本质属性代替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再次以对教育的定义性陈述代替了对教育本质的定义。因此,有必要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思路进行“拨乱反正”,反思我们目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方法,找准教育本质的探讨方向,使教育本质的研究回到“教育是什么”的探讨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