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和必然选择.本文首先探讨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必要性,接下来对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专业创业实践项目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以及融合原则,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的创新策略主要包含转变融合理念、明确融入目标、完善融入机制以及加大投入力度四个方面。通过分析研究,旨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国外高校在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构建方面都十分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研究成果。相较于国外高校,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水平较低,因而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步伐,建立起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明显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追根溯源是由于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如何构建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质量毕业生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并进一步寻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业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课程建设模式、课堂嵌入模式和专业实践模式.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强调以下策略: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转变专业教师的角色,健全辅助的联动机制,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构性融合、功能性融合、感知性融合和长效性融合.  相似文献   

6.
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创新质量和层次。在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入存在的问题,结合调研访谈数据和资料,从学生、教师、高校教学行政人员三个视角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入的现状,总结、梳理被调研高校的融合特色,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企业—高校—社会"四位一体的"1+4"融合圈,通过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赵亮 《江苏高教》2020,(6):83-88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外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经验,按照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融合渗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统一、多元延伸课程协同共进的思路,尝试重构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要实现所有课程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并完善创新创业专题课程,实践课程中要整合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实战训练,延伸课程中要专设创业辅修课程。  相似文献   

8.
专业教育与公益创业教育的融合是高职院校开展专创融合的重要内容.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角度剖析了专业教育与公益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提出高职院校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区别,又互为补充,两者相融合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成长周期视角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进行探究,阐释了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具体特征,从选种期、培育期、收获期、传播期四个阶段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拟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于迅博 《成才之路》2022,(11):129-13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教学改革的需要,更符合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中,高校要积极优化管理机制,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完善考评体制,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大背景下,专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形式单一、融合度不深等问题.在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前提下,文章针对创新教育与机电类专业课程有效融合的实践,提出了有效策略;同时基于专业实践教育,探索了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中解决了专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部...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教育长期注重理论的灌输,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思维和技能极为匮乏,究其原因是过于重视专业理论教育,而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入其中,让专业具有"变现能力"。因此,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兼备的优秀毕业生的关键,就是更好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的融合。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基于此,本文重点论述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的侧重点,和其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具体方案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创新驱动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下,如何以更有效、更具实践性的方式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已然成为中国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重要任务。创业教育的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使其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的手段。厘清创新、创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改变"千人一面"的现状,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制定面向全校、立足长远的创业教育发展战略,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构建创业教育师资的成长平台,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校较为注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创新精神成为二者融合的切入点.文章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导致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和设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探索一种融合传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增强了专业教育的实际应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各高校推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提高专业人才"双创"能力的有力手段。经调研,发现我国整体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各高校响应"双创"口号,推出线上线下"双创"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组织校内外教师形成"双创"指导团队。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专业教育融合,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实现教育范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内涵为逻辑起点,深入分析各概念之间的异同,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突破口。研究认为,高校开展专创融合的过程中应树立“以能力为主”的质量观,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大力推进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创新创业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从而解决专创融合过程中课程体系和制度管理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应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创客实践训练,构建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客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实施产学结合策略、积极采用"互联网+"、构建专业创客指导教师队伍、鼓励创客教育同专业课程相结合等策略,实现双创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不断提升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论文从原则、体系与保障机制等角度分析了如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诸多问题.福建农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对此进行了系列教育改革实践,构建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三个融合”的教学培养体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实习实践训练深度融合的实践体系,以此促进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