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在大后方创设34所国立中学,其中,国立第一中学至第二十二中学以成立先后顺序命名。办学八年,国立中学在维系和提升中等教育水准、助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推进中西部文教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鉴于目前少有深入、系统地从兴学育才这一角度切入与梳理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大后方办学理念与实践的专门研究,本文选择全面抗战爆发后由鲁至川艰难办学、作育人才成效显著的国立第六中学作为研究个案,以学校办学历程为主线,基于师生回忆录、自传、日记等私人记忆,尝试从师生的个体叙事重新进入历史,还原与再现烽火年代国立第六中学艰难办学和作育人才的历史图景,加深对其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以及学校文化品格的认识。对于国立第六中学这一曾经的历史存在而言,其能够在艰辛坎坷的办学过程中始终重视追求并保持卓越的育人质量,其办学者面对艰危时局依旧能够勉力维持,教师身处厄境依旧能够敬业如常,学生面对简衣陋食依旧能够弦诵不辍,这种已然超越物质性的强大理想信念和学校精神文化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正在致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所珍视,这既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抗战文化与抗战精神,也可为推进和深化中学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热血青年学生不愿受日寇的奴役,纷纷逃亡到后方。有鉴于此,国民政府将他们分别集中在西安和武汉进行安置。随着战事扩大,为不使学生学业中断,教育部创办全公费制的国立中学,国立安徽第二中学即后来的国立九中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抗战时期该校为救济流亡后方的安徽沦陷区学生做出巨大贡献,也促进了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该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办学过程中亦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因而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为应抗战救国和培养人才之亟需,敌占区各中学纷纷迁往偏远的西南、西北等地坚持办学,这不仅使我国中等教育得以维持发展,也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并对其西迁所在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因此,回顾和研究抗战时期这场艰苦卓绝的中学西迁的历史,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今天西部地区的教育开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爆发后安徽省沦陷区的部分中等教育学校迁往湘西,成立国立安徽第一中学,即后来的国立八中。为厘清抗战时期安徽省当局为维持教育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文章以安徽沦陷区教育内迁湘西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角度,通过文献法研究国立八中的办学历程。该校在艰难办学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教育特点,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等。此外,该校为湘西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随国民政府迁都而移居重庆、昆明、桂林等地,一时间西南大后方群英荟萃,成为文化中心.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以手中的笔做武器,通过文学创作揭露日军暴行,鼓舞抗战和胜利信心,形成了独具时代特点的抗战文学.西南地区的抗战诗歌是抗战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目前,学术界多从文学角度研究抗战时期诗歌,少有从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视角分析这一时期诗歌的兴起与作用的.本文以西南大后方诗歌为考察对象,对其形成、内容、特点进行剖析,从新的角度解读抗战的全民性、进步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我国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原来教育比较落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抗战需要和大批沿海、内地学校西迁.西南大后方的职业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开创了西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7.
1939年至1945年6年时间里,陶行知先生积极撰文讲演、参政议事,为坚持抗战奔走呐喊、筹集募捐。除躬身参加抗战活动外,他创办专门接收难童的育才学校,施行教育改革,发展生活教育,推行战时教育,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抗战民主宣传结合起来,与中共南方局密切协作,培养学生坚决的抗战意识,组织学生进行抗战义演,在“大后方”树立起一面抗战建国教育的光辉旗帜,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超凡的功绩。  相似文献   

8.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发展边地教育事业的必要性日益突出。这一时段出版的西康地方杂志《康导月刊》刊载了大批西康地方官员所撰写的与西康边地教育有关的文章。从《康导月刊》刊登的边地教育文献入手,探讨所刊载文献的教育思想和学术价值,以期为学界研究抗战时期的边地教育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9.
遵义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56年,曾名南自中学。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遵义县第一中学始终追求卓越,塑造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名校概览 1928年,成都西北中学由北伐军总参谋长白崇禧和北平市要员孙绳武、马福祥创办于北京牛街,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管辖。1937年抗战爆发迁至大西北兰州和四川成都继续办学,为抗击日本法西斯培养了大批回民将士。1950年由成都市回民代表大会接管,1952年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接管。五六十年代,西北中学的教育教学一直处于市属中学的领先地位,享有“红旗学校”称号,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集体”,校长出席全国群英会并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 1982年,西北中学成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连续受到省市政府…  相似文献   

11.
自2000年建校以来,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经过十一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学校逐步经历了"双语特色项目——六大办学特色——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历程。作为一所国际化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提出未来十年要坚持"创办卓越教育,成就卓越人生"的办学思想,秉承"多元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本着"为学生终身卓越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不断追求内涵发展,按照"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扬校"的办学思路,全员培养卓越教师,全面开发卓越课程,全力打造卓越课堂,全程培养卓越学生,全方位构建卓越文  相似文献   

12.
成都西北中学1928年创办于北平牛街,回汉学生兼收,因适应民族需要,学生很快达4000余人,成为当时北平最大的一所中学。学校1937年迁成都,在日寇狂轰滥炸之中曾经转辗于土桥、茶店子一带办学,后迁回明远西街(现在人民西路107号附近),回汉学生兼收,学生达3000余人,成为当时成都市最大的一所中学。聘请川大教授任教,培养了大批抗战人士。  相似文献   

13.
沙县一中创办于1923年,是三明市最早创办的中学。近年来,学校坚持“让每个学生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构建校本管理,为学生发展服务;以质量为中心,建树学校声誉;培育学校精神,提升教育品质;整合教育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办学思路,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教育改革和特色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在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带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教育导刊》2009,(12):I0001-I0001
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小学创办于1921年,是广东省一级小学。多年来,该校秉承“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师生与学校一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教育教学骨干和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且富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为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宝玉直小学积极响应倡议,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天地》2009,(11):F0003-F0003
杭州市惠兴中学创办于1904年,105年的办学历程为学校积淀下了深厚的办学内涵。近年,学校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让幸福伴随每个孩子成长,形成了自主发展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公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私人兴办职业教育热情空前高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发展,普通教育附设职业班科,职业指导工作取得进展,进入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既得益于国民政府国立职业教育中心的区域性转移,也得益于抗战后方社会、团体、个人的积极参与,资金、人才的汇集,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等。尽管抗战胜利后,由于时局变化职业教育出现萎缩,但与抗战前相比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7.
浙江是近代中国教会中等教育开展最早也是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西方在浙江创办了20余所教会中学,杭州蕙兰中学是其中最著名的教会中学之一.蕙兰中学在50多年的办学生涯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经验,即施行上乘教育的办学宗旨,重视德育、智育、体育、课外活动有效开展的特色教育,具有借鉴和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广州市蓝天中学始创于1992年,是广州市教委与广东省教育促进会联合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完全中学。2006年学校由"一校两制"转为公办学校,由完全中学转为初级中学。20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形成了"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与"育人重在育心,育才重在育德"的德育理念,坚持"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提炼出"激扬奋发  相似文献   

19.
《教师》2012,(18):130-F0004
湖南省长沙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创办于1916年。近年来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声誉日隆。2012年起我校与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开始合作办学,更具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正>故城县运河中学成立于1944年,创办于民族救亡图存之时,兴盛于祖国建设高潮之际,是具有革命传统的抗战名校。历经数十年光辉岁月,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学校坚持"俭朴勤奋、宜强致远"的校训,秉承"敬业是办学的真谛,设施是办学的基础,管理是办学的关键、质量是办学的目的"的教育思想.努力追求"打造和谐教育、构建人文校园"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