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我国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变革与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作为地方院校的28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应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努力实践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综合化、一体化、开放化和信息化,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体制创新、模式创新、课程创新和理论创新,重点加强教师教育的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网络与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正当我们处于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期,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全教会关于师范教育改革精神的同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问题是当前整个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重申之重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和理性思考是构建我国教师教育创新体系的前提性条件。本文试图从国际背景和现状调查出发,为我国(主要以上海为例)师范大学的未来使命问题提供一种回答。  相似文献   

3.
邓军 《教育研究》2021,42(2):31-3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师范大学肩负国家赋予的教育使命与担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西部地方师范大学作为西部建设的"服务站",影响着西部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在"十四五"蓝图绘制之际,国家对师范教育提出了"做大做优、示范引领,扶贫扶弱、补齐短板,软硬结合、建管并重"的发展规划,并全力支持各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师范大学,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  相似文献   

4.
培养卓越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路径。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顶层设计的优化,面对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存在的期望和盲点,地方师范大学应充分意识到自身肩上的使命和责任,实现从"旁观者"到"助力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5.
笔者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发现,无论是在岗的中小学教师,还是即将毕业的师范大学本科生,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主要凭借于常识判断、经验摸索和榜样模仿,明显缺乏理论素养、科学依据和专业判断。因而,笔者建议地方师范大学应当将办一流教师教育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紧紧围绕"愿不愿教"、"教什么"、"如何教"等三个核心问题的解决,研发具有全国共性和区域特性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修改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方案、优化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革新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努力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水准的师范毕业生,从而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地方师范大学在办学治校上依旧存在不安于教师教育本位的问题,进而分析阐述了地方师范大学在办学上必须安于教师教育本位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改革与地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新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世界教师教育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地方师范大学应承担起教师教育的新使命.面向基础教育,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师教育功能体系,强化教育类课程设置,把地方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教师培养中心、新教师跟踪指导服务中心、教师在职培训中心,并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育改革实验指导以及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使命陈述是对组织使命的文字陈述,在国外高等教育界普遍存在。文章探讨了我国大学使命陈述的价值意义与章程、校训、远景、战略目标之异同,并通过主题要素编码框架、样本分析,对29所省属地方师范大学予以考量,揭示了师范院校的使命陈述现状:目前多数大学并无专门的使命陈述表现形式,多隐含在学校概况介绍中且使命陈述并非千篇一律,非常注重时时更新陈述内容,不同高校的使命陈述有共性也有特性。存在的问题体现在陈述方式及要素涵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10.
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与历史责任。五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和新经验,在高等教育理论、制度、发展道路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新思想和新特点,使得我们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对高等学校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一、内涵发展是高水平大学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和适应外部需求为主的外延发展不同,内涵发展强调的是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亟待高校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师范大学因其与乡村距离、联系程度等方面的优势,比部属师范大学和其他类型高校更能发挥引领地区乡村文化和教育振兴的作用,这为地方师范大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地方师范大学应该积极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高校分类化发展的大格局下,重新定位自身的使命,克服当前存在的定位同质化、师范边缘化、服务空虚化的弊端,建构服务于地方乡村振兴的区域性、师范性和专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汪明义 《教育研究》2021,42(2):27-30
本文从师范大学的教育取向、师范大学的高水平追求、师范大学的示范要求、师范大学的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具有的特征做初步讨论,以期对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的应有取向及特征达成基本的共识。一、师范大学的教育取向师范大学作为大学的一个类型,具有与普通大学既相联又区别的自身定位。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淮北师范大学发挥特色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政产学研用"合作不断深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一、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基本形成了有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依托国家级特殊教育重大建设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特色专业、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优势与特色平台,学校秉持培养卓越教师、精品师范的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  相似文献   

14.
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这一变革对教师教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师范大学也由此面临诸多挑战,酝酿着三个重大转变。一是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基础教育师资;二是教师培养机构由原来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打破了以往由师范院校定向培养教师的封闭模式,综合大学进入了教师教育领域;三是培养过程从追求知识向追求能力转变,中小学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和实践的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使命 责任     
《宁夏教育》2008,(3):1-1
使命和责任,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宁夏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近年来宁夏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这有赖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赖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热心支持,同时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正是宁夏广大教育工作者本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负重拼搏,不断推进着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改革与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再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创新。教师无疑是教育创新的实施主体,而优秀教师的不断涌现,依赖于教师教育的效能。在新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师范院校不仅要适应教育创新对教师教育的要求,还要满足教师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自我更新的需要。面对其它高校和不同类型教师教育机构的竞争,作为教师教育龙头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必须深入思考和确定新时期的发展定位,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进一步谋求新的发展。教师教育要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师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的竞争也愈加剧烈,许多国家将教育放到了国家综合竞争力发展的战…  相似文献   

18.
戚万学 《教育研究》2021,42(2):13-17
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阶段就有2.4亿学生,谁来教这些学生,谁又来培养教师,这是我国教育体系承载的重大使命。逐渐地,我国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大学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应该说,这是改革的产物,是进步的结果。但是在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有关评价导向下,这个体系出现了一些目标外结果,突出表现为师范院校实质性综合化,综合性大学象征性参与。高质量教师供给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紧迫课题。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得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师范院校追逐着教师教育模式的理想,学术界凝练出师范院校“再师范化”和教师教育学科化的思想,国家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的构想。本期专题围绕新时代如何建好师范院校,更好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进行讨论,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特色和优势逐渐成为一所高校在未来激烈竞争中 胜出的关键因素。地方院校要想在强手如林的高校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改变“千校一面”的传统思 维模式,对自身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展。因此,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就成为地方院校进行内涵 建设的努力方向。而对于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实现路径的探究则成为摆 在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