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秧田型”的座位编排方式一直是我国课堂空间布局的主流形式。该座位管理方式在有效满足大班教学、系统授课等要求的同时,对课堂空间造成了分割,产生了中心空间与边缘空间的类别区域。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切入探究课堂边缘空间的生产逻辑和生产结果。借助齐美尔提出的空间自身具有的排他性、分割性、区域空间内容固定性等社会特点分析课堂边缘空间形成的客观必然性。根据福柯“全景敞视主义”中有关权力与规训方面的描述阐释影响课堂边缘空间生产的另一因素,即教师在成绩导向驱使下运用权力于座位排列规则的制定。在对边缘空间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心理空间四个维度对边缘空间的生产结果进行论述,并提出立足空间特性、树立空间意识、重视心理归属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未来课堂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课堂的架构如何转型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需要改进目前课堂的架构.这种转变不应只围绕着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应该包括与之配套的物理空间、装备的设计.目前,己经有一些课堂革新的项目开始探讨传统课堂变革的途径以及课堂的物理架构、信息装备和智能设计的改进.综合现有的研究.未来课堂的设计将从教育原则的体现、物理空间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展开.根据这些设计原则进行初步的实践,尝试设计并实现一些新的课堂,并将它们应用于真正的教学,同时探索"物理+虚拟"的未来课堂形式.未来课堂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除了需要满足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舒适、方便、人性化等也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象设计汽车一样设计未来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课堂简论     
课堂本质上是一个空间概念,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空间,具有环境影响力和支配力,是个体空间同时又是群体空间.课堂作为空间,是教学关系的反映,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是建构式的存在,是生命性、复杂性的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明确教学责任,研究课堂,扎根课堂,注重专业发展,拥有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7,(4):79-84
学习空间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文章以PST模型为指导,构建了"课堂物理—课堂制度—课堂心理—课堂虚拟"四维的翻转课堂学习空间,通过实际运行,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弗兰德斯分析法分析其实施效果,证明了基于PST模型建构的翻转课堂学习空间可以打破传统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前排—中间效应",实现基本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个性课程资源的差异性分配,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课堂边缘人群在课堂中的存在,不仅不利于课堂教育公平的推进,还阻碍着学生个体获得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基于课堂边缘学生发展困境的主要表现,从宏观视角运用场域理论剖析课堂边缘学生发展产生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从场关系、场资本和场惯习三方面提出对应的应对建议,以期帮助课堂边缘学生“去边缘化”发展,重返课堂的中心舞台;帮助一线教师关注课堂边缘学生,为其提供针对性帮助,使其获得良性发展,助力课堂教育公平的推进,促进高质量课堂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徐冰鸥 《教育研究》2012,(7):104-109
借助社会学的视角和空间概念的规定性,对教育世界中习以为常的课堂空间重新展开审视和反思就会发现,传统观念中的课堂空间,不仅缺乏整体性的关系特征,更对其生成作用重视不足,特别是学生对课堂空间的反馈和建构效应一直被忽略。对课堂空间作为社会权力关系的一种,以及它与个体情感的隐秘联系也缺乏认知。再审视课堂空间及其深度意蕴,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借助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转换视角理解课堂教学生活,通过激发师生的主动参与,唤起课堂活力和创造性,追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全新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在高中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物理难、化学繁、数学的题目做不完."从"3+3"新高考物理被"嫌弃"、被"冷落",就可见一斑.那么,为什么物理难学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抽象,需要超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旧有表象,在头脑中形成未曾直接感知的空间形象的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大多数高中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空间想象能力成了制约学生学习物理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学生在碰到需要空间想象能力的题目时,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变化着的艺术,也是不可被复制的艺术,相同的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时不时会给课堂制造些"小意外",然而正是这些"小意外"在课堂上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为不同学生提供共同生活的空间并提升其参与的品质,是课堂公共职能的关键所在。课堂参与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本身承载着育人价值,成为有待学生自愿选择和建构的一种伦理生活。但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或有机会作为能动者参与到课堂中,这同“集体”与“个体”两种典型取向之间的张力有关。超越这种二元框架,宜倡导课堂参与的“公共”取向,培育学生对伦理生活主动负责的态度。为此,需要创造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促进审慎持续的公共理解、引领平等共享的公共行动、发挥教师的公共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项立足于当下又服务于未来的事业,这种特殊的规定性决定了教育必须要以一种面向未来和大步向前的姿态行走在大地上。开发"智慧课堂",借助信息技术,革新课堂,面向全体,拓展教学空间,尊重生命个体,清晰课堂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脑、动手、动口,发展智慧,提升生命质量。"智慧课堂"的开发不失为开启未来教育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