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邓嗣禹著《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首次出版于1936年。恒慕义曾于1938年撰写此文,首次向美国学界及西方国家推荐邓嗣禹的著作,并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作者从西方汉学家的角度,评述了中国科举制的演变与发展历程,并归纳了我国历代科举考试实施与遗漏的次数,这在目前国内出版的科举论著中是不多见的。这篇文章仅刊载于1982年台湾版的《中国考试制度史》书中,以后再版的书籍中均未见此文。现将全文翻译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兴起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科举,这一制度成为欧美各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蓝本。然而,当西方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精华并使之制度现代化的同时,中国科举制度却在自己的故乡走向了衰亡。分析两者不同命运的目的在于揭示考试制度与社会性质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较之于同期的西方,有先进、完善得多的科举考试以选才用人的制度。但在近代化过程中,这一制度被西方借鉴并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文官制度。与此相反,由于专制的政治体制、官本位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小农经济等的严重局限,这一制度在我国却衰亡了。比较中西迥异的这一现象,对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西方经济学的引进研究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其中实证分析方法、数学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等经济分析方法的引进和运用对于改变我国经济学研究中方法的研究长期不被重视、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起了很大作用,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5.
“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曾将中国的科举功名视同于西方学位。基于此,有人视“中国是学位制度的故乡”。这当然多有偏颇。但是,对立论者又将利玛窦的看法斥为“误读”,并以西方现代学位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的殊异作为论据。如此似又有失公允。其实,欧洲中古的学位与中国明代的科举功名,形式类同和精神暗合之处相对为多。再者,利玛窦为使“东学西渐”更为形象、便捷,如此类比也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的核心要义是考试选官,近现代西方国家吸收了科举制度中的考试任职因素建立起文官制度。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主要以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又继承了科举制度的某些因子建立起来。由于民国中期以后的文官制度体现出一种专制与民主的混合物特征,因而其制度运作的效果显示为:民国文官制度期望以考试实现两官分途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通过考试选官维护社会稳定则达到了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去透视21世纪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了新世纪中国文化的特征,分析了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途径,并对西方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这一过程进行反思,提出要端正态度,既不能夸大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和后果。对于西方对中国文化影响的态度,应该是知己知彼,控制好文化影响的途径和积极地建构自身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人士基于西方视角或自身经历,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考试功能、考试体系、传统教育等进行独特分析。他们肯定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却对其阻碍教育、耽误人才发展的消极方面深为叹息。他们欣赏科举制度设计的周密,但同时以西方人的身份指责科举考试内容的落后。这些论断和认识对于今天人们研究科举、反思教育,意义尤其深远。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东西方文化互相交流、碰撞、融合的主阵地。围绕西方文化对大学生职业观形成的影响问题,辩证阐述了西方文化对大学生职业观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就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文化的传播在,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本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本文将就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说文解字》释“登”提出疑议.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得失,概括了两种认识上的主要倾向:“豆非字”之说和“从(?)省声”之说,并结合合源字和文献用例的佐证,对“登”形义的分析作了新的尝试,笔者认为“登”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为进祭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考制度变革理路与未来走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关涉国家、社会、各阶层利益,高考制度改革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更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高考制度改革进路的设计,必须立足国情,从多个维度聚焦分析高考制度的变革理路,才能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探讨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同中国古代科举制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但多数学者的研究仅涉及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的影响这一层面,而对科举制具体的西传历程加以考证者甚少。因此,探讨科举制的西传历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考制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规划的方向。从教育层面来看,高考制度具有公平、高效、可比性等优点,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点,启动高考制度每个环节的改革,都会受到各方关注。文章从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入手,旨在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一道高考题的分析,帮助学生重构能量相关的知识体系,系统性掌握以能量为主线的相关规律,且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6.
The Biggs' Study Process Questionnaire (SPQ), an instrument for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was revised over a three-year period with over 2500 tertiary students. The original instrument structure of 42 items in 6 sub-scales was maintained with each item being subject to revision and assessed for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appropriateness through a sequence of trial and retrial. The final version consists of 8 original items and 34 revised items. This version was evaluated with 996 students, at first-year and third-year level, through the use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using AMOS. The two models having the best fit to the data are represented by the original six sub-scale model which loads onto two higher order factors, a deep approach and a surface approach to learning, or a seven sub-scale version which loads on the same two higher order factors. Evidence is presented as to the preference of the latter model.  相似文献   

17.
科举之人才观、考试观及其现实影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是支配其考试活动的灵魂,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构成了当今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建设的传统文化资源。公选考试对科举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既有借取和继承,亦有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以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歧路灯>为样本,对它的词汇系统进行定性定量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包括词频、音节数量和词长的统计,这有助于了解汉语词汇发展历史,丰富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信息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近代汉语白话词汇系统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曾短暂地存在于日本历史上,但不论是"贡举制度",还是江户时代的"学问吟味"和19世纪明治维新初期的"进士及第之法",都与中国及其他国家表现出种种差异,直到最后不了了之。日本以血统为核心的贵族制封建统治结构,以及日本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民族性格是科举制度在古代日本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与科举制度擦肩而过的日本社会,实用主义教育兴盛、各种文化多元并存,在面对近代化浪潮时迎头赶上,率先进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与此同时,军国主义在日本社会泛滥开来,酿成二战祸端,这也与日本社会从来没有真正接受科举背后的文化传统深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