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关键性事件和典型性特征,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建、中断时期(1949-1976年),城乡倒挂、二元结构时期(1977-2009年)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教育发展定位、教育实践发展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分析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演进历史逻辑的要素.差异与均等,公平与效率,结构、规模与质量是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历史演进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70多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对生态整合价值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是也不排斥学术理性、认知过程、人文主义等其他五种价值取向,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价值观具有"后设课程取向"的特点。性别、教龄、学历、区位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为认同和重视这六种取向。16~20年教龄的教师在除社会重建取向之外的其他五种取向上认同度均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有影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学术理性和认知过程取向上的得分均低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表明教师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同度随着学历的提升而逐渐降低。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差异显著,表明经济及教育发达程度影响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编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调查问卷,考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在性别、学历、区位等纬度上的差异状况.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生态整合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也不排斥其他五种取向,表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课程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性别、学历、区位等影响源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为使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各种课程价值问题,发展自己的课程观,应以课程设计为抓手涵养课程价值多元共生、以课培训为保障构筑教师个体课程价值观、以教师共同体为平台实现课程价值互动共享.  相似文献   

4.
本揭示和阐述了中小学教师做出正确德育价值取向的实现前提及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却经历几番波折和变迁。近年来,在中国外语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对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认识误区,亟待全面澄清。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阐释外语教育战略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存在诸多误区,广大教师必须转变工具主义取向的科研观念,走向本体性的科研价值取向,才能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科研目的上,从“求利”转向追求专业发展;研究内容选择上,从“华而不实”的选题转向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成果表达手段上,从趋向“核心”认可转向能够反馈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注重成果表达的应用性,将教育科研活动变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常态活动。  相似文献   

7.
8.
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深刻变革,适时地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十分必要.当前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应进行三个方面的调整:教师社会价值定位从阶级定位向职业定位转变、教师政策价值标准从干部标准向人才标准转变、教师政策价值追求从加强管理向促进发展转变.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操作层面的四个途径方法:确立"四个尊重"的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实行教师政策职能机构的相对专门化和人员的专业化、建立开放互动的教师政策制定系统、建立和完善教师政策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9.
教育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利益博弈、整合与表达的过程,教育政策主体面对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作出一定的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价值,经历了由注重补偿和适应向注重引导和超越转变、由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向重视教育能力的提高转变、由倚重单一培训模式向倡导多元培训模式转变、由培养和培训的二元分离向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变的演进路径。展望未来,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将从学历补偿走向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师自我发展、从工作关注走向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教师个性关注、从职业提升走向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生涯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如哲学取向所致的普遍主义倾向、心理学取向引起的对工具理性的片面追求及社会学取向带来的客观主义倾向。这使得培训偏重知识与技能传授、以效率为本和片面追求社会价值,从而影响了其实效性。未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取向应回归文化之维,注重"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充分考虑参训教师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彰显培训的实践性、主体性、体验性与合作性。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历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经历了几次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或强调体质教育,或强调技能教育,或力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得以确立,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等观念,在体育课程中逐渐受到重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价值活动的方向。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在教育目的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育目标上追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设计上彰显人本化、个性化,在课程文化上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实现现代化、综合化、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在课程评价上体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价值观是现代政策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西方学者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立场形成了不同的政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在分析政府实质的基础之上,认为政府的政策价值取向即是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但为了实现这种阶级利益,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其它阶级的利益.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策价值观.结合我国国情,具体来说,我国的政策价值取向即是"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回顾和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进对于新时代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将其作为实现党和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任务;始终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无论是在目标表述,还是内容和路径选择上,都体现了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基本途径主要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逐步呈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协同联动的现象,形成了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此同时,七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价值观教育等各种概念交替使用和教育内容交叉重叠;价值观教育的目标维度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特别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如何反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回应一些西方竞争性价值观的挑战需进一步探索;价值观教育的家庭、社区和政府等社会支持体系与机制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等,这些都是未来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中小学教育进入了国际教育的新时代.无论是参与欧盟的教育计划还是在增进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等方面,英国均已显示出对中小学国际教育的重视.英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体系.英国陆续出台的政策、计划及策略造就了现今中小学丰富多元的国际教育活动,正逐步实现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社会转型,因而要求社会全体成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必须主动地、有意识地提升信息素养,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出现与发展的根本动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体系发展为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包括全人化取向、多样化取向和主体性取向。  相似文献   

17.
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对乡村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影响着乡村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使得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加强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共同愿景,培育共同价值观;二是要建构教师文化,生成乡土情怀;三是强化制度约束,养成文化自觉;四是要根植乡土文化,形成学校个性。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双语教学运作模式的价值取向与理念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双语教学理念的学界共识,是立足于近现代外语教学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言语听说能力交际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力求改变这一低效现状为出发点,从而培养双语双能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人才素质作为价值取向,继而适应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此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教育人士所赞同并不断加以创新,从而建构出既立足本土又面向全球的双语教学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身份体验,是教师群体基于不同的时代状况和生活场景角色扮演时所引发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绪、情感等通过态度和行为倾向影响着职业认同,参与社会形象塑造。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群体的职业身份闪耀过,暗淡过,也焦虑过。与此相应,教师的身份体验也几经转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认同,到社会转型期的边缘化,再到互联网时代的道德污名。这些历程是我们思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参照点,鉴往知来,为当下的教师研究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