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白亮 《教育研究》2023,(4):35-43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理论层面上,19世纪初,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师生关系中重视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支配作用,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观。杜威指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18世纪初教育实验的发展是循着两种不同的传统发展的,一种是整体主义传统,另一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实验教育学派开创的科学主义教育实验传统.本文集中研究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体主义教育实验的历史发展情况.一、整体主义教育实验传统的形成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教育实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18世纪安德鲁·贝尔发表了《一个教育实验》(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1797),系统介绍了他所进行的“导生制”教育实验,同一时期,康德的《论教育》问世,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展教育实验的必要性.这两个事件的出现,标志教育实验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到19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4.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社会的塾师开始,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除履行教书育人本职外,还积极担当乡贤角色,承担公共服务职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乡村教师在承续传统塾师乡贤角色的基本内核的同时,也在党的领导下因时而变,不断延展其乡贤角色的意涵.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演进的历史爬梳,有助于深化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的认知,以史为鉴,守正创新,形塑乡村振兴战...  相似文献   

8.
新德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但今天的“新教育”显然不是过去“新教育”的自然延续,而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弊端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主张教师无限相信学生潜…  相似文献   

9.
杨昌济与徐特立早年为乡村塾师,居于底层,忙于生计,在清末教育变革中共同经历了教师生涯的转型,但各沿不同的路径展开:杨昌济在新政兴学时考取官费留学,负笈日本、英国,从传统举子转变为新潮知识分子;徐特立通过自学和师范学堂短期进修,从旧式士子转变为新型教师和办学者.民国初年,二人命运交集,同为师范之师,致力于培育青年一代,堪称青年导师.杨昌济与徐特立通过身份转变,成功实现了人生逆袭,从底层塾师成长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反映出教育变革既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新的机会,只有顺应时代,主动应对,才能实现人生转变与事业成就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一、生平和时代凯兴斯泰纳(Georg Michael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是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教育家。生于巴伐利亚的慕尼黑,1871年在一所乡村小学里开始了教师生涯。自1883年起,在中等学校任教达12年之久,并于1887年在慕尼黑创办了德国第一所职业学校。1895年,被任命为慕尼黑市的教育局长,制定了慕尼黑劳作教育制度。1901年,刊行《公民教育》一书,力倡公民教育和劳作教学。1905年,正式提出与“学习学  相似文献   

11.
杜威是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最知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是西方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创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领导的进步教育运动给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以致命的批判,使20世纪的西方教育史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尽管杜威的教育思想存在有极端、片面  相似文献   

12.
于康平 《文教资料》2008,(3):122-124
杜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整个世界教育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著名教育家."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是他提出的著名论断.这些论断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而且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在目的观、课程观、方法观上也是不谋而合.本文试图揭示杜威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以深化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裴斯泰洛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发展贫民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人民的贫困状况.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十分著名的"教育爱"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挫折成就了徐特立的教育事业。为摆脱家庭困境,他当了乡村塾师;岳阳会考落榜,他结束了塾师生活,推行平民教育;辛亥革命后,当上湖南省临时议会的副议长和教育科长不久,因与官场势不两立,他愤而留学法国;五年后回国,大力推行民主革命教育,被誉为教育界的长沙王。作为一名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是公认的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品格教育作为培养健康公民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存在.宗教化是殖民地时期至19世纪末品格教育的重要特征,公立学校运动以后,宗教在品格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公立学校品格教育的世俗化进程真正起步于20世纪早期,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品格世俗化得到蓬勃发展.从1993至2004年,有23个州通过了新的品格教育法案或修订了原先与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有关的法规.  相似文献   

16.
徐特立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是中国20世纪新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他于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并亲自担任校长,苦心经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由乡村塾师到教育界名人,在长达73年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具有革命性、实践性、群众性、科学性的徐特立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中国教育在面临了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的交锋之后该做怎样的选择,该时期山东基础教育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山东是齐鲁化的故乡,它在转型时期的发展特点不仅反映了山东教育发展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变迁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学校教育的规范化改革、教师专业标准的提高、学校科层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传统的性别观念等因素共同促成了19世纪末教师队伍女性化,20世纪早期男性管理、女性教学模式,以及二战后性别结构相对稳定的格局.20世纪末以来,这种格局日益暴露出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缺陷,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学官传统的赓续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官是中国传统社会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促使社会结构与教育系统发生重要改变,教育行政职能也随之变化.晚清政府出现的视学、劝学员,民国时期的视学、辅导员,及老解放区的巡视员、辅导员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学官的传统:监督或研究、指导学务,并向上级行政部门负责.这一教育行政、研究指导职能"两栖化"的现象对理解当今督学、教研员的职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有一副关怀世态人情、关心民生疾苦的热心肠,大半生做塾师的他自然很关注家庭伦理、青少年成长及教育。在《聊斋志异》中有众多讽刺丑陋现象、颂扬美好德行的故事,本文主要从注重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提倡教师要言传身教,奉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赞赏长时研修和深思力学的学习态度等四个层面,来深入挖掘和探讨《聊斋志异》中丰富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