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是教学活动不容忽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受科学发展至上、传统文化钳制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影响,虽然十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发展,但仍然无法摆脱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灌输式的教学过程价值取向和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价值取向。鉴于此,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建设需突破教学思维定势,领略教学理论的价值实质并发挥其指导作用,放慢教学实践节奏以不断整合教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要围绕素质教育主题,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点,探索一种实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过程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单纯继承学习向创新l生学习转化。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实验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3.
高考的社会价值取向反映出高考改革中的问题。在追求教育公平的现实背景下,必须正确引导高考社会价值取向:高考要适应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发展核心(主导)价值取向;高考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为不同的个体提供深造的机会;高考的公平与诚信价值取向应贯穿于高考的始终;注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考改革的成功经验;高考应体现主体的理想追求和终极关怀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知识的积累,重视教师绝对的学术权威,属于一种社会本位的目标取向,课程结构严谨、弹性小;教学内容专而深;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以讲解、传授为主;教学评价以评价学习结果为核心。相比之下,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影响,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及创造性,属于一种表现性的目标取向,课程结构形散而神聚;教学内容广而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多样;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学习技能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改革传统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是当代教学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现代教育革新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为此,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以发展为本位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把知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知识的积累,重视教师绝对的学术权威,属于一种社会本位的目标取向,课程结构严谨、弹性小;教学内容专而深;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以讲解、传授为主;教学评价以评价学习结果为核心。相比之下,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影响,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及创造性,属于一种表现性的目标取向,课程结构形散而神聚;教学内容广而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多样;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学习技能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正>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有代表性的分别是知识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知识本位重视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凸显教育的工具化价值;学生本位尊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命活力与个性发展;社会本位认为课堂教学应服务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标。一、基于时代诉求,彰显价值取向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知识  相似文献   

8.
蒙学教科书承担着"启蒙"、"养正"的神圣职责,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心脏"。蒙学教科书的编写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思想息息相关。清朝蒙学教科书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前期的价值取向主要为"伦理本位"、"人格本位"以及"知识本位";后期的价值取向主要侧重"科学素养"。审视清朝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可以为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满足中小学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高师院校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呈现出一些改革新趋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知识技能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由分离逐步走向整合;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日益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师教育教学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针对上述改革新趋势,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专业取向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从学科取向转为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简称专业取向)是目前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专业取向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秉持以下原则:从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看,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追求知识学习与意义建构的统一、能力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基础看,职业科学与教育科学相结合,从学科本位走向工作本位;从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看,专门与集成相结合,以专业教学论为轴心,整合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从专业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与教学能力培养的相互剥离走向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1.
<正>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实施的方向。在教育发展韵过程中,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有3种流派: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失业增加、道德沦丧、情感冷漠等困境,这些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依靠建立在某一种课程价值观的学校教育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反思这些个人和社会问题的产生,说明学校教育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曾存在着严重偏差。于是,多元与融合成为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现状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现代教育的冲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标准出台后,更加凸显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弱化了"德育"的作用。仿佛,语文课上一说到"爱国"、"环保"、"做人"就成了品德课。那么,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构建知识、道德及联结而成的价值取向,对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厘正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价值取向即某事物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它支配和决定着此事物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成为音乐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所以,教学改革就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可以大致总结为职业取向、工具取向、知识取向三个层次。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趋向于职业取向,即以满足职业需求为主要目标;而本科学生的英语学习却带有工具主义的取向,即视英语为满足进一步学习需求、窥探跨文化要义之工具,虽亦有实用主义之功利性,却有直达知识取向之通途;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则是深入语言本体,其学习的目的在于探究、发现与创造,具有显著的知识取向。三个层次由浅而深,功利色彩渐退,而理想色彩愈浓。立足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在教学上应融合三者,即强调以职业取向为基、以工具取向为引、以知识取向为导的英语学习态度与教学导向。  相似文献   

15.
高校课程设计选择何种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课程研究者在高等学校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上还存在诸多争论。我国高校课程设计中以社会本位为主体、以知识本位为辅助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忽视个人价值、课程目标单一、师生创新意识淡薄,教育教学方法死板等问题。我国高校当前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民族文化为底蕴、兼顾国际化取向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并重的主体教育观;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个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存在的误区和偏差却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生的发展。在多元、开放的现代社会,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也必将朝着多元化、复杂性、开放性、发展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人文取向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利性和实用性成为高职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而超越功利的人文价值取向则趋于淡化.高职教育应探求人文性,寻求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兼顾受教育者的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探求教育的功利性与超越性的平衡和谐.高职教育开展人文教育的路径是: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探索人文学科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为我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后现代知识的理解性、境域性、价值性特点重新阐释了现代课堂教学取向:课堂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目标从事先预订到动态生成;师生关系由教师权威走向彼此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9.
以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为例,就一位教师在三次授课中的系列教学行为变化--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懂得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最后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进行解剖和反思.进而认识到,探讨课堂教学中显性的教学行为并努力挖掘出支配教学行为的"幕后推手"--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对推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等三种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课程形成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网络化生存、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在课程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通过对知识观与社会服务观的重新认识与改造,形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最终追求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