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乡情素养是乡村教师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特殊职业素养,具有乡土性、稳定性、在地性、回应性等基本特征.乡村教师乡情素养由乡土知识、乡土情感、乡土意识、乡土能力等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乡土知识是乡村教师"教得好"的关键力、乡土情感是乡村教师"留得住"的核心力、乡土意识是乡村教师"下得去"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和补充,本土化培养已成为我国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反观现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乡土教育理念模糊、乡土教育情感缺失、乡土文化素养匮乏、乡土教学意蕴弱化等现实窘境。树立"为了乡土、基于乡土、回归乡土、服务乡土"的教育理念,以本土化招生、本土化培养、本土化成长和本土化服务为着力点,旨在培养"情怀深、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的新时代卓越教师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重塑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教育情怀和乡土文化自信。当下,随着乡土文化转型和乡村社会结构秩序重塑,导致乡村教师原有乡贤角色迷失和旁落,他们逐渐沦落为乡土文化的“陌生人”、乡土治理的“逃离者”、乡土教育的“技术人”、公共身份的“遮蔽者”、专业身份的“教书匠”。基于此,重塑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应确立回归乡土的培养机制、厚植反哺乡土的教育情怀、生成在地化实践教育素养,以期实现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主体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应有时代使命和乡土文化责任为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4.
龚会妹 《林区教学》2024,(3):109-113
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除一般性核心素养外,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还需具备乡土情感素养、地方性知识素养、乡土学前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素养。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唤起教育灵魂,强化乡土教育情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知识素养;优化职前培养体系,助推乡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重视教育行动研究,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科研能力;立足乡土视野,增强乡土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是将共性化教育理念与乡土化教育特质统整融合,在回应全球教育趋势和乡村教育诉求中促成乡村教师发展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感等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向度表现为秉持“嵌入乡土”的发展理念、优化“取材乡土”的知识结构、强化“回应乡土”的教学能力和培育“热爱乡土”的教育情怀等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困境在于发展理念失真,专业化思维制约着公共精神的扩散;知识结构失衡,乡土知识被挤压排除在专业知识体系外;能力养成失准,过于重视对教学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乡土文化失落,教育情怀在向乡土社会扩散中面临枯竭。回归乡土世界以彰显乡村教师的公共责任担当、补充乡土知识以完善乡村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乡土智慧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回应能力、厚植乡土情怀以涵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品性,是破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困境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基础在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新型城镇化、教育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在给乡村教师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在专业特质、专业价值、专业境遇、专业自我等方面产生遮蔽与迷思,遭遇身份认同、生存状态、自主发展、专业文化、职后培训等现实困境.乡村教师现实困境的超越和突破,必须注意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减轻乡村教师生存压力;培育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强化乡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乡村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厚植乡村教师文化情感,激励乡村教师文化自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推进乡村教师菜单式培训.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土社会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动力优势,实现文化、科技、教育的有效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是:凸显乡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动性,增加本土化教育经验;增强乡村教师的互动性,使其厚植教育情怀;把握乡村教师的职业敏感性,重塑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长期肩负着乡村教育者和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新时代对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期待体现在:乡村教师是乡村孩子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共同富裕的助力者,是乡村新型人才的培育者、乡村社会生活的改造者,是扶贫扶志的激励者、扶贫扶智的引导者。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意在追求乡村教师专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既应履行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专门使命,又应履行好驱散愚昧、烛照文明的社会使命。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践行必须厚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感,搭建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发挥"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作用的实效性.在目前"后扶贫时代",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与乡土文化疏离、专业构建自主权丧失,乡村地位日渐式微、发展内在动力萎缩,懒于学习思考、专业自我认同感偏低等精神困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引领,通过厚植乡土文化基因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乡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消除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贫困".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农业高职院校作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机构,厚植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地方农业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角度分析厚植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意义,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对某地方农业高职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地方农业高职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提出厚植地方农业高职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乡土资源为载体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利于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立足家乡发展,通过感受家乡变化,探析乡村振兴的成功之道;演绎乡土故事,创设真实的乡土情境,鼓励学生走进乡野田间;展示创作优秀乡土文艺作品,传递乡土情感。  相似文献   

12.
立足乡土大地、厚植乡土情怀、赋能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地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文章明确了农村地理教师乡土情怀的内涵,即坚守乡村教育初心、增强乡土教育智慧、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融入乡土文化生活,指出乡村教育的异化、乡村生活的逃离、乡土文化的割裂是当前农村地理教师乡土情怀失落的主要原因,而强化责任自觉、能力自觉、行动自觉、文...  相似文献   

13.
坚持"实践取向"是教师培训的必然诉求.当下的乡村教师培训虽力图体现实践取向,但与"实践取向"的真实意蕴存有偏差,致使运行中出现"去乡土化""经验性""外铄性""技艺化""唯认知论"误区,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知识观、理论中心取向的教师实践观、城市中心主义文化取向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模仿复制论"是其根源.现实超越可基于乡村教师专业特质全方位提升乡村教师的"乡土素养",以乡村教师个人知识为架构通过视界融合之力促其成长,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与融合提升乡村教师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4.
乡村学校实施在地化教学,有利于在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有益于乡土知识的实践转化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而培养乡村学生关心、重视、思考乡村发展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乡村学校在地化教学有效契合了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有助于激发乡村学校的内生动力,厚植乡村发展的人力资本,弘扬乡村的优秀文化传统,还有助于回归乡村教学的育人本真.基于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地化教学的实践路径主要有:重构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和融入乡土元素;重供给侧改革,保障在地化教学资源供给;做好规划设计,细化在地化教学改革方案;引入新兴技术,助推在地化教学改革创新;拓展教学时空,推动在地化学科跨界融通.  相似文献   

15.
周丽君 《成才之路》2022,(10):58-60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乡村教育变化的教师能力也应与时俱进.新时代乡村教师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乡土知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自我内生能力.乡村教师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打牢教师职前基础,重视职业能力培训,加强为乡信念培植,扩充自身乡土知识,开展创新能力教育...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新时代我国西部乡村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及影响因素,对我国西部2332名乡村教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乡村教师工作价值取向呈"后设取向"和"有意义工作"的特征,且不同群体乡村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上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另外,乡村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受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工作意义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建议加强乡村教师的乡土底色教育和身份认同教育,打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成长空间,以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强化乡村教师的"有意义工作"特征,促进乡村教师工作价值取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缺失带来乡土文化主体空心、教师自身发展困难、乡村教育发展滞后等多重现实危机。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需厘清其乡土文化自信形成的条件,通过“创新乡土文化内涵,唤醒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认同;重塑乡土文化空间,推进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实践;提升乡土文化素养,激发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觉”三条路径,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地方感的生成是乡村教师“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的重要保障。形成良好的地方感,能够让乡村教师与乡土建立深厚的情感羁绊,主动传承乡土文化和积累乡土知识,从而助力教师增强留任意愿、秉持乡土文化自觉和开展地方本位教育。然而,现代性席卷下的地方“同质化”、文化冲突蔓延下的地方“模糊化”、虚拟空间侵占下的地方“悬浮化”等现实困境阻碍着乡村教师地方感的生成。本文主张,应构建因地制宜、系统完备的乡土资源体系,以形塑教师的地方依赖;营造浸润思维、提振精神的乡土文化氛围,以深化教师的地方认同;创设身心栖居、多元参与的乡土生活环境,以增进教师的地方依恋。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成为振兴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发展和培养乡村教师的智能素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乡村教师的智能素养包括AI教育意识、AI教育知识、AI教学能力与AI教育规范4个维度,其相较于原来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两者既能建立起彼此“桥接”的框架,也能实现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超越,如扩大“意识”的对象与目标,扩展“知识”的结构与范围,提高“能力”的水平、范围及核心要求,提升“规范”的品质与层次要求,以及增益智能素养的知能情感。依据该“桥接”框架,乡村教师智能素养发展大致需要经历智能知识与技能形成、智能技术运用、规范与意识、智能素养形成4个阶段。为了保障乡村教师智能素养培养的落实,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智能教育配套政策以鼓励和引领乡村教师积极开展智能教学实践,也需要学校提供共性标配和特色选配的基础条件以及针对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实践指南等实践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