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资料     
类书 :古代加录若干或某一门类的资料 ,按照一定类目编排 ,以便寻检和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特别为“辑录群书 ,以类相从”,故名类书。中国第一部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以后各代均有编修。类书一般分为辑录各类资料的百科性类书和专录一类资料的专科性类书。类书大多按类编排 ,另有少数按韵编排。对于查找辞藻典故、诗赋文章、史事掌故、名物制度及辑录佚文、校勘古籍等 ,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类事类书 :类书的一种。汇集古籍中人文和自然科学及其他有关资料 ,按照一定方法分类编辑成册 ,可供考订事物发生发展和变革源流之用的类书。如《…  相似文献   

2.
类书编撰是中国古代编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明至清代中叶,以<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两部空前巨著为标志,中国古代的类书编撰进入了繁荣与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类书思想是通过目录编撰实践来体现的。基于对古代目录中类书分类著录情况的简要梳理,不难窥测目录学家对类书的认识由模糊到逐步清晰的演变脉络。类书的单独立类,既有助于类书研究范围的明晰,亦有利于发挥类书作为工具书的检索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大型图书馆的藏书中,有一种部头很大的工具书,这种书叫类书。它装帧精美,卷帙浩瀚,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工具书。类书博采群书,以类相从,所采辑的资料可以包括历史事实,名物制度,成语典故,诗赋文章,名词解释等.其內容之丰富,材料之广泛,可列古代各类文史工具书之首。它对我们今天查考史实,查找成语典故,诗词出处.搜集资料或校勘、辑佚古籍时,仍不失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我国的类书,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类书,是  相似文献   

5.
胡光清 《编辑之友》1989,(6):4-9,49
“部次条别”是我国古代编制书目的编辑思想。在现代,编制书目多属图书馆工作者或目录学者研究的领域,可古代却没有这样显明的区分。在古代,编制书目是编辑活动的一个方面。当我们探讨古代编辑思想时,也就不能撒开编制书目的编辑思想。因而,古代编制书目的编辑思想,亦是古代编辑思想史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叶晓庆 《出版广角》2016,(24):87-89
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编辑家,他在修订《春秋》时表现了丰富的编辑思想,主要包括“垂世立教”的编辑宗旨、“多闻阙疑”的编辑态度和“辞达而已”的编辑要求.子子的编辑思想对后世编辑工作影响深远,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必须认真地加以挖掘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在“编辑学讨论”栏目中,胡光清同志的“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系列文章刊出了其第10篇——《论“互注别裁”》,并以此而标了一个句号。文末,作者写了一个短短的“附记”,透出了他本人为此而建构框架、布局谋篇的数载艰难跋涉的历程。目前,研究中国古代编辑史者有之,述及中国古代编辑思想者有之,而从史论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并做出一定的归纳、概括、提炼、总结者则尚为鲜见。愿这一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的兴趣,由此而使这方面的研究朝着更加深入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清类书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是我国古代按照事类抄集材料的书,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所谓“区分胪列,靡所不载”(《藏海》李桓序);“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陈梦雷《上诚亲王汇编应》)。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某些特点,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历史上出版过大小类书四百多种,在我国古代出版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魏,衰亡于清末民初。明清两代,是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类书的出现,把我  相似文献   

9.
类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极具鲜明特色的文献种类,它与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儒家文化对类书的编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类书的编修、分类思想、类目体系等三个方面,对这一影响进行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0.
类书始于《皇览》已是学界共识,但学术界对于类书渊源的探讨却从未停止,主要有类书源出“杂家”说,类书源出《尔雅》说,类书源出“赋”说等观点.纵观关于类书渊源的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类书的渊源并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类书的产生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类书,顾名思义,正如皇甫谧《甲乙经·序》所说,是“事类相从,聚之义也”。类书所辑资料,一般并非单门单类,而是“区分胪列,靡所不载”,实际具有知识总汇的意义。在编辑方法与体制含量方面,由最初的资料汇编,逐渐发展为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自唐宋以降,编纂形式上有了重大改变,内容体系上接近近代百科全书的,便是明朝初年编就的《永乐大典》。它不仅是编辑史上一部空前的巨型类书,而且是我国古典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学讨论应当深入,这是学界的普遍呼声,但如何深入呢?愿有志于此道者都来认真思索一下这个问题。本期我们向大家郑重介绍胡光清同志的《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一般特点》(上),这是作者以“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为总题而撰写的系列文章的首篇。对于此作现在就予以品评尚为时过早,但有两点值得在这里说一下:可以看出,作者的立论是构建于翔实的史料之上,且其内容没有空泛的“议”,而是扎实的“论”;文章展示了一个新颖而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及其相关种种),这表明作者已在向学科研究的纵深挺进。  相似文献   

13.
论古代类书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类书始于何时,尚有诸多说法。作者归纳,分析了各家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类书应起源于三国时期编纂的《皇览》一书。  相似文献   

14.
外国百科谈我国类书我国的类书一向被外国学者视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外国许多百科全书都在“百科全书”条目中谈到中国的类书。讲得最系统的要算日本的《平凡社大百科事典》,而提到中国类书种类最多的是新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前者在介绍中国百科全书时还分设“类书起源”、“类书世界”、“类书与百科全书”等节,系统论述了中国类书的性质、渊源、分野和特点。谈及类书渊源时还提及《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尔雅》等书,且简要地介绍了南梁之《华林遍略》、北魏之《修文殿御览》、隋之《北堂书钞》、唐之《艺文类聚》、《初学记》、明之《三才图会》等类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在有关中国编辑史的研究中,不少学者指出,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编辑家。本期与下期连续刊载的《论“述而不作”——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之二》一文,即是侧重于编辑工作的角度,对这位中国“编辑工作者第一祖”(戴文葆先生语)的著名的“述而不作”思想的研究。作者稽考钩玄,探幽索微,系统分析了古今学者的有关阐述与评价,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出版自由”,最初是作为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的一个口号提出来的。在当时,它的进步性体现于“资产阶级反对  相似文献   

16.
“沉思翰藻”是南北朝时期梁代太子萧统(501~531,谥号昭明)编《文选》(亦称《昭明文选》)的编辑思想。《文选》是我国最早且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历代研究《文选》的学者辈出,隋唐之后,号称为“文选学”。从编辑的角度,探讨“沉思翰藻”作为编辑思想的涵义和内容,有益于我们了解古代编辑文集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些论著里,对类书的性质是存在着不同看法的。有一种观点认为:“类书和百科全书是同一性质的工具书”。“我国类书从内容、体例、功用以及它在古典目录学中的位置,都可说明它与百科全书性质是相同的。①“我国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我国现代百科全书就是我国类书的继承和发展。”②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类书“实际上跟现代百科全书是两码事。”③或者认为类书是“兼‘百科全书’与‘资料汇编’两者而有之。”④有人在其论文题目中就把《古今图书集成》称为“古籍资料类编。”⑤这与一些常引用外国人所赋予该书的“康熙百科全书”称号正好针锋相对。  相似文献   

18.
当代类书知见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当代类书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文化大潮冲击下新编篡出版的类书。这批类书继承古代类书采摘资料“辑而不作”的编篡特点,并根据当今读者的需要,在分类框架、资料整理、指导利用及检索途径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体现了当代工具书的特点。类书在停滞了100多年后重新崛起,是有其时代和类书自身原因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期的精神文明,不但需要学习和研究现实的人类文化,而且需要继承和借鉴古代文化遗产。“中国古  相似文献   

19.
类书因其编纂内容分类汇类而得名,张涤化、胡道静先生都将《尔雅》视为类书的远源。而类书的分类确实仿之于《尔雅》,在“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鸟、释兽、释虫、释鱼、释宫、释乐、释亲、释诂、释训、释言”的分类基础上,于儒家学说指导下,创立了“天、地、人、事、物”的类分原始体系。这一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世界观的反应。我们从类书类目的设立,就可以考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质。  相似文献   

20.
《皇览》是由魏文帝曹丕授意并按照"以类相从"的特点进行撰集的,初撰于黄初元年,约成书于黄初三年,王象、刘劭、桓范、韦诞与缪袭等人为其主要编纂者。《皇览》开了我国大型类书编纂的先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