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家刘亮程有多篇散文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中苏教版就有两篇,即《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寒风吹彻》。他的作品《柴禾》还被选人高考试卷。刘亮程的散文理解难度很大,几遍读下来仍然不懂的大有人在。我们有些教师,仪凭读几遍课文,  相似文献   

2.
张莲敏  张荣 《考试周刊》2014,(38):38-39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节选了一篇新疆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相对于传统散文来说,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篇幅过长,结构难以处理;二是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三是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本文旨在探究《寒风吹彻》的教学环节及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3.
《寒风吹彻》是一篇有独特个性的散文,是作者刘亮程大西北生活与思想的记录.传达了他关于生命的独特感悟,即对生命苦难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阅读》中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是先锋派作家于坚的作品,与刘亮程的《寒风吹彻》、马步升的《绝地之音》相比。它更难理解,显得有些另类。笔者以为本文作者最着力去做的事情是消解意义、摈弃概念化认知、尊重生命个体、张扬个性化体验:而这些其实与我们所向往的教学境界颇多暗合。  相似文献   

5.
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有着篇幅长、意蕴深厚的特点。全文共四十二个自然段,在这些洗尽铅华的文字中,既包含了作者对于寒冷的真实体验,也蕴涵了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的一种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6.
观当代散文,令人啧啧赞叹的作品灿如群星。但是令人击节叹赏,又久久回味,久久深思,久久体验,久久出新,甚而久久融于生命的散文则不多见。《我与地坛》(史铁生)、《寒风吹彻》(刘亮程)等佳作可谓其中珍品。是什么魅力能让一篇文章萦饶于我们的生活,回响在我们的生命?本文试图由《寒风吹彻》浅谈散文语言内涵的“三位一体”,妥当与否,还请赐教。林非先生认为散文的语言“最好都应该具有流畅、单纯、洁净的美质,并且还能够清澈见底,发现载动它一泻千里或涓涓流淌的力量,这正是易于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情致和感情的力量”。(林非《散文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观当代散文,令人啧啧赞叹的作品灿如群星。但是令人击节叹赏,又久久回味,久久深思,久久体验,久久出新,甚而久久融于生命的散文则不多见。《我与地坛》(史铁生)、《寒风吹彻》(刘亮程)等佳作可谓其中珍品。是什么魅力能让一篇文章萦饶于我们的生活,回响在我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正>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收录了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林贤治曾赞誉其作品"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选文秉承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着眼于寻常生活场景,以质朴的文字和诗性的叙述,深刻诠释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个体的生存方式。在此,笔者试从文本呈现的生命色彩入手,解读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9.
<正>近读《论语·雍也》中的一个片段,感觉此处的孔子和刘亮程似乎在思索同一个问题:"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这段记述,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还有他面对人生无常而生发的感慨。"斯疾"之重,来势汹汹,像一阵寒风扫过,顿使病入膏肓;"命矣夫"是孔子无奈的喟叹,又何尝不是对人类悲苦遭际的叩问?"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样的话由刘亮程来说便是:寒风吹彻。寒风吹彻,  相似文献   

10.
我不知道李新读过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没有,但其<母亲的冬天>却是对<寒风吹彻>中"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一句的最好诠释.所不同的是,李新将冬天的寒冷推向极致,而由一个个体生命--母亲,来承担这苦难的宿命,使文章更具悲怆意味.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有一句话:"真理总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现今,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资源,需要思考的是:语文课是否需要更多的意外呢?尤其是公开课,似乎不弄出点名堂,不出点新花招很难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许多老师正在这条路上艰难地探索着、思考着。常州市八校公开课,语文开设了两节同题异构课,课题为刘亮程先生的《寒风吹彻》,给了我许多思考。此文是苏教版语文《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一篇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1月底,笔者参加了一次地市级教研室组织的八所重点高中的"同题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的篇目是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但听完课后,大家发现,两个不同学校的老师在不可能集体备课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思路却大同小异,都以文章的标题为切入点,分析文章中"寒风"的含义和"吹彻"的内涵,并根据文章  相似文献   

13.
《寒风吹彻》是中国现代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涉及三个冬天:自然的、人性的,生命的冬天。同时,写了这几个人:父母、姑妈还有路人。本文旨在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三个冬天的内涵,又是如何处理和这几个人的关系,以及使学生产生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满含深情地关注他自己和身边的几个人的困苦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用朴实而真挚的叙述代替同情和呐喊,凸显了困苦的人们的生活诉求和灵魂挣扎.生活中,尽管我们不喜欢也不愿意,但磨难仍会如期而至.寒风比我们自身更熟悉我们的弱点,正如刘亮程所说,"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刘亮程告诉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生活中的冬风、生命里的寒冷,因为这是上天对生命的馈赠,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冬风"、"寒冷",然后细细品味,只有心存温暖,心中有爱,才能走出冬天,迎来人生灿烂的春天.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散文界的一个"异类人物",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以其对"人畜共居"的乡村生活的独特思考,以及诗意化的艺术表达,给了读者全新的"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生命的关注。刘亮程的散文描写的都是乡村中最普通的一些场景与事物,它们是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作者的笔下都具有感情与灵性。他的散文是体验式的,充满着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感悟、理解和对话。第二,对家园的寻找。在刘亮程的笔下,许多事情都发生在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这个村庄不是一个真实的村庄,而是作家内心艺术化的村庄,是作家的一种生存心境,或者说精神家园。他的写作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与捍卫。第三,风格上的卓然一家。刘亮程的散文与宏大、浮华、人工的"流行文本"保持着距离,标举了一种朴素的美学立场。他用感性、平易而优美的笔调,汲取日常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体验,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隽永、平易而丰厚、诚挚而大气的个性风格。从艺术上看,刘亮程的散文缘事联想,缘事抒怀,于"随便"和"散漫"中营造着艺术美感,酝酿出自然丰厚的优美意境。他的作品大量巧用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融情感和哲思于物象之中。语言素淡、明澈,隐忍中藏着大气,朴素中蕴涵哲理,粗粝拙朴却又充满生机。刘亮程的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狗这一辈子》《人畜共居的村庄》《逃跑的马》《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城市牛哞》等。本期我们选载了他的《炊烟是村庄的根》,这篇作品通过对炊烟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无限眷念和浪漫想象。  相似文献   

16.
《寒风吹彻》一文被选人各种高中教材,足见其价值和意义所在。它是作者刘亮程散文中唯一篇写冬天的,但作品呈现出的风貌给人留下永恒的记忆。“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刘亮程正是在回味三十年的人和事的基...  相似文献   

17.
在《寒风吹彻》中,刘亮程利用如椽之笔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生活中的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独自忍受疾病、衰老、死亡等带来的恐惧,等等——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向读者展现了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和尊严。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读透文本,由文本进而认识生命的本真状态,体验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真谛,进而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寒风吹彻》这篇散文写作者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地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的故事。作者回忆了“我”“路人”“姑妈”“母亲”,所回忆的事情都和“寒风”“寒冷”有关。漫长的冬天、漫长的等待,寒冷的冬天里,很多悲剧都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9.
自1999年《天涯》杂志推出"刘亮程散文专辑"以来,刘亮程散文经历了一个由"一夜成名"并红极一时到逐渐冷却的过程,但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却逐年深入。本文就1999年—2008年这十年来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刘亮程的研究论文从内涵研究、内容题材研究、语言风格研究、创作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对近年来才出现的刘亮程小说的研究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刘亮程的散文是难读的散文,是读起来有点"隔"的散文,然而又不能不承认,是无比美的散文,是美得让人无法逼近无法抗拒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刘亮程?我觉得这位老师选择的突破口非常好,"读出我们自己",这便是通向文本深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