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2.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礼记·学记》中的这段叙述,很值得研究:它不仅集中论述了学生学习时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和产生这四种过失的原因,同时还说明了“知其心”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必须明了学生“心之莫同”的思想实际,针对不同的情况,发挥教师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过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长善救失”,发展学生的特长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在运用因材施  相似文献   

3.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4.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5.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6.
“长善救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源于《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为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通俗地讲,“长善救失”就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长善救失”一向被教育者奉为真理,但这条教育教学原则也许是教育中的一个“二律背反”。因为,在世界上,人人都无绝对的优点和弱点,二者犹如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如性格急躁者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正如王夫之所言:…  相似文献   

7.
知心救失     
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交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有差异,莫,不)也。知(了解)其心(学生心理素质的这种差异),然后能救(救治,纠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发展优点)而救其失也。  相似文献   

8.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9.
信息     
知心救失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变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  相似文献   

10.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1.
李维花 《农村教育》2007,(12):25-26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发扬优点并克服缺点。  相似文献   

12.
品读     
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相似文献   

13.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  相似文献   

14.
教必先知心     
作文指导最忌“无的放矢”。教者如果找不准“靶心”,就难免乱放一通:或则泛而不切,不着边际;或则饾饤琐屑,束缚性灵。这样做的结果,讲者自讲,失者自失,学生得不到实在的帮助。古人有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记》)刘承发、瞿惕时两位老师的指导,从分析学生作文的现状入手,对症下药,疏而导之,真正做到了“知心救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教材安排写人与人“之  相似文献   

15.
《学记》提出教师要“善教”,学生要“善学”。在教学上,教与学,就象鸟之有两翼,缺一不可。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怎样才算“善教”呢?《学记》有以下几点深湛的见解。一、了解学生。《学记》说;“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这是说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有坏。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因材施教。二、发扬学生的优点,转化学生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赵宗孝  焦炜 《中国教师》2009,(24):21-23
<正>《学记》曾有"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的告诫,认为学者有"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四大失误,教者对此的无知或忽视就是"教学失责"。而深究其中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不明、不知所云或对学生的"无知"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要教到学生心上。只有教到心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比较迅速有效地掌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基础知识,获得并提高听、读、说、写的能力。教心必先知心。教师教学要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吃准吃透。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因材施教”无疑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语言环境、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千差万别,教师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平日与学生的交谈接触  相似文献   

18.
<正>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发的进行学习,首先就要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进行研究,只有掌握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国学经典《礼记》中提出,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长其善而能救其失"。这对于现代的教学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知心"与"长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其认知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救失"和"长善"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掌握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知其心",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方法最基本的有四点: 一、了解,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班主任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地掌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收到最佳效果。《学记》上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他们除了共同的时代特点,年龄特点之外,  相似文献   

20.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过程,《礼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博喻和知其心,都是指懂得学生的心理。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者;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者,更应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