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中的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提升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热切鲜活、充满情思的人文精神的交流。但是,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尤其是人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忽视美育,用阅读实用文章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的现象仍很普  相似文献   

2.
确定教学内容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诚如李海林老师在《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一文中所说,老师们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看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实用文或文言文,以此选择阅读方式,是文学作品就可以选择鉴赏、解读,是实用文就可以选择接受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操作性阅读、创造  相似文献   

3.
确定教学内容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诚如李海林老师在《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一文中所说,老师们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第一步,看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实用文或文言文,以此选择阅读方式。是文学作品就可以选择鉴赏、解读,是实用文就可以选择接受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操作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是文言文则六种皆可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区分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认知意义和操作意义。所谓认知意义,是对阅读时的接收、鉴赏而言;所谓操作意义,是对写作时的选材、造句而言。倘若学生分不清实用文和文学两种不同的文体形态,那么就会出现混乱、错位现象。比如说,在一所农村小学,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教我们写作文说真话,可是,书上就不说真话,人变石头狼变人,这是真的吗?”这里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弄清不同的文体。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自己也没有完全分清实用文…  相似文献   

5.
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阅读与欣赏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掌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精神活动。欣赏足在阅读认知的基础上,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活跃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深刻的情感体验。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足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文学作品同然难以成为文学作品;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欣赏主体也难以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所以别林斯基批评那些仅凭理性去理解作品的人说:“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趾头去理解作品更坏。”因此,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欣赏课,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让学生读懂几篇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高考语文有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与欣赏,便是考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书不仅仅是读文学书籍,也包括其他学科的书。阅读愈广泛,拥有的知识就愈多。高考语文的阅读欣赏,就近几年的试题看来,一般是指文学作品的阅读。读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文学欣赏活动。文学欣赏可以使我们得到某种情感的满足。对于一篇文学作品的欣赏,各人欣赏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其审美享受也就不同。如何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并能有所收获呢?笔者以为不能囫囵吞枣,不能泛泛而读,要注意文章阅读的角度和方法,从中"悟"出一些东西。比如,从文章语言这一角度去阅读,我们便会发现,…  相似文献   

7.
不少教师教学实用文时,忽视了实用文的文体特征和阅读规律,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合宜的实用文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关注文本体式,以文本特性定内容;其次,发掘某一篇文本的教学价值,凸显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再次,立足于语文实践,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最后还要关注学情,重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实用文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阅读能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记录着作者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是件容易的事。阅读课文,能敏锐地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进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应试角度看,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集中精力.根据一篇篇课文的不同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方法点窍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以娱乐、鉴赏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阅读,它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几方面的能力,偏重于形象思维。无论是新编语文教材,还是近年来的高考试卷,都突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地位,考查形象思维的思想在命题中进一步得到明确。阅读文学作品与阅读科技说明文、社科论文也有共性,不可忽视。这些共性主要表现在:①都要站在信息论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和儿童文学专家方为平教授等合作主编了一套《新课标小学语文学本》(3~6年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进行了探索。小学语文学本的编写,以语文学习为本位,在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诗文和实用文阅读等方面均有一些新的动作。本文讲述我们在实用文阅读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一、重塑“实用文阅读”实用文阅读区别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言语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读百科知…  相似文献   

13.
一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这次修订,以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数学六纲》为依据。课文除教学大纲规定的110篇外,原课本中没有列为基本篇目的70篇,抽去23篇,保留47篇。新增课文83篇。修订后的课本,共有课文40篇,每册40篇。修订本比原课本增加课文60篇,目的是增加阅读量和扩大知识面。为了不加重教学负担,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讲读课文,除基本篇目外,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和可能,另安排10篇,共120篇,平均每册20篇。课内和课外自读课文各安排60篇,平均每册10篇。为了方便教学,课文分实用文章(包括现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散文、小说,  相似文献   

14.
童话隶属于儿童文学范畴,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情感都与儿童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相符合,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一种文学作品。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极易被童话中生动的故事、有趣的人物吸引,并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发展思维和想象力。本文由此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现存问题、童话教学价值展开分析,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童话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许再庚 《教师》2011,(34):68-68
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美存在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无论是中国的作品,还是外国的作品;无论是古代的作品,还是近现代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还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性作品,都蕴含着各式各样的美,值得学生在阅读时揣摩品味。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从三个方面谈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认为 ,阅读只是一种接受。其实不然。我们知道 ,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 ,都是经过作家心灵的酿造加工而成的。因此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惟有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才能走进文学作品 ,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创造能力。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并非只是接受 ,更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 ?我们知道 ,在阅读的感知阶段 ,读者由于“自我”对文本的陌生感 ,极易在文本外徘徊 ,因此在阅读的初始阶段 ,引导学生亲近文本 ,走进…  相似文献   

17.
谈“肖象=形相+性格”张劲松,孙敬伟我们谈论一篇文学作品,涉及对于人物的品评,总是离不开“肖象”、“形相”、“性格”等寻常可见的词汇。可是,人们往往又把这三者看似有关联而本质上却截然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本还是教师都经...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们阅读的现代文,有些属文学类作品,如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有些属实用类文章,如说明文、科普文、新闻报道、杂文等。文学作品多为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而实用文章则或客观真实地描述事物,或理性阐述个人的感受。因此,我们可以把现代文阅读分为文学阅读和实用文阅读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与习作犹如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阅读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重复阅读来完成;而习作力提升却是一个水磨的功夫,漫长的过程。但两者兼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之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从教材出发,实行阅读与习作并举。一、在情感最深处探寻,推促阅读与习作共振,实现二合力的提升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无论是阅读文本还是学生习作,在强调其技巧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其情感,强化其熏陶,要在文本情感最深处触摸、探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