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翻开历史画卷,诗歌是其中最绚丽、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中华民族的诗风词韵让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成长、成熟。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正所谓文贵含蓄,诗美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品味意境是鉴赏诗歌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乃至当代的新诗,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有人曾说,考察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要了解它的哲学,考察这个民族的心灵状态,则需要读它的诗。而诗歌的情感是一首诗的灵魂,只有把握诗歌的情感,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进行灵魂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诗歌理论,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代巨掌奉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是我国文艺理论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一朵奇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我国对诗歌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仅历代“诗话”已卷帙繁巨。远在15个世纪前.刘概就在他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引用《舜典》中语来说叫诗的意义.指出:“诗合.特也,持人情性”①。意思是说,诗是用来约束人们的思想感情的。鲁迅的诗论对犯国古典诗歌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虽然他的诗论专著几乎没有,并一再声称自己对诗是u外行人”“,间或写点…  相似文献   

4.
王洪安 《快乐阅读》2011,(7):122-123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诗的民族,中国也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这些诗歌从古代到现代,被一代代吟哦传诵,被用来传递感情,寄寓思想,教育后人。所以,在今天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加强诗歌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使其能够正确分辨和对待社会上的诸多思潮,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杨志华 《课外阅读》2011,(4):211-212
诗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样式,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一点还是很有道理的。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孕育了屈原、李白、杜甫等不胜枚举的伟大诗人。更涌现出《诗经》、《离骚》等不朽的诗歌作品。古典诗歌是一片芬芳灿烂的奇葩,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新教材古代诗歌比重逐步增加,新课标对古代诗歌的要求逐渐提高。可是,诗歌难教,这是一线老师的共识。如何教好古典诗歌?如何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如何使学生在读诗中提高审美素质?都值得语文教师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通过意象来实现诗的审美传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意象体现了中国诗歌文化的独特性。一些传统的文化意象,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载体,它们以有限的物象形式表达了我们民族千百  相似文献   

7.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的一朵奇葩,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在这个诗的王国里,诗人们的喜乐哀乐,痛苦挣扎,憧憬希望、理想追求、爱国情思等等复杂的情感浸润着我们民族的灵魂,似乎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民族的灵魂,诗歌又誉为文学的焦点,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大慧,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载体,更是前辈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诗歌以它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各项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作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坚定不移、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高等学校的各种教学工作,也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里仅就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谈谈我们的看法。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不仅有大量的民歌民谣,而且有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所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国古典诗歌的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超.在世界是上少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国”。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执委会正式公布我国的屈原、李白、杜甫和关汉卿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我国四位世界级文化名人中.屈原、李白、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关汉卿是伟大的戏剧家.同是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曲作家。散曲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就是说,关汉卿也可以说是一位诗人。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爱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是很值得我们自豪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泱泱诗国,历代留下了灿如星海的优秀诗篇和古文。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伟大的诗人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诗歌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中小学语文新教材都增加了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分量。我以为要提高诗歌教学水平,首先要更新诗歌教学观念,拓展古诗文教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诗作如林。诗歌在中华文化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新环境里,古典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速幽渺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熏陶,善良心灵得到滋润。高职高专学校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海洋,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画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艺术的精髓,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自1993年起,古典诗词鉴赏题已成为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高考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一般从理解诗歌字句,赏析诗歌语言,鉴赏艺术手法等方面设题。我们如果在平时就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就不难回答出此类试题。笔者经过几年的执教生涯,对古诗词方面的复习略有一点体会,现总结如下几点,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浸透着中华民族生命的诗文化,应该最具有灿烂的诗意、夺目的美感和光彩照人的人文精神。如何发挥古典诗歌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是新课程小学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进而百川归海,真正实现信息时代下教育是"海"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15.
李运国 《现代语文》2007,(10):83-84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性的民族。从《诗经》算起,我国的诗歌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格律诗从唐代算起,亦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典诗词是中华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其中的许多名言佳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 ,包括小学生、一字不识的老人都能随口背出几首。不过 ,感觉到美并喜欢它是一回事 ,能否说清楚它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并引导自己去欣赏更多的古典诗词又是一回事。我认为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不能仅仅停留在读呀背呀上 ,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一 )古典诗词的抒情诗歌的美 ,首先是抒情美。古人说“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抒情是诗歌的生命 ,没有抒发作者感情的文学作品是不能称为一首诗 ,一曲词的。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 ,诗词是最…  相似文献   

17.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学问为诗的巅峰状态,造"学人之诗"之极,此前此后都没有人引学问入诗如此之深、之繁、之僻。沈曾植的诗歌表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后期,基本丧失了清新朴实的天然之风,学问化长期潜在的问题使它的生息气脉已折耗殆尽。  相似文献   

18.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19.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发现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20.
文小兵  阳慧 《阅读与鉴赏》2008,(1):22-22,2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现代新诗。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熠熠生辉。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民族文化。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离不开对诗歌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