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徐莉 《天津教育》2014,(6):13-15
一、我的教学理念:学写字,学做人书法强调“人品”“书品”,要求学书者必须要有一颗健康、善良、朴实的心。学书先学做人。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书字不过一技耳,而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2.
吴晓波 《留学生》2010,(12):62-62
我一直不明白,苏小和为什么要把他的这部新著的书名起为《中国企业家黑皮书》?本书其实是他与诸多企业家对话的结集,不过主题是同一个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也许在他看来,这个主题很沉重很多元、很无解.所以很“黑色”。  相似文献   

3.
4.
5.
中学图书馆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生,他们的借书还书状况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刚入学的初一学生,对新人读的学校图书馆充满新鲜感,借书、还书的频率较快,还书比较准时。但到了学期中和学期末,借了的书就迟迟不还,甚至有的借的时间长了,就把书给丢了,或损坏了,令图书馆管理员头痛;而到了初三,高三毕业班,更是三番五次催还书。有的中学图书馆管理员以为反正学生的毕业证书还在学校教导处那里,所以也不怕,等到毕业学生回来拿毕业证了,有的学生才把书还  相似文献   

6.
"班级文化"是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的领域,他们积极探索如何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但是缺少反思的眼光研究什么样的文化才能使得班级管理、建设得更好,真正为孩子的现在、未来着想。本文从反面来看班级文化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品格的形成,将视角放在了小学低年级班级"评比墙"上,对此进行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免责还书”活动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免责还书"活动方兴未艾 2007年8月下旬,为了整理图书馆馆藏,收回逾期未还的图书,以保证图书的正常流通,云南省图书馆在当地媒体发布公告:将开通"免责还书绿色通道",如果读者在一周内归还图书,无论超期多久,都不需要提供任何解释,不需要缴纳任何罚款.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析了传统评弹和某些古典小说中的“书外之书”--给原情节增添细节,插叙外加的故事情节--的现象,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墙中墙"是揭示南京明城墙早期营建过程的重要线索,到目前为止,见诸于论文论著、新闻报道中的"墙中墙"发现共有17次之多,除其中尚无争议的7次外,另10次值得探讨。将这10次发现分为六小组进行考辨、筛选后,保留6次发现,最后汇总得出相对可靠的"墙中墙"发现总13次。这13次发现将成为"墙中墙"进一步研究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墙”和“门”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彼此相互依存,但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化,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远古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吃大锅饭,穿百家衣”了。人们根据血缘关系,成立一个个氏族在一起群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人们建起了自己的居住场所,形成了最初的房子。“墙”,恰好也起到了帮助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是,光有“墙”是不够的,人们需要与外界进行联系,于是有了“门”,成为了家与外界交流的中转站。到了现代,随着人们物质利欲的加强,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更加谨慎了。于是,“墙”变得越来越牢固,“门”也“进化”成…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图书馆“人吃书”现象的思考唐成伦,潘杏仙我国图书馆长期被视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靠吃“皇粮”、端“铁饭碗”过日子。近年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图书馆越来越艰难,其事业经费往往得不到保证,甚至不足以支付职工的薪金,至于购书也就成了无米之炊。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睡书”现象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唤醒“睡书”的办法和杜绝“睡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压岁书”     
母亲不识字 ,可她不愿子女走自己的老路 ,决心在家人中培养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她天天起早贪黑地苦挣工分 ,还种了点青菜、萝卜之类的蔬菜 ,挑到集市上换回一点钱 ,让姐姐们能够顺利地读上书。看着姐姐们坐在煤油灯下做作业 ,什么也看不懂的母亲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为孩子也为自己而笑。  可是好景不长 ,1980年 ,做代课教师的父亲不幸病故。我恰好在那一年开始上学读书。我还是个顽皮的男孩 ,除了学习差之外 ,还常常会干一些莫名其妙的恶作剧。终于有一天 ,老师忍不住了 ,把我赶出课堂 ,并下了一道通牒令 :回去叫家长来。我怀着惴惴不安…  相似文献   

15.
陈丽云 《师道》2010,(5):24-24
哎.面对眼前一本是A出版社出版的《克雷洛夫寓言》,一本是B出版社出版的《克雷洛夫寓言》,我唉声叹气。学生托我网购,因为A出版社的书库存量不足.我只好又购买了B出版社出版的书。可这两种版本的书的质量差别实在太大了,怎么分呢?  相似文献   

16.
两本书会如胶似漆地难分难舍,就连两个“大力士”分别往两边用力拉扯也不能将它们分离。你也许会说,这还不容易,加了胶水呗。不过,在魔力作文课堂里,即使不用胶水也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信?今天就让你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7.
“书”流感     
如今,甲型流感肆虐,人人谈流感色变。不过,甲型流感可以预防和治疗,有一种流感却是一旦染上,就让人终身难以治愈.  相似文献   

18.
红风 《老年教育》2006,(5):19-19
作家赵丽宏曾说“人生是一本书”,好像还有其他人也这样说过。若把人生四季以书来比喻,那么,老年人当是一本纸张发黄、卷角毛边,甚至有些残缺的书。这本书从诞生之日写起,写过了童年、青年、中年,先后写了几十载春秋,记录了人生旅途的坎坷崎岖,跌宕起伏,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如今,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已经完成,而后半部分呢,正在用沉缓而从容的笔触,字斟句酌地继续书写。  相似文献   

19.
“书癫”     
自幼嗜书,直至现在还爱书如痴。我觉得,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有魔力的,能使人上天入地。穿梭古今。守着一堆书过日子,是幸福的。为此,买之、藏之、读之、谈之、送之,我这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称“书癫”。苏轼有诗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云:“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我也乐意做这样的“书癫”。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墙”这一自然建筑被赋予了一层文化内涵,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不同作品中赋予了“墙”不同的象征意义。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之后,人们思想陷入苦闷阶段,这些作家通过不同的方式,以“墙”这一意象为思考的立足点,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进行追问,找寻存在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