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把写作者比做“巧妇”,把材料比做“米”,没有材料就写不好文章;相反,有了材料也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这就象一个笨女人,有米也煮不出好饭来。长期以来,中学生写作文,就象“巧媳妇”和“笨女人”一样,不是没有材料可写,就是不知道怎样去写。而我们的教师呢?每次学生作文,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可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提高不快。因此有必要对“读”与“练”重新思考,以便彻底解决写作文难的问题。 一、读——使巧妇有米可做 面对学生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无从下手的现象,我想,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找米,而“读”则是找米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不是教师口干舌燥看似高屋建瓴,实则于事无补的喋喋不休的引导,而是让学生“有米而炊”,变“空中楼阁”为脚踏实地。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随时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积累素材,并灵活运用素材,才能为文章增光添色。  相似文献   

3.
一位教师匆匆走进办公室,忙乱中把一盒粉笔打翻在地。正好有学生来办公室交作业,教师就随口吩咐道:“帮我把粉笔捡起来。”在学校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教师办公室脏了,就叫学生来打扫;教师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4.
农村的学生“土”味浓。他们中有的在入学前就开始了一些简单的劳动,到了三年级放牛、割草、担水、劈柴、收割等都要亲自参加。如果我们能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做的都加以启发引导,提炼成写作素材,就可能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小学生把自己体验过的生活写进文章,关键在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文《三只蝈蝈》、《壁虎》写得具体生动,学生  相似文献   

5.
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就作文能力的提高谈点体会: 鲁迅说:“如要写作,第一须观察”,生活即文章,写文章离不开现实生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事物的形状、特点都随时记录下来;随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看动作,听语言,把看到的听到的都随时记录下来。这样久而久之,不但能激起写作兴趣,产生写作灵感,而且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自己写起文章来,就不怕“无话可说。”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  相似文献   

6.
一、组织活动,拓宽学生的生活天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为文章提供原材料,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有生活,才能写出文章。正如叶圣陶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地步,才做成什么文章。”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活动,是上好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有位教师,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作文有丰富的材料,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竞赛,玩各类有趣的游戏,还与自然教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和搞小制作,带学生观赏城市风貌和田园景色,到动物园  相似文献   

7.
少年老鼠米叽是一位挺帅的小伙。有一天,米叽看到路边有一个算盘。 “嘿!我不愁没有滑板,这不有一个?” “吱溜溜”,米叽把脚踩上去,小“滑板”就向前“开溜”了。 “吧唧!”米叽摔了一个“倒栽葱”,头上鼓起一个大疙瘩。 “这不算什么!”米叽拍拍灰,摸摸脑瓜,又登上了“滑板”。 “喔哟哟!”老老鼠多叽站在一旁看着直摇头,“这孩子,不学好,尽贪玩!”多叽捻捻胡子,唉声叹气地钻到大树底下睡觉去了。  相似文献   

8.
“生活贵有领悟,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意”。这句话说的是三件事,但贯穿其中的却是同一个东西——创造性;“领悟”,“心得”,“新意”的本质都是创造,它们都是创造的成果。所以从作文方面看,这三件事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文章的“新意”是前二者的表达,而生活的“领悟”和读书的“心得”则是文章“新意”的来源。明白这一点,对于写好作文是颇为紧要的的事情。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先说文章的新意来自对生活的领悟。如有篇题为《说明星》的作文,说中学生里面有一支“追星族”队伍,他们追歌星,“都以与歌星留过影,握过手,得到他们的签名…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的教育体制当中,学生是“弱势群体”。他们知识储备没有老师多,经济上受制于人,再加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古训,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板书写满黑板,学生们正襟危坐,稍有骚动与喧哗,教师拿起教鞭往讲桌上猛力一打,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学生犯了错,教师往往抓住不放,要么面对全班学生,把他批个体无完肤,要么把他拎进办公室,一顿冷嘲热讽,甚至拳打脚踢。还有的教师借题发挥,抓住一点带出一串,把学生搞得羞愧难当,抬不起头,碾碎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健康完美的童心。可教师…  相似文献   

10.
融入现实生活,真切感受体验,提笔就不愁“无米下锅”,不愁写不出情真意切的感人习作了。  相似文献   

11.
唐代大文豪韩愈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师说》,我以为至今仍有充分的现实的认识价值,文中一语归纳了老师的职责,很有点唯物主义的精神:“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讲通俗一点,就是说,求学问不能没有老师,自古已然,当老师的必须能够传授学说,教授文化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韩文中指的“道”,就是“学说”,自然是“孔孟之道”,所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十一册104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一个工厂新盖一个厂房,为了打墙基.需要挖宽1米,深。.5米的沟,一共要挖多少方土?(图一)┌───┐│育挣┐│││ │││└─┘│└───┘搞米土l米一平- 从平面图上很多学生不能建立完整的空间立体感.给解题带来困难。为此可把平面图转画成立体图。(图二) j4米 〔图二) 这样画图直观且立体感强,学生观察立体图明白了求多少方土,就是求“空心”长方体的体积.根据已学过的体积知识经充分想象,可得到多种解法。 (一)组合想象 1.将“空心”长方体想象成由四个长方体组合而成(图三),得到如下解法:(图三)…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作文,往往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原因是“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缺乏作文素材,没米下锅,当然难以成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没有文字的自然界巨著。只有让学生阅览这部书,才可以摆脱作文时感到“两无”的窘境。原《光明日报》社记者、报告文  相似文献   

14.
一、观察社会,亲近生活,开发写作源泉   1.引进社会生活,用活现行教材   比如讲《死海不死》一文,由死海引出黄河断流,厄尔尼诺现象;讲《向沙漠进军》,引出沙暴的肆虐等材料。自然环境日趋恶劣,地球不堪重负,灾害连绵不断,这一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由此写出《我与地球对话》、《牵手,不要分手》等声情并茂的文章,表示要参加到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环境的伟大事业中去。   2.使学生走出小课堂,“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   学生作文,要与生活接轨,更需要让学生有“食欲”,有“饥饿感”,想写又有写的。为此坚持开…  相似文献   

15.
天地禅院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写不好。”老和尚捡起几张看了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我就是觉得不好。”小和尚继续哭:“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一点都不错呢?”老和尚拍拍小和尚的头说,“你什么都要完美,一点不满意,就生气,就哭,这反而是不完美了。”小和尚把地上的纸捡起来,去洗了手;又照照镜子,去洗了脸;再把裤子脱下来,洗了一遍又一遍。“你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洗来洗去,已经浪费半天时间了。”老和尚问。“我有洁癖!”小和尚说,“我容不得一点脏,您没发现吗…  相似文献   

16.
多数研究文章谈论作文教学都是谈写作方法,学生写作文也重方法。其实好的文章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取决于“一吐为快”的那份创作激情。尤其许多初中学生在作文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儿童时幼稚的记忆中无法提取有价值的作文素材,搜肠刮肚写出的一点文章与课本中的文章一比,自感有很大的差异,自惭形秽之余便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写作的兴趣淡化了。于是一到作文课,一声叹息之后就是应付,很难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因此,写好作文,对初一学生来说,首先不是靠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应该是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严谨 《教书育人》2000,(15):26-26
捡回一个希望,撑起一片蓝天 2000年4月4日下午1:40,十堰大学站台上,几个年轻人随手将易拉罐和废纸扔在路边,几个小学生跑过来捡起易拉罐和纸片对他们说:“请注意保护环境!”然后走进十堰大学附小,将捡来的东西送交“绿色希望回收站”。 “绿色希望回收站”是十堰大学附小新学期在全市开设的又一个史无前例的独创性的环保教育项目,要求学生在校园里、马路边随时将看见的垃圾捡起来,把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丢进垃圾箱,把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带到学校上交“绿色希望回收站”,学校分类集中出售,变废为宝,所得收入用来设立“爱…  相似文献   

18.
用作标题的这 6个字是四川师大的李成良教授赠给我的,这是他20年来治学经验的总结,我也一直视若珍宝,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我想,如果考“状元”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这6个字就是了。相信有兴趣读我这篇小文章的同学都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光靠一点背死书的功夫肯定没戏。读书就是要把书读活,要能读出书里边的和书背后的道理。可惜有时候“矫枉”太“过正”了,就出现问题。我知道很多中学生压根儿就不去背书,要背的话也就背背数理化公式和英文单词,那么多的唐诗宋词、绝妙好文是不愿意去理睬的。这样怎么行…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师上《锄禾》一课时,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一个学生说:“我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吃,爷爷常常表扬我。”老师说他做得好,并要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时,有一个学生却说:  相似文献   

20.
林玉梅 《教师》2020,(4):39-40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到了高年级,总有些学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甚至有时是“有米也难炊”。众所周知,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然而,很多人尽管生活精彩纷呈,提笔还是难有“神助”。究其原因,是对生活的观察力、敏锐度不够。如何开拓习作素材,创设有味道的习作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文章所要阐明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