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学路远     
魏澜 《上海教育》2007,(4B):26-26
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辍学的邱正兰又可以重返校园了。带着几分自豪,我和其他几位老师选了一个周末,打算去位于松鹤村的邱正兰家看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远梦     
幽人独卧 《大中专文苑》2009,(8):F0004-F0004
常常感觉如漠中行者 孤寂凄静 苦寻梦魇 太息。像一切虚浮的落叶  相似文献   

3.
寄远     
前山极远碧云合, 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 溪边残照雨霏霏。  相似文献   

4.
八声甘州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相似文献   

5.
渐远渐近     
雨后的天空七色的光韵映入瞳孔的是清凉的气息顺着滴答的露珠嵌出透明光泽的小圆晕模糊在灰土色的尘埃中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相似文献   

7.
树叶飘落 果实喷香 谁将大地点燃 满山都是 火的颜色  相似文献   

8.
又闻风箱声     
18岁,我走出小山村,迈入了省城。四十多年来,不知多少次,我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撩拨起那浓浓的乡情,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9.
李象红 《师道》2008,(7):87-87
结识王振华老师已近二十个年头了。王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平民老师,酷爱书法,字如其人,端庄崇实、正直敦厚、谦和旷达。每每走近王老师,就像见到一条静谧而湍急的河流,心中涌起的总是感动。  相似文献   

10.
寄远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诗歌创作方面,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因此,杜牧的诗歌大多情致高远,笔力遒劲,不似当时诗坛上莺歌燕舞,男欢女爱的靡靡之音。同时,杜牧本人又多绮情柔思,故往往在峻峭之中,带有几分风华流美之情致。《寄远》一诗就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杜牧文词清丽、情韵跌宕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1.
每一本书,都是一只小船。而每个人,都是渡口上的过客。所以,读书,有点和乘船的感觉相似。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极有趣的电影《喜马拉雅》,影片中有发人深省之语,一位喇嘛对他的弟子说:“当你眼前有两条路时,要选择最困难的那一条。”这话表面上违背人性与常理,但深思后则觉得其中真有另外一番智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有大量的摹声词、重言词及双声叠韵词,这些词汇正是汉民族语言特有的“诗歌功能”借上古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大展示。汉语中特有的“诗歌功能”是借助“摹声”唤醒的——摹声萌芽了诗歌;而摹声这种“婴儿语的启迪”又孵化了“重言”,即“叠字”,同时又间接地孕育了足以显示诗歌潜能的另外两种模式——双声、叠韵。重言叠字的结果是使语言的“诗歌功能”更为充分和完善,即在语音的错综组合中显示规律变化的音乐性,构成韵律的基础和条件,而重言加上双声叠韵,就基本具备了生成汉语诗歌的韵律前提。因此说,“摹声”唤醒汉语中的“诗歌功能”,摹声的具体化是重言,重言催生了双声叠韵,而重言和双声叠韵正是汉语音乐性的基石,是诗歌得以成为“诗歌”的韵律基因。  相似文献   

14.
修补回忆 在我们小时候,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修补,都可以找到专门修补的人。修单车的,修钟表的,那已是大门大路的修补行业.细微的修补,可以从补衣服数到补丝袜。  相似文献   

15.
最近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长微博,很多网友在写自己写边突然离开的一些人。  相似文献   

16.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郭初阳的《远和近》教学为例,分析如何使学生感知诗歌的情感美、形象美、语言美等美感,以达到唤醒学生审美享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渐行渐远     
苏传明 《师道》2006,(9):61-61
巴金:大师远行精神常青巴老,“五四”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诗人邵燕祥说,巴金就是那个时代的“愤青”,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怎么能理解那时的愤怒。景行行止,高山仰止;大师仁德,彪炳千秋。大师说:“我快要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  相似文献   

18.
住在城里的小孙子,每逢回老家,就蹲在他老奶奶那架纺车前,用力地转几圈。一天,他好奇地问我:“爷爷,这是什么啊?”我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告诉他:“这叫纺车,过去用这个把棉花纺成线,然后织布做衣服。现在纺线都用机器了,它也就没用了。”  相似文献   

19.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20.
李琳 《神州学人》2014,(9):26-29
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我们从来无法预知我们将在旅程中,邂逅什么样的奇妙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