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何以不成功呢?细酌之下,其原因有好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一书从科技哲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研究道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行露》两解之圆说钟为建《行露》是《诗经·召南》中的一首诗,原文如下:厌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对这首诗通常...  相似文献   

4.
读《天职》     
孤灯苦影,半截香烟;苦涩的双眼,漫长的夜;何以入眠?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人生已半,老之将至;白发无情,事业何期;何以为慰?惟有《天职》。  相似文献   

5.
以五万港元开始创业的李嘉诚先生,何以一跃成为统领着20多万人庞大商业帝国的当今世界华人首富?他行之有效的人才理念和人才实践,是其成功的法宝之一,值得我们的企业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成功学教育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的人能更容易成功。小事做不好,更不能提大事了。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注重细节,留心细节,往往你就比别人更容易成功。在班主任工作中,往往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以写梦著称。在其所写的二十多个梦中,最宏富也最具深意的是第五回的太虚之梦。围绕这个梦的情节构建,许多问题值得探究,比如何以在此回预示人物结局?何以用秦可卿引梦?何以设置警幻仙姑这个人物?梦中可卿与梦外可卿的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读,不仅需要从主题方面考虑,更需要从情节构建、创作方法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明清归德府的士绅阶层与世家大族在地域社会何以占据重要地位?那些世家大族、知识精英何以能在当地民间留下深刻的历史记忆?他们对地域社会的演变过程究竞有何影响?通过田野调查和对比历史文献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瑞夷 《师道》2009,(7):31-33
何以证明你目睹过学校的沧桑,却又体验到学校里生命活力的绽放?何以证明你曾进入过教室,曾给另一些生命以温暖?何以证明你曾饱尝教育生活的艰辛与快乐,曾勇敢地接受过未知的挑战?生命的足迹如同沙漠中的一个个脚印。余秋雨先生说,一个个的脚印只有连缀成一条线时,才显现出生命的意义。记录是连缀生命的线条,记录是证明生命曾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既产生了辉耀历史时空的诸如蔡元培、胡适、梅贻琦等著名的大学校长,也产生了在今天看起来是平庸型、乃至失败型的校长。成功型校长何以成功,平庸型校长何以平庸、失败型校长何以失败,将这些近代大学校长群置于历史时  相似文献   

11.
"三纲五常"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观念。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三纲不能要,五常不能丢。三纲何以不能要?五常何以不能丢?须结合文明的通义与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解释。由于"五常"属于人的基本特性,当然是解释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的确是人类永志难忘的一年。中国“入世”,标志着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正全面融入世界,为似乎处于强弩之末的“新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和机遇。而这件大事又对21世纪的教育有何启示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失落,跨国公司的大肆扩张形成了对现代民族国家凝聚力的挑战。高科技与低情感的悖论何以调适?高效率与高风险的并存何以把握?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等)多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何以可能?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和何以实现?如何驾驭全球意识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总之,在各种…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肖伯纳曾说:“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自古到今,从中到外,知识已成为国家繁荣富强最强大的动力。没有知识,中国何以屹立于世界东方,没有知识,这个世界如何发展。从灯泡的使用到火箭的发射,从手工操作发展至机器人操作,无处不显示出知识的巨大威力,所以不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这个世界将何以生存呢?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探索出落体定律;举世瞩目的三峡截流工程的成功并不是建立在其声势浩大的截流工程中,而大量的数据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世界发展的各个领域内!知识已成为走向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数学的“入门”教学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何以重视“函数”教学?新课程实践与研究表明:一个既兼顾初高中数学衔接,又利于高中数学“入门”学习的“切入点”.成了高中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以“二次函数”为切入点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高中数学中函数这一主线.体验高中数学学习的特性,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罗真 《小读者》2013,(8):36-37
夏日炎炎,何以消暑?这是古人们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读”魏书生李荣海魏书生走上教坛四年便名躁全国,6年后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一系列荣誉加身,成为令人仰慕的著名教育改革家。这种巨大的成功引得不少同仁争相探寻其成功密诀。一个并未受过科班训练的初中毕业生何以能达到令人感到神奇的地步?带着这个“谜”,我追...  相似文献   

17.
春来草自青     
春来草自青。一株弱不禁风的小草,若没有激扬着蓬勃的活力,何以能绿了山坡、绿了荒原?一个稚嫩的少年,若不经历寒风严冬的磨砺,何以能勇敢地挺起脊梁,战胜前行的挫折?春来草自青,让我们在积极蓄积中,等待我们的春天来临。  相似文献   

18.
丽江浪淘沙     
帘外水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在丽江古城的小客栈里,在纳西族少女频频的劝茶声中,我心醉帘外的小桥流水、目迷小巷的灯红酒绿,哀思这滇北的山沟沟里,何以会有大唐的遗韵?追索这弱小的纳西民族,何以苦吟华夏正声?  相似文献   

19.
一、古助读 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日:“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不说,日:“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乎?”威后日:“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耶?”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的是:应试教育何以愈演愈烈?为什么师生的精力总是消耗在无用的事情上?《语文考试说明》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