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象一:老师用小黑板出示课文后面的生字——“扬、旬、囚……”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认读、识记。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学生马上嘀咕道:“这些字我早就认识了。”我听后觉得很惊讶,—个四年级的学生,这么多的生字都会了?出于好奇,我就叫她认读(不带拼音)了一遍,读得没错!再问那位学生怎么这么早就认识这些字,学生马上答道“:我的同桌姓杨,上次我写错了她的姓,后来我查了字典就认识了‘扬’和‘杨’两个字,而且知道了它们的区别;至于‘旬’字,我们在数学应用题中早就见到过了,我还知道一个月有三旬,分上、中、下旬………  相似文献   

2.
“这样的语文第一课时我不备课也会上:第一步,出示课题,说说与课题作者相关的内容;第二步,读读课文,讲讲课文中的生字;第三步,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分段。学生也早就摸清了你的老三步,早就做好了充分的‘预习’,一节课当然顺顺利利,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学生正在做练习,一个学生问同桌:“你记不记得‘攀登’的‘攀’字怎么写?”“当然记得啦。”同桌兴奋地回答,“这个字是上个学期学的,那次写生字和单元考试,‘攀’字我都写错了,老师还罚我把那个字再多写5行呢!他还再次告诉我怎么去记这个字,‘大手举起两根木和两个X’,你看,容易记吧。”  相似文献   

4.
阮定标 《家长》2014,(2):37-37
早晨,我陪着儿子坐在餐桌前吃早餐,他忽然仰起头对我说:“爸爸,电视的‘视’字我会写了。”说完,他挥着小手,书空写着这个字的每一笔笔画。听着这样的话语,我不由一阵心酸。儿子的话.让我回想起前一天晚上的一幕。我照例陪着他温习当天的功课,在听写课本的生字时,我发现,很多生字他虽然认识却不会默写,我顿时焦急起来。在听写生字“视”时,他写了三四遍,仍不能记住。  相似文献   

5.
《我要的是葫芦》(“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三册)的生字词教学,可作如下安排.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首先向学生出示剪贴画——葫芦,让学生认识葫芦是什么,同时板书:hú葫lú芦.然后揭示课题.要求学生带着“这里的‘我’指谁”、“他得到了葫芦没有”、“为什么”三个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并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句子想想意思.读后检  相似文献   

6.
天气晴朗的上午,一位年轻女教师正在执教《剪枝的学问》公开课,不曾想,有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在教学生字环节时竟离开自己的课桌,靠着墙壁坐在地板上忙乎着.“你怎么坐在那里了?”见我们都朝着小男孩看,年轻教师红着脸问.“见到生字‘靠’,我就想靠着墙上课,因为坐在凳子上屁股都疼了.”他摸着屁股滑稽地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一激灵:“呵,还有个生字‘舞’呢,他会不会来一段舞蹈?”倒要看看这位年轻教师怎么处理了.  相似文献   

7.
不能省略     
毕冷 《学习之友》2011,(8):64-64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学生:“请举个例子。”老师:“比如‘我给了他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他’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该学习生字“掰”了。认读字音、识记字形、分析字义,我正按部就班地边引导边讲解,学生马小华忽然站起来问:“老师,‘掰’有反义词吗?”是啊,“掰”有反义词吗?说实在的,我还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为避免尴尬,我稳了稳情绪,又把皮球踢给了马小华:“你说呢?”“我想‘掰’应该有反义词。”马小华扑闪着眼睛说。“哦?说来听听。”此时我已无力控制课堂,只能任其发展了。“‘掰’的反义词与‘掰’的结构相似,两边各有一个‘手’字,中间应该是‘分’的反义词‘合’字,它表示双手合拢的意思。”马小华边说边做了一个两手并…  相似文献   

9.
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识字7》。按照我的设计,学生学习记忆生字“情”。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的呢?”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的,我们学过了竖心旁,再加上一个‘青’草的‘青’字,就是‘情’字。生:“我是用‘比一比’的方法来记住的。我用学过的‘清、请’来与‘情’作比较,它们只是偏旁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拨”是课文《八角楼上》中的一个生字,这个“拨”与“拔”是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作业中很多学生把“拔草”写成了“拨草”。鉴于此,我想了个比较直观的办法,我先把“拨”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字的右边是什么字呀?”学生立即回答:“是‘发’字。”我接着问:“文中的毛主席在写文章时,忽然发现油灯的灯光暗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回答:“毛主席用手轻轻拨了灯芯。”“对,这就是拨灯,你们可要记住‘拨’的右边是‘发现’的‘发’字,而‘发’的左上角的一小竖恰似一根拨东西的小棍棒。”然后我又指着“拨”字的右边说:“如果你…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识字写字课中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李、杨’这两个字我早就认识了,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姓李一个姓杨。""老师,我在街上的广告牌上看见过‘秀’这个字。""我在电视上认识了‘邮局’两个字。"等等。当今学生识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要更新识字观念,从  相似文献   

12.
先说两个小故事。其一:教研组一位同事上课,笔者随堂听课。生字教学这一环节完成了,看来效果还不错。突然有个学生举起手说:“我还有个字读不准。老师,‘晴天’的‘晴’读qin还是读qing?”同事一愣,旋即答道:“不是叫你们课前预习就要把字音读准吗?”  相似文献   

13.
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就要开始了。消息灵通的“大喇叭”班长早就扯开嗓门播报开了:“新华社消息,我班新数学老师是全校闻名的‘白倡’精’!”“难道是嫉隆?”有同学惊呼。“这你就不知道了吧?‘白’——年纪不大,却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一目一——既是市里的教学骨干,更是瘦骨嶙峋;‘精’——精明得吓人,听说谁要是在他的课上玩‘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把戏,他一眼就能识破,更别说不懂装懂,蒙混过关了!”  相似文献   

14.
教学生“会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16.
[片段一]真实——呈现师生互动的原生态 师:请哪位小朋友上来.读读黑板上的生字.好吗? (一学生读生字,九个读对了八个.只有“搂在怀里”的“搂”字读成了第一声) 师:这个字是个多音字。我们平时说的‘搂头盖脸’的‘搂’.读第一声.但在这里不读第一声。你再想想。  相似文献   

17.
我们班有个较认真的学生,他在《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中写道:“我想:‘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出许许多多的人体器官,让器官有病的人都换上好的器官。”’我在批改作文时,将“我想”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并去掉引号。没想到,作文本发回去后,这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课文里‘想’字后面就是用冒号、引号的。”我说:“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你是否发现课文里有在‘想’后面用逗号的,有在‘想’字后面用句号的,也有在‘想’字后面用冒号的?”他不解地问我:“那‘想’字后面到底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我对他说:“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18.
在《颐和园》一课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品读“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刚读完一遍,有个学生便惊叫起来:“老师,我发现文章中有个字用错了!”‘滑过’的‘滑’应该写成‘划船’的‘划’。”其他同学听了,大多赞同他的意见。我思索片刻,觉得他的理解虽然有些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马红 《小学语文》2011,(1):18-18
语文课上,正进行生字教学,我注意到一个孩子竟然明目张胆地玩起“东南西北”的游戏,还吸引了旁边的几个学生。是大发雷霆地批评一顿吗?估计效果不一定好。灵机一动,我说:“孩子们,咱们来做游戏,也玩‘东南西北’吧!不过,  相似文献   

20.
石墨清风 《家长》2013,(2):22-24
一天,同事小张跟我说:“早上上学的路上,我问儿子:‘你们在学校是不是用温水洗手啊?’他拖着声音回答:‘不是,是冷水。’看着他伸着舌头坏笑的表情,我估计他说谎,又问:‘真的是冷水?’他还是笑着说:‘真的是冷水。“那我去问问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