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的方法     
谈到读书有精读和略读两种。精读,就是要求人们认真一字一句地读。古人曾主张“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误一字”,从音节、声调的微妙变化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品出作品的精神实质。精读要旨在于通.弄通.融会贯通才会闻一识十,举一反三,才不会丢三落四。精读有时还要力求能背诵,因为背诵是最好的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古人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2.
谈读书     
读书有精读和略读两种。精读,就是要求一字一句地读。古人主张“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误一字”,从音节、声调的变化中来体会文章的感情,品味作品的精髓。精读主要在于通,融会贯通才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精读有时还要力求能背诵,因为背诵是最好的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有几百篇诗文烂熟于心,就为  相似文献   

3.
英语学习以“读”为本,是开启英语世界的金钥匙。 毛泽东曾说过“语言的掌握是要下些真功夫不可的。”古人就对“读”这一功夫作过许多肯定与推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的这些主张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语言的学习是要符合从量变到质变这一原理的。同样作为语言的一种的英语也只有多读才能达到“胸藏万江凭吞吐,笔者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具体来说,第一是先选好教材,即精读课本、泛读课本。精读课本要求熟读背诵,或干脆叫《熟读背诵课本》,应选择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规范,易于形成能力,适合自己朗读背诵的文章组成,并辅以有关参考资料即可。比如《新概念英语》及辅导手册。它就具有语言地道篇章短小精悍、故事有趣生动,且读起来又朗朗上口的独到特点。所以很适合于英语自学者的基础学习。泛读教材指的是广义教材。凡是与英语相关的报刊、书籍、图表都可多接触,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第二是着手精深地熟读,开展广泛地阅读。古人阅读讲究熟读、深思和背诵。朱熹主张“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精读课本的学习就是要这样体现了一个“精”字,使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具体使用起精读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说明了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多读课,做到重点部分要精读,关键之处要细读,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背诵。要紧紧围绕教材处理好讲读与写作的关系,处理好观察与表达的关系,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己找阅读资料,每天读一段或读一篇。另外,每周师生共同欣赏一首诗,然后让学生背诵。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知识多了,写起作来也就不那么吃力了。  相似文献   

5.
背诵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是熟读的结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古人亦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道出读书至熟,要下苦功夫,书背得多则书中语言会成为自己的语言。在平日说话、作文中就能运用自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背诵要同朗读课文那样,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的背诵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这个基础上,要求通顺流畅,背得熟练,不结结巴巴;进而要求学生背诵要有感情,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  相似文献   

6.
背诵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不应简单地一概加以否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谓“熟读”,就是要“反复数十百遍”地读,要读得“熟”到一闭眼睛就可以把它不失一字地背诵下来。这样,“熟读才真是吟味,才能欣赏到精微处”。这又有什么坏处呢?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这么四句,没有生字,没有典故,明白如话,可以说毫无难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只是到了现在,提起背诵,不少人都会反对,认为背诵会拘禁思考、桎梏心灵。其实不然。就语文学习而言,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离开背诵不行。  相似文献   

8.
背诵是学习的强化剂,是巩固记忆、增强记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书经验强调的就是背诵的功能。如今,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背诵被不少人所忽视,其中的一个原因恐怕与教材中规定要背的文字太少有关系。最近,笔者对六年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背诵量统计表  相似文献   

9.
谈到背诵.有的人会认为是“死读书”的一种表现,其实不然.背诵名作名篇,可以使我们更纯熟、更深刻、更牢固并且更长久地掌握知识.然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反刍”、消化,更有益于我们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古人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学习语文的至理名言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10.
许多中学生怕文言文,恨文言文,但只要学习方法得当就能学好文言文。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还应当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地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地把它默写下来。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沈岚 《初中生辅导》2014,(19):41-44
文言文学习,尤应多诵读.诵读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诵读时不要急,慢慢读,读清文意,读顺文脉,读出文情,读出文势,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就如同《观沧海》好像不是曹操写的,丽是你写的一样.多读、熟读自然就能将文章烂熟于心,直到能背诵.这种背诵有个好处就是沉淀得深、厚,经久不忘.文言文中的字音、节奏和语气是在诵读的时候必须注意的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谷代彬 《学语文》2010,(1):29-29
一、博览,精读,从范文中体悟各种写法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三抓”,是指背诵古诗文时要抓住领头字、领头句和过渡句。一般的诗文往往都有几层意思,每层又都有个领头句,抓住它,就像抓住了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来。句与句之间,往往还有领头字,抓住它,背诵时就能使上下句连贯起来。在段与段之间,时常有过渡句,抓住过渡句,就能使上下段连贯起来。因此,“三抓”是背诵的好方法。领头字,不仅散文中有,古诗词中也有,尤其在词中领头字更常见。如南宋词人陈人杰的《沁园春》中首句的“谁”字和次句的“怅”字,都是领起字。在以上二句中,我们抓住了“谁”和“怅”字,基本上就记住了上片的词意。…  相似文献   

14.
本色语文——谈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教坛上跌打滚爬十几年,曾为这理论那模式而亦步亦趋,也曾仗着自己年轻气盛而标新立异。如今坐下来反思,才发觉自己的无知和浮躁,也才惊异地悟出,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其实是两个字:本色。本色之一:语文课要充分体现“读”的特点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离不开水。这几年,语文课模式层出不穷。殊不知语文…  相似文献   

15.
古人在谈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位现代作家也曾说过:“从唐诗学做人,从宋词学作诗”。从这些言辞中不难看出,古诗词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是多么重要。要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漫游祖国文学宝库,接触更多的古典文,反复诵读,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我们曾经笑话古人“死读书”,现在又看着自己的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窘态而茫然,这不正是因为学生读“破”的书卷太少的缘故吗?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很多内容健康、语言浅显的古诗,都适合学生学习、阅读和背诵。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就必须重视语感训练。 那么,怎样抓语感训练呢? 一、抓阅读背诵,加强视读训练 阅读应重视精读,把功夫用在仔细吟味和熟读成诵上面。名篇名段要精读、背诵,杂家杂篇也不能忽视。讲读篇目要熟读,阅读篇目也要从中吸取精髓。凡有精彩之笔,非凡之笔,均要撷取,为我所用。通过精读背诵,锻炼口语,开拓思路,下笔成文,自然能“应笔而出,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加强视读训练,在于培养学生纵目浏览,眼瞟心孰(?)迅速接收语言信息(?)把它转化为意念单位(?)视读  相似文献   

17.
古人的背诵,有哪些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呢?一、“理解”是背诵的基础讲到古人背书,人们会认为: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足效法。诚然,封建书塾里的背书,在儿童的头脑里,充塞了一堆艰深的晦涩,佶屈聱牙的“古董”。那种读死书的办法,当然要摒弃。但是,须知古人中,凡...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默写课文为突破口,运用“三到”(手到、眼到、心到),训练学生的“写功”,收效颇佳。手到,能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对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告诫学生,抄写时必须忠于原文——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开始时可照着书抄,然后掩卷抄,最后丢掉书本默写出来。这样,“抄熟”了文章,_抄顺了手,字写好了、辨别错别怖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眼到,指让学生抄写时,要专心用眼,对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要看仔细,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9.
诵读指导     
饶蕾 《云南教育》2001,(20):17-18
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的篇目明显增多,每篇文言都要求背诵,或全文或段落,背诵任务的增加要求教师钻研诵读的指导。所谓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这是古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古人曾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多读能增强语感,促进理解和诗歌语言的运用。我国古代教学大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现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古文教学有了一点回归传统的意味。我以为诵读指导应紧密联系课文的讲授,使二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任何割裂课文理解的诵…  相似文献   

20.
一、加强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种现象至今仍严重地存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几千年来都是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是从诵读中走出来的。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肯定了书读多了,读熟了,理解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