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一本书或看一部电影 ,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会 ,把它写成文章就叫读后感。就体裁而言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 ,因为文章所议论的问题是由“读”的内容所引发的。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 ,可以促进学生总结读书成果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 ?笔者认为有下面四法可供参考。扣“读”写“感” ,“感”要集中。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引发出来的 ,所以写“感”时 ,必须紧扣“读” ,要在读上下功夫 ,力求把握文章的中心和要领。不同的文体在“读”时 ,把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如读记叙文 ,是必须…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对一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人们的智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作品的知识点,理解作品的重难点,欣赏作品的“风景点”,进而有不断阅读的欲望,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而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分析文章,乃是激发兴趣的途径之一。但“教无定法”,分析文章也一样,方法因篇而异,不一而足。本文就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体会,以作引玉之砖,就教于方家。一、长文章读短与短文章读长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篇幅的长短,运用不同的技巧读“长”为“短”或读“短”为“长…  相似文献   

3.
“流畅地背诵全文”是《醉翁亭记》一文的训练重点之一。为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流畅朗读 ,粗知大意。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出语气和语势。《醉翁亭记》一文中 ,“也”字和“而”字出现次数较多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也”字的不同语气及“而”字的读音轻重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品味词句的习惯。在流畅朗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或结合语境粗知文章大意。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要包办代替。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语句 ,可通过小组讨论或询问教师来解决。二、利用支撑…  相似文献   

4.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文中多处出现了语气词,课后习题中也提到了语气词,可见这些语气词既是文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师备课的着力点。语气词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要指导孩子正确朗读,并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下面就以《赶海》一文中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语气词。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把写作者比做“巧妇”,把材料比做“米”,没有材料就写不好文章;相反,有了材料也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这就象一个笨女人,有米也煮不出好饭来。长期以来,中学生写作文,就象“巧媳妇”和“笨女人”一样,不是没有材料可写,就是不知道怎样去写。而我们的教师呢?每次学生作文,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可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提高不快。因此有必要对“读”与“练”重新思考,以便彻底解决写作文难的问题。 一、读——使巧妇有米可做 面对学生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无从下手的现象,我想,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找米,而“读”则是找米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推进关键在教师,学生的发展关键也在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作为一校之长在推进新课程的进程中,要把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校长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一、指导读书读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如我校要求教师读好两种书:一是“理论书”,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魏书生的《教书育人漫谈》、《班主任工作漫谈》,学习课程理论,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时代》,阅读新课标原文,品味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二是“实践书”,研读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等。二、专家引领。如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聘请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多名专家进行理论讲座,指导实际操作,使广大教师明确了“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模式;在校本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环节,选择优秀教师进行专题辅导。三、榜样引导,骨干示范。我校充分发挥省、市、县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把他们安排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岗位上。他们带头写教育案例、教育故事,带头进行评议,带头搞小课题研究,帮助青年教师。如每周一晚学校举办“课改论坛”,收效显著。四、找准载体、协调发展。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的阵地;加强教研组建设,成为我...  相似文献   

8.
HUNANJIAOYUNUH一、从读入手,指导学生读“准”课文古人读书都是“读”字当头,这已成为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现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练习设计中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利用所学课文,指导学生把书读好读熟。小学生是来学校读书的,他们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是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从学拼音开始,就得读准声、韵、调,掌握好认读的工具,以利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促使他们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描写好的琴声感人时 ,说 :“转轴拔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其实 ,说话的道理与此相同。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感人的魅力 ,一定要做到“四分含情 ,六分叙理”。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有没有“情” ,其结果是不相同的。以下两个教学片断中 ,同样是对学生读的评价 ,两位教师不同说法所产生的效果就很耐人寻味。片断一 :一位老师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生字学完了 ,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铸”字挡住了去路。“谁来告诉他 ?”老师问。一位学生站起来 ,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 ,老师让他连续读了三遍。“记…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教师指导好小学生的朗读小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知识障碍,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一是指导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二是读课文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切不可让学生读上一遍就草草收兵,让读书仅仅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课文之美,读出语言之美,读出生活之美。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一味地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方法用于作文教学指导也同样是妙招。这里说的"读"有三个层面:一是教师读好的文章;二是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三是让学生读评语。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为主”贯穿教学全过程。那么怎样贯穿?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师认真备课要以备读为主。阅读教学中的“读书为主”,从教师的备课开始。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复训练,自己首先读熟、读通、读好课文,进而掌握本文朗读和默读的基本要求以及具体的技能指标。如语气、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声和有效速度的掌握。二是要结合教材和各年级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就是要达到三种境界,即“我是作者”、“我身临其境”、“我是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中年级的读段训练是大纲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读懂自然段,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然而眼下的实情是:重讲轻读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虽重视了“读”,但狭义理解读的意义,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就行,在教学中让学生无目的无思考地读,使“读”与“读懂”严重脱节,实为“空读”;有的教师把握不准读的时机、方式和方法,不必朗读时,硬要学生朗读,该朗读时,却要学生默读,读的指导不得法,也造成了读的效果不佳。分析眼前现状,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年级的自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有实效,教师就必须在“善于指导”四个字上下功夫。具体来说要做到: (一)适时——看准读的时机  相似文献   

14.
李润泽 《考试周刊》2011,(24):65-66
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要使小学生文章写得有思想、有内容、有条理、有文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帮助他们掌握其基本要领。 一、掌握写作文的规律 首先,多读好的作品。“书本是知识的源泉”。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有的教师会说:“二三年级学生会读什么?”其实不然,这要看教师给学生打什么基础。教师可给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应做到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要注意联系课文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使读写互相促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训练中规定的7次作文和教材中安排的3次练笔以外,还应指导学生在课下多练笔,如写观察日记等。一、作文教学应做到读写结合小学语文第八册共有7篇作文,怎样写好这7篇作文呢?我认为:读好相关的课文是写好这7篇作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写每一篇作文之前,教师都要让学生反复读与之相关的课文。比如,在写第一篇作文《春节期间一件难忘的事》时,教师可对学生说,大家要想把“怎样难忘”写具体,首先应认真仔细地回忆事情经过,把…  相似文献   

17.
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发感想,练习写作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较好方法,因而为许多语文教师所采用。这类文章的基本要求是,“感”与“读”应相关联。“读”是前提,是根据;“感”由“读”来,是主体,是重点。然而,学生在读后感的写作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读后感写成对原文的复述。有的学生在写作读后感时常把读的内容写得过长,然后用)L句大话、空话结尾。如,学了《训俭示康}}一文后,学生写读后感,首先用较长的篇幅叙写原文中司马光节俭的事…  相似文献   

18.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  相似文献   

19.
阅读十说     
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品味,我们的大学校长就不会在高层论坛上读白字,著名的行走文化大师就不会让人逗出“石破天惊”的故事,国家级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播音也不会让好事的网民辑成专集传为“佳话”了。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阅读分为二类:精读和浏览;精读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章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作家茅盾认为,读一篇文章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  相似文献   

20.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语文课改的主题,也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最近,听了五年级一节语文课,课题是《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根据问题:为什么称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学生把课文读了好几遍,效果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