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从人权概念的本质和人权提出的过程看,人权具有普遍性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人权的普遍性,而是发展了普遍人权的要求,并将其奠立于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不应离开而应联系人权的特殊性来理解其普遍性。普遍人权存在于具体的人权中,其内容随着现实人权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坚持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有助于理解人权的普遍性和阶级性等人权理论问题,有助于维护和发展人权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贯穿于人权问题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人权观念思维形式的普遍性和人权观念具体内涵的特殊性的统一;人权人道的自然属性普遍性与人权人道的具体社会属性特殊性的统一;人权阶级属性的普遍性与具体统治阶级人权阶级实质特殊性的统一;人权法律保护属性的普遍性与具体法律保护特殊性的统一;人权共同标准的普遍性与各国人权具体标准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普遍性”就是按照自己学校的优势特点、地理位置,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时事热点,设计符合实际、面向全校的班会主题。如:我校处在国道324线旁边,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是每个学期不可缺少的教育主题;我们学校是文明学校,每个学期都召开“做文明学校的文明学生”主题班会,等等。  相似文献   

4.
人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反霸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在理论上也表现出不同人权观的较量美国及西方发达和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所代表的两种不同人权观的理论分 ,约非学理之急或游戏,人权普遍性与和特殊性的问题,实质上是美国双重人权标准和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的强权政治与广大愍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追求公正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和保护自身人权要求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张俤  刘冰冰 《教学考试》2023,(25):14-20
<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复习时有必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度拓展和强化,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6.
艺术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特殊分支,长期以来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研究范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过于关注自身研究材料和方法特殊性的同时,忽略了它作为历史研究的普遍性特征,尤其是不能从现代历史学理论中吸收优秀的研究方法,缺乏艺术史原初的融汇能力。艺术史的研究应建立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基准点上。  相似文献   

7.
高师教育管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陈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即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高师教育管理也是如此,既具有一极管理的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殊性,从理论上揭示它们的具体内容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具体分析高师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人权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它维护人之为人所具有的尊严。人权之所以具有普适性的价值是因为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是一种反抗权利,并且享有人权的主体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些正是人权具有普适性的根源所在。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体人权,由于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等的不同会使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而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性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性,强调了范例的普遍性及建构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科学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文章分析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并提出确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把握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历来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将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重要的示范、影响和辐射作用。本文试图以近几年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起点,以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理论指导和依据,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作一概略的阐述,在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一申管见。一“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  相似文献   

12.
王刚 《教育探索》2008,(8):85-86
教育管理具有普遍性的本质。只有从教育管理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特殊矛盾、内部根本矛盾和内部要素的内在联系等四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充分认识教育管理的普遍性本质。我国的教育管理的本质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管理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各自有确定的目的和明确的使命,既不能互相混淆,又不能互相替代。高校心理教育不应以心理咨询为主,这是特殊性的、有明确个案针对性的工作。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这是普遍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理论流派和观点发展的轨迹中加以总结,由于每一个流派所产生的时代的不同.他们对文化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研究均有侧重点,从而使我们对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专业课教师如何充分利用专业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来进行启发式的系统性教学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性问题。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授课者必须首先对所讲授的专业课的特点和总体规律性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必然是各章节内容的无序的和无联系的堆积。专业课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认识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自然科学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性,并最终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而这些问题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还未引起足够  相似文献   

16.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全球化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有关全球化的理解可分为两种:一种持普遍主义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将成为人类现代化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另一种则持特殊主义或文化多元论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即使成为人类现代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只能表现在经济生活层面,不可能深化为世界政治和文化的趋同或“一体化”。两种观点都承认全球化是人类现代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人类学家和全球化问题专家罗伯森认为,“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它既包含着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又包含着…  相似文献   

17.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全球化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有关全球化的理解可分为两种:一种持普遍主义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将成为人类现代化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另一种则持特殊主义或文化多元论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即使成为人类现代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只能表现在经济生活层面,不可能深化为世界政治和文化的趋同或"一体化".两种观点都承认全球化是人类现代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人类学家和全球化问题专家罗伯森认为,"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它既包含着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又包含着普遍主义的特殊化,在全球化的视域中,"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关系必须具有中心的意义".他强调,"坚持在日趋全球化的世界中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是全球化理论不可缺少的部分","理想的全球人类状况,是可能一方面存在对社会独特性的强调,另一方面存在对人类共同性的同等强调".[1]在对社会独特性的强调和对人类共同性的强调表达了全球化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不同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认识高校党校工作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新时期高校党校工作创新的基础。时间与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时代性要求决定着党校工作的普遍性原则,“校中校”的空间特点,决定着高校党校工作的特殊性原则。根据对新时期高校党校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我校对党校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创新改革。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决定了人力资本及其产权有着独特的属性,也使得我们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不一定能推出在现代社会里人力资本产权的核心权利——归属权的天然性、不可交易性和普遍性;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即使我们从法律和道义上对此做出规定后,还应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关注人力资本产权各项权能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制度安排有时有悖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性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性,强调了范例的普遍性及建构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