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符号世界与客观世界罗素说:“如果A引起B的‘观念’,A就是B的符号。”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用来标识、指称另一事物,能引起关于另一事物的观念,能在观念中充当另一事物的替身,它便是另一事物的符号。它作为另一事物替身的资格,或者说它所标识的含义,是主体的人所赋予的。也就是说,人是通过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历史等符号形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也是通过这些符号形式而为人所认识的。符号世界的优点是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从而不再受制于环境的束缚,通过符号人了解了许多不曾接触过的…  相似文献   

2.
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思维的体操”,它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窗口,只不过通常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  相似文献   

3.
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具体物质形态构成的,而每种具体物质形态都具有可知的属性。所以,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将具有可知属性的客观事物转化为现实的已知事物。然而,客观世界从内容形式(时空)都是无限的,构成它的具体事物又是无限多样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每一具体事物本身还是多样性的统一,多种规定的综合。所以,人类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能穷尽世界。否认人类认识能够穷尽世界不等于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实质是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不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广松涉通过批判地析取马赫哲学“复合感觉要素一元论”,提出了主体与对象整体性、函数性功能关联的“场”及人们关于物体的概念符号是“共同主观性的意义形象”——“意义的所识”之命题。但马赫哲学在骨子里是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它表现出来的却是“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的折衷主义.而其所谓关于“物”的“思想的缩约符号”(广松涉称其为与人的知觉及“对象的所与”相联系的“意义的所识”),因其失去了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形象认识到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说明,也就难以得到科学的理解与把握。其实.这些关于对象世界的概念性称谓,只不过是人们在实践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而形成的人们关于对象世界的一种理性把握的思维形式或观念符号。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中,我们通过相对独立的量化模式的建构,并以此为直接对象从事客观世界量化规律性的研究.数学的对象是模式.徐利治教授给出模式的一个确切含义:模式即“事物(包括抽象物)关系结构的形式模型”.可见,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式化,如形式化的表示、形式化的推理、形式化的演算等.数学的形式化是指:用一套表意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数学对象(即模式)的结构与规律,从而把对模式的研究归结为对符号的研究.非形式的数学是指“用由特殊的数学符号和扩充的自然语言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美术是造型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表现形式,塑造出具体可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和表现作用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认识,情感的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7.
创新就是抛弃、淘汰旧的观念、旧的技术、旧的事物,创造培育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事物。这是人们的一致看法。有人认为,从认识论层面说,创新就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创造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物质成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中,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8.
林菁 《福建教育》2011,(1):59-63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加以认识的属性。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部分,认识常见的量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人们在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时,常常要比较和测定它们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和宽窄等,  相似文献   

9.
爱心是良药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我常用它来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有一次,我还用这句话抚慰了一颗受伤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一、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一经使用,就以其独特的形式、良好的教学效果,引起教师普遍的关注和兴趣。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依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进行教学的局面,将教与学这一互动过程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①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形象地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②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  相似文献   

11.
《河北自学考试》2003,(3):43-45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和首要的心理功能是犤犦A.认识B.情感C.情绪D.意志2.通过口头信息传递途径了解消费心理的方法是犤犦A.观察法B.抽样法C.问卷法D.访谈法3.感觉是由感觉器官的刺激作用引起的犤犦A.客观反应B.主观经验C.变化D.反映4.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这表现了思维的犤犦A.直接性B.间接性C.…  相似文献   

12.
最初的汉字主要是用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它是记录先民见、闻、思、感的简单形象而又图文兼备的书写符号,同时也是先民对生命实践,客观世界独特认识和探索的一种感性反映,由于古人的思维空间和认识程度有限,不可能把事物了解和认识得非常清楚,也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准确、详细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和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凝练、选择和认同的结果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典型性、象征性的文化标识,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特质一种文化符号的确立,标志着一种文化通过专有的、特殊的标志被国人乃至世界所认可,所以当事物的发展进入到文化符号层面,就达到了象征凝结和自觉认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同化学规律、物理规律一样,逻辑规律也是客观世界事物自身客观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违反、创造或者消灭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不是所谓的“思维规律”,也不是所谓的“符号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宋朝诗人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此回答1~2题:1.这首诗的一二句主要说明了A.认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认识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C.人们的立场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D.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2.这首诗的三四句揭示了事物之间A.现象与本质的联系B.整体与部分的联系C.偶然联系D.因果联系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此回答3~4题:3.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  相似文献   

16.
核心词:符号意识 一、符号与数学符号 1.符号的世界 所谓符号,通常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记号、标识,它源于规定或约定俗成。比如,路口的红绿灯并不具备“灯”的照明功能,而是交通规则的标识;北京故宫、京剧等,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哲学为了更好地说明现象世界而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假,理念世界是真;人的理性是达到理念世界的途径。从这种哲学观出发,传统形而上学高扬科学而贬低艺术。但科学对事物的把握是机械的、数字化的,不能把握事物的生命感。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也并非如哲学的初衷所设想的和谐完善,相反,现代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人的精神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原因是传统哲学独尊科学、贬低艺术所致。因此,我们应倡导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既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之能达到清晰、精确,同时也要用艺术的“眼”和“心”去把握事物,体验事物的情调和生命,用艺术去引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逻辑模态与符号模态的关系及其哲学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态是事物或认识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模态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表现为一定的认识或观念,它也被称为模态概念。通常,模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客观模态又分为逻辑模态和非逻辑模态。长期以来,模态与认知、符号功能与逻辑语义等问题一直为哲学认知所关注,由此,探析逻辑模态与符号模态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哲学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人所认识的世界是人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所营造的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同时,也为自己所拥有的内部世界。即: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意识内容就是人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形成了各自的精神世界之后,人要交流,意义要传达,要使精神意识内容发挥作用,就必须寻找一种表达介质使其得以外化。人类选择了有声语言这种介质,通过声音与精神意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人的精神世界外化。  相似文献   

20.
罗晓莉 《中学文科》2009,(14):34-35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数学观念建构主义源于结构主义,可追溯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观点提出:知识不是独立于观察者客观世界的代表,相反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知识,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它指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