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信息技术对课程开发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开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条件和全新的课程观念,而且也为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同时,信息技术条件下所开发的新型课程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课程目标素质化、课程类型综合化、课程选择多样化、课程内容多媒体化、课程交流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新契机。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与方法,提出整体推进数字化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建立教师参与机制,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动力;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校本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创新校本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校本课程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自身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材相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很少,这已经成为了制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本文以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课程教材为例,详述了探索与现有教材相匹配的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过程,包括资源的分析与设计、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现已开发出一套与教材相匹配的网络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指导理念 ,主要包括 :总体上 ,信息技术教育在初、中等教育中由专业化向一般化发展 ;课程结构采用小、中、高的系统性体系 ;课程教学形态随着学年增加由综合型向独立学科型发展 ;教育内容以培养信息技术灵活运用能力为中心展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所开发的基于网络远距离校际协作学习课程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和网络课程开发与实践结合起来统一实现。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信息技术课程今后将在以国家课程为主的、比较单一的课程基础上逐步开发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国家课程的开发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照顾到了课程的统一性和基础性,倾向于社会对教育的总体需求;但另一方面,国家课程开发恰恰无法兼顾各地区、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付志强  王丹 《教师》2021,(9):93-94
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髙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种趋势。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就是要结合本校或本地区的特色,让课程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让课程更具生命力、更有特色:文章以西部山区电商扶贫为契机,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开发、设计、内容架构与课程建设,希望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钱云花 《文教资料》2006,(33):130-13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为此,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成果。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保证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支撑。本文理解了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内涵的基础上,给出了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和途径以及几点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形式、方式、方法与模式都在改变。微课程正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得以出现的新的教学形式,是基于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媒介。高中语言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在当下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展开探讨,提出以PPT为载体创设微课程、以情景剧为形体创设微课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创设微课程等三种形式的高中微课程开发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中小学学科信息技术优质培训资源短缺的问题,推动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教育部于2016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项目。通过阐述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设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思路、开发课程资源的流程、课程资源的试用过程及结果,期望能为业界同行设计开发优质培训资源提供参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现代教育的新型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中国象棋是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本文对信息技术与中国象棋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具体做法、取得的实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丽君 《课外阅读》2011,(2):120-121
开发和建设适合本板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可作为弥补信息技术教育地方、校际差异的有利的补充,填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教材更新之间的空缺。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也为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给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变革,二者的整合是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整合并不是浅层次、单方面的混合,而是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整合的范畴包括空间结构整合和时间结构整合,体现了在空间上的静态性和结构性、时间上的动态性和过程性。为确保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顺利实施,探索性地提出了优化契合点、巩固支撑点、搭建共享点和登上制高点四项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从课程发展的趋势-后现代课程观的角度,分析探讨了网络课程的特点,开发设计网络课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及过程,对现代课程的改革及网络课程的发展会有借鉴意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课程开发领域出现了新的理念: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丰富性、严密性、关联性、回归性,课程应从封闭性走向真正的开放性,强调学习对课程的自我组织。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开发可以弥补传统课程开发的不足,为后现代课程观念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本对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合理高效地促进产业发展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如何整合有效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首先,信息技术革新了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使职业教育课程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许多旧的知识、旧的学习观念被彻底打破。  相似文献   

15.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然而人们关注的主要还是显性课程的有效教学,忽视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对隐性课程与有效教学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就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发的基础,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平时的随堂课、日常活动,并阐述了怎样从立足于随堂课、日常活动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结合学校与学生的需求,在分析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薄弱点后,开发了涉及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领域的《地球的孩子》课程。由于纸质教材成本高、更新慢,评价得不到很好落实等原因,我们设想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校本课程平台,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集成资源呈现、教师备课上课、学生互动学习三位一体的课程平台,克服传统课程的缺陷,使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在校本课程信息平台开发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融入创新教学模块,促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秦淮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以"多元发展"理念为引领,旨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提出了四类校本课程及其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提炼出了重视顶层设计、结合学校传统与优势、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学校未来课程建设品质的三个设想:有效融通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借助信息技术实施"私人定制"课程与教学、加强探究性课程开发,提升学生学科贯通能力。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多方面的整合促进了教学方式一次全新的改革.网络课程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解决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信息技术下<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交互式动态网站为例阐述了本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理念和技术.  相似文献   

20.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校长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吉林省部分高中校长的调查研究,分析获得校长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看法、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感受、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规划五方面的认知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状况和水平与校长对课程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系;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以及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本文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三点建议,试图为进一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