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佘兵 《新疆教育》2012,(23):69-69
哲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事实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即使是外表完全一样的双胞胎,也会存在个性、情感或者习惯上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具有完整而独立的个体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顺应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因地制宜,顺势利导,才能促进全体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发展。一个人的手指伸出来还有长短之分,何况一个班级的孩子。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就像森林一样,森林中有高大的乔木,矮小的灌木和遍地的小野花等等,层次不同的物种才构成了森林里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人尽其才,繁荣共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让孩子获得不同的发展。要打破应试教育的禁锢,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精英教育,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呵护备至,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有些教师不闻不问,甚至恶语相向。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精神使者,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失了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生活如一潭死水,学生对之失去热情,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让心灵快乐成长,让个性自由飞扬。一、呵护童心,让心灵快乐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儿童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倍加呵护。”要保护童心,首…  相似文献   

3.
邹厚刚 《湖北教育》2004,(11):57-57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创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土,失去了,这个特殊条件,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期望,对待优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地给予关怀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和上进。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不管他们的  相似文献   

4.
ruimin空间     
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没有个性的木偶。学生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使之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话语中就道破了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必须用心呵护。新课程所倡导以人为本,让学生自主发展、逐步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中更清楚地告诉我们,只有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才能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展现人的风采,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一个会识字的人一生的得意之事。高尔基对书本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对于学生没有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但却有那么些学生就是不爱上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感到心情沉重。如果静心反思阅读教学过程,抛开因考试而产生的急功近利教学思想,我们扪心自问;语文课确实缺乏学生的阅读个性自由。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体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的领悟得不到承认,创造能力就会被压抑,这既有违于人的天然属性,也不符合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文本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同一材料,接受主体不同,感悟就不同,立意自然也不同;另一方面,作家个性不同,经历的生活不同,心理志趣不同,表现主旨时,摄入心灵的材料也不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同一材料多角度发掘,创设不同立意;同时,对同一立意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比,从作家的个性、生活时代上发现其差异,理解其选择材料的良苦用心,进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发挥其个性特长。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基础和基本原则。只有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的不同,认识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对一些较为浅显的教学内容要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解疑加以掌握,充分展示这一年龄段的好奇心、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个性色彩也会越来越浓厚,面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因材施教,在鼓励与呵护的同时给他们创造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收获进步的喜悦,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也是一样,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认知水平等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数学的乐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学生个性由于生理素质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经历及主观努力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点,造就了个性差异性和个性多样化,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通过实施个别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一定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方向偏离了,会让学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作文教学中的个性语言指导,由于个性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往往给不出贴切的解读,在指导学生时自然就会出现偏差。有些教师把另类、不一样、搞怪等内容和意识灌输给学生,这无疑是错误的引导,教学效果当然是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等的影响,也和宇宙问的其他生物体一样,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得先承认学生有差异、有个性,而且可以以此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如果不承认学生的个性,而用一个硬性统一的模式,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规格去要求每一个实际上存在着差别的学生,那么带来的结果对学生不是发展而是压抑,甚至是一种摧残.  相似文献   

14.
邓林树 《福建教育》2005,(9A):50-50
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明确的还是不明确的。完整的还是片面的,成熟的还是幼稚的。教师都要耐心倾听。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万万不能去批评、指责、嘲笑学生。如果教师要求过高,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以及一些偶然的因素,一味地批评学生。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质疑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它对教育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而且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会影响一名教师如何看待教育的意义,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中的各种矛盾。所以,认真学习、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新理念,是每个教师投身于这场教育改革必须做的基本准备。那么新课程所体现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去理解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1.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个性的人”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  相似文献   

16.
康忠效 《课外阅读》2011,(12):164-165
21世纪人类加快向现代社会迈进,社会呼唤全新的教育--张扬人的个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新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存在差异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由于他们无时不刻地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然而,作为一名学生,在成长期间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影响,他们的思想波动大,有时意志会不坚强。因此每个班的学生中间,难免会有学生犯下特殊的错误。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千万不能早早地把他们“定格”、“定论”。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的同时,要特别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这使我想到了朗读教学。我认为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活动,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样。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指导他们在个性化朗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欧亚亚 《广西教育》2007,(11A):15-15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t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育的观念,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谋求人的发展,向更高的智慧发展,向更强的能力发展,使每一个人更有才,也更成人。而人,和宇宙间一切生物体一样,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人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此,要让每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承认人有差异、有个性,并以此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最终的目标,如果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而用一个硬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或规格去要求每一个实际上存在差别的人,那结果可能不是发展而是压抑,甚至是摧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