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市上海中学(以下简称“上中”)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于2008年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在上海市中学中率先实施。该项目树立了学生发展的“志趣导向”(重“立志”与“激趣”的结合),着力探索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在“面”上注重构建学校课程期望图谱,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发展,在“点”上加强分领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先从科技与数学领域着手,设置科技实验班与数学实验班进行探索,条件成熟时,再扩大到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2.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10,(18):18-18
为了探索高中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创新机制,上海市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了“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该项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数导向”“应试导向”“竞赛导向”,树立了学生发展的“志趣导向”,着力探索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  相似文献   

3.
唐盛昌 《中学教育》2010,(7):16-20,15
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型过程中,高中阶段大力推进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成为应有之义。为此,聚焦于优秀学生的培育,借鉴世界一流名校的课程体系,形成学校自身有个性的、整体的课程框架,并付诸实施,就是教育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上海中学在对国际主流课程的实践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把握中国特色与学生的优势,从2003年开始致力于构建学校课程图谱并付诸系统实施,突显了可供同类学校借鉴的、推进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五个要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注重学生志存高远与意志磨砺,推进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匹配,不断激发学生成长的飞跃期,激励学生基于专门知识领域与数字技术整合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林春辉 《上海教育》2023,(Z2):24-25
<正>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时期,应以有效课程驱动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养成创新思维,培育创新能力。在“双新”推进过程中,上海市奉贤中学注重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坚持课题研究导向、学生发展需要、学科素养拓展和创新实践培育原则,依托学校“科创苑”“文创苑”和“艺术苑”(以下简称“三苑”),将创新素养植入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志趣潜能发展需要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的创新素养系列课程。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阶段,以聚焦志向与兴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将志向、兴趣、潜能合一作为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切入口,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构成作为基本载体,以基于一定领域的探究性学习作为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主要途径,以数字技术与专门领域的整合作为学生创新的重要激活方式,以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实质性合作为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资源助推力,形成了具有一定普适性、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目标引发并催生了新一轮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变革。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摄性要求到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逐层逐级分解,每门课程都将承担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聚焦具有公共性与融合性的“环境问题”,探索跨学科内容有机整合的教学路径,有助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真正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季峻岭 《上海教育》2023,(Z2):165-166
<正>创新素养是未来社会必备的优秀品质之一,而学校作业恰恰是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为了积极回应黄浦教育提出的创新素养培育要求,进一步满足学生成长与现实生活需求,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复三好作业”以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为价值追求,以学校作业的品质提升为着眼点,依托教师工作坊的管理机制革新,推进作业改革,从而促进创新素养培育目标的校本化推进与落实。  相似文献   

8.
唐盛昌 《教育研究》2012,(7):144-155
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能激活学生发展与创新追求的内动力,促进学生基于发展指向性领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培育学生以批判性与深刻性、跳跃性与缜密性为重要特征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以钻研与痴迷、坚忍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人格,推进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探究与创新,提升校内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实质性合作。  相似文献   

9.
依托江苏省“望向深空”初中空间科学课程基地,江苏省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创新开展空间工程特色教育,积极构建空间工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牢牢抓住三个“聚焦”,即聚焦普及性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聚焦专门性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资源;聚焦评价体系建设,探寻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通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经验”,使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达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目的,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当前,基础教育如何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实验,探究具有我国特点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基本规律,已成为一个艰巨而紧迫的课题。上海中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在具体操作时关注四个方面八个核心内容:激活有潜质学生的内动力(社会责任与思想境界、兴趣与潜能的匹配),养成创新思维(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跳跃性与缜密性),孕育创新人格(钻研与痴迷、坚忍性),基于兴趣聚焦领域的发展指向性领域(个性化的知识构成、基于一定领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实验需要对教育公平进行新的思考,认真应对挑战,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呼唤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高中阶段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重要阶段,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奠基作用。高中阶段推进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应当建立怎样的培育机制,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上海中学与多所大学进行了十余年实质性合作,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上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实践调研,明晰了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应把握育人观念、课程衔接、教学方式、管理平台、评价系统等多方面的关键要素,在机制创建上需深入推进集聚强潜能学生的高中与相应大学的实质性合作。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之问”,是当今教育之痛、存从大走向强的征程上,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求解。求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在一系列观念上冲陂束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处理。我认为,关注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应当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关系国家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出优质资源,做强品牌活动,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自2013年起,以探索创新素养培育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为着力点,以原有科创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为基础,整合优化校内外优质资源,创建卓越学院、晨晖学院和钱学森学院三大育人平台,统筹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5.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当前工科院校创新教育存在诸如人才“基本功”不够扎实,“知识面仍显狭窄”,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存有缺陷等等问题。对此,作者提出了努力拓宽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型学习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进个性化课程体系、探索按大类培养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在学期间的研究和训练、培养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和环境、探索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13,(3):F0002-F0002
上海市行知中学注莛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创新教育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该校中报教育部、科技部项目“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2009IM010300)的实验学校,获得立项后,该校发挥特长,以智能机器人为平台,开展“基于智能机器人的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实验中,该校围绕课题研究不断研究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王常文 《湖北教育》2003,(12):38-39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担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要注重科技、人文融通。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新的历史时期,厦门第一中学以“人文·创新,为发展而教育”办学理念,制定《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探索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课程资源,通过制度安排,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依托课程,探索赓续红色基因,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19.
学术志趣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为探讨导师支持对学术志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为框架,基于584份全日制硕士生调查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导师支持水平仍存在提升空间,硕士生学术志趣水平整体偏低;(2)导师支持及其各个维度(学术支持、情感支持、发展支持、经济支持)与硕士生学术自我效能、学术志趣显著正相关;(3)导师支持能显著预测硕士生学术志趣,且学术自我效能在二者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应着力建立健全学术支持与情感支持并重、发展支持与经济支持并举的导师支持体系,完善培育硕士生学术志趣的保障机制。同时,应重视对硕士生学术自我效能的关注,激活硕士生学术志趣生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培育生态文明素养既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有助于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传统学校的学习空间格局难以支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上海市E中学依托区域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以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为特色办学目标,探索重构基于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学习空间布局。指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学习空间重构路径包括:打造三个生态圈的学习空间结构,建立学习空间与自然世界的深度连接;注重生态科技校园学习空间重构;依托生态学习空间,推进课程与教学的协同创新;基于学习空间重构,探索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通过重构学习空间,整合优质生态资源,推进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整体提升了普通高中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