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很多论者面对“这一代”对“那一代”的批评,总是强调“历史”,强调“当时环境”,以此为“那一代”辩护。如果当时是对的,现在是错的,那现在说出来,岂不正是时候? 如果当时就不全对,现在说出来,岂不就更需要了?简直有点晚了。如果当时就是对的,现在仍是对的,你  相似文献   

2.
作为教师,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向你借钱咋办?久借不还咋办?借钱了却遭家长责怪咋办?……建立学生自己的银行吧!既解决了学生的难处,又教给他们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岂不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1、随着多媒体教学网络的普及,不少人提出了这种想法:若全国用一流的教师编制出一套一流的教学软件代替教师上课,岂不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并且教师还可以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4.
耳朵听见色彩,眼睛看见音调,香味变成歌声,树影奏出乐曲,这是神话?还是魔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有一段对荷花的描写: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耳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香气变作歌声,有点不可思议。有人认为香气变作歌声,鼻子岂不成了耳朵?比拟不当;也有人认为,香气比作歇声,形象,鲜明、生动、比喻巧妙。其实,以上两种看法都不正确。原来,朱自清这里运用的不是一般  相似文献   

5.
高一政治讲授完银行这章,适逢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大家对国务院注资450亿美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用于股份制试点改革表现了特别的关注:为什么金融改革要注资?为什么要动用外汇储备注资?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表现得有点忧虑?这些问题涉及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等领域,怎样用中学生现  相似文献   

6.
一次,听一位老师上作文课,课题是“称金鱼”,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只金鱼缸,里边有数条色泽不同的金鱼在游动,同时还有一台小磅秤。我一见就心生疑虑,这么多器物短时间如何准备?该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忙坏了多少学生和家长?为了这一节课准备了这么多道具,岂不有点“儿劳民伤财”?每一堂课都这么上,还有日子过吗?其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何必用许多同一物体,作千篇一律的表述?提高了教学成本,教学效果却未能提高。但此类现象在教学中却屡见不鲜。比如,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执教《乌鸦喝水》,为了让学生体验物投水涨的物理现象,让所有学生都自备…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家人呵护惯了,只会索取,不会付出。若孩子长大了带着这种心理到社会岂不处处碰壁?那么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付出”呢?  相似文献   

8.
“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有一次,能言善辩的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有点不及。子贡又问:那么子贡是否更好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啊。”过犹不及是对中庸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诠释。尽管“文革”时把中庸狠批判了一通,其实毛泽东对此评价甚高:“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它是我们老祖宗在哲学认识论上的一大发现,充分显示着中国人的性格和智慧。试想:什么事儿不是“过犹不及”呢?喝老酒好,可是贪杯者喝多了大都又倒了出来,岂不跟没喝一样?贪财者,“聚到多时眼闭了”,两手…  相似文献   

9.
“请大家把试卷检查一下,看有没有差错。”老师吩咐道。大家立刻拿起了自己的试卷。我把试卷浏览了一下,竟意外地发现阅卷老师多给了我两分。“这怎么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总分岂不就……名次岂不也……”我不敢再往下想了,我不放心地重新看了一遍,结果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10.
【典子的话】青灯一盏,经书一卷,梵音如丝……如此韵味的书籍阅读的确令人向往;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网络阅读岂不也让人快意?阅读方式的形成不但因人而异,也因时代而异。时代发展到今天,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并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时如果你还视网络阅读如猛虎,奉纸质阅读为圭臬的话,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当然网络阅读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且充满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在选择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掩耳盗铃     
语文课后,两学生在讨论。甲:怪哉!欲不闻铃声,必双手掩耳,如此何以盗铃?乙:糊涂!岂不闻偷儿为三只手?  相似文献   

12.
正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道路,不可能所有的画家都走一条相同的道路。现在我谈一谈我的创作道路,希望对大家有借鉴的作用。(一)我对临摹和创作的看法我在一幅临摹陈老莲的花卉中写道:"临画的目的是为创作。把临摹当创作与骗子何异?空论学传统,自己又不临摹,岂不也是骗子?自己不知道什么叫传统,但否定传统,这种青年岂不太狂?把一切传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上皇帝书》中写道:“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既说“绝无”,又说“仅有”,岂不自相矛盾,舛错相违?还有成语中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俱备”,又“只欠”,岂不也相矛盾?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人们立了一种新的修辞手法,叫做“舛互”。“舛”,音chuǎn,差错。专  相似文献   

14.
江红梅 《师道》2005,(5):23-24
记得刚接触新课标,我脑子里满是疑惑与不解——“平等对话”岂不要天下大乱?“自主合作”那得费多少时间与力气?“尊重独特感受”,见解岂不是五花八门了?“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如何突出教材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闭户读书论     
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  相似文献   

16.
讲原则     
甲:向你请教一个问题, 乙:别客气! 甲:什么叫原则? 乙:说话办事所依照的法则和标准就叫原则,这谁不懂。甲:有学问,那什么人最讲原则? 乙:什么人最讲原则?天上驾驶飞机的,地上指挥交通的,银行里负责贷款的,马路上管理市容的……大凡管点事的,有点权的,都得讲原则! 甲:有权的都得讲原则?那没  相似文献   

17.
1.以上所述静电实验中,所用电荷主要是从摩擦而来,但为量不多,而电源对电路所供给的电量则比摩擦而得的电量要大到千千万万倍[注1],如果能从电源取得电荷,电量岂不更多?实验起来岂不更精彩吗? 要知道,电源对电路所供给的电量是指继续流动的电荷累积之量,而它对一个导体能供给的静止电荷,其量则很有限,有时用最灵敏的验电器也测试不出来。其原因是电位的问题。一般电源的电极电位远比摩擦而来的静电荷(其量虽少)的电位小[注2]。下述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8.
趣谈无理数e     
有一个关于高利贷的故事 .商人向财主借钱 ,条件是每借 1元到一年时归还 2元 ,即年利率为 1 0 0 % .财主想 ,如果半年结一次帐 ,利息岂不更多 ?因为半年的利率是 5 0 % ,即借一元到半年时还 1 .5元 ,又把 1 .5元作为本金借给商人 ,再过半年 ,即到了年底 ,又收利息 1 .5× 5 0 % =0 .75元 .这样 ,一年利息是 1 .2 5元 ,比原来的 1元利息多了 0 .2 5元 .半年结算一次 ,即一年结算两次 ,用算式表示 ,1元钱到一年时归还1 122 =2 .2 5 (元 ) .财主马上又想 ,如果一年结算 3次 ,4次 ,… ,3 65次 ,甚至随时结算 ,岂不发了大财 ?他便让账房先生算一…  相似文献   

19.
江南在哪里?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越过长江,一路向南,岂不就是江南了?然而,事实是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也没有达成一个关于江南范围的共识,这对于我们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江南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等待戈多》里的两个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无疑是两个卑微又低贱、可怜又可悲、浑浑噩噩的角色。照说不管卑微还是崇高,一个人总得做点什么。纵然大事做不好,但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总不难。如果什么都不做,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地度日,岂不白活一遭?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就是这样白活着。他们焦急地等待戈多,却连戈多是谁也不知道,岂不荒诞?弗拉季米尔说:"我这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谁没有过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只是"一辈子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