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泉 《大学时代》2006,(3):26-27
当我们走进著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时,会被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大照片所吸引。这是一个清代官员打扮的中年人,头上顶戴花翎,身着官服,足蹬皂靴,清癯的脸上生着一双睿智的眼睛。他就是第一位到美国名校任教的中国学者戈鲲化(1838—1882)。120多年前,戈鲲化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创立哈佛大学的中文教育,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说起来很有意思,许多中国学者认识戈鲲化是在美国的燕京图书馆。凡是到那里的人,都可以从大门对面的墙上,看到一幅大照片,上面是一个穿着清朝官服的中年人,清癯的脸上有一双睿智的眼睛,他就是戈鲲化。燕京图书馆之所以要纪念他,是因为他是到美国任教的第一位中国人,燕京图书馆就是在他带到美国的一小批图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记者(以下简称记):1879年,戈鲲化受聘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的大学派出教师,去教授中国文化,也是一件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乃至整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但是,一百多年来,这位中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却一直不为世人所知。那么,您是怎样发掘出他的事迹的? 张宏生(以下简称张):1996年,我赴美国哈佛燕京学社任高级访问学者,刚一安顿下来,就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哈佛燕京图书馆。尽管此前就已知道这个图书馆与中国渊源很深,但面对大门、触手可及的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幅大照片,仍使我感到震撼。  相似文献   

4.
戈鲲化是美国哈佛大学于1879年聘任的首位汉语教师。在美期间,他极力传播中国诗词。其主要方式包括撰写中国诗词译本《华质英文》、创作赠诗给美国友人、公开朗诵中国诗词等。透过历史文化视角,戈鲲化的中国诗词传播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他传播了中国古典诗词、更新了中国人形象、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美国汉学发展。同时,也启示着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态度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自信、内容方面先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力要求强调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水平,还要联络团结好汉学家作为外部助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滥觞--以戈鹏云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鹏云是中国现代较早提出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父戈鲲化是中国第一个执教于美国高校的学者。戈鹏云早年在美国接受教育,回国后,又入著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中西书院。其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学术演讲、出版专著等,大力提倡家庭教育。其主要观点有: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其方法寓理论于实践之中,注重操作层面的实践;在内容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结合的背景。他的思想从儒家而来,又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理念,体现出转折时期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仅见的原始资料《戈鲲化集》,对戈鲲化出生时间和籍贯进行了考证,认为他出生于1836年6月22日,是安徽省休宁县前山人。  相似文献   

7.
钟振振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6(2):F002-F002,F003
望 岳(一九九八年)夜幔低垂海气昏,墨山决起化鹏鲲。诗情先蹑鲲鳍上,欲共橙红曙焰喷。 泰 山(一九九八年)特立东方若虎蹲,浩然作气塞乾坤。千年风雨撼不动,此是中华民族魂!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化交汇的近一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两条线路:在知性层面上,我们希望引入西方的文化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从而实现中国丈化的现代转换;在隐性的精神层面上。传统文化仍然时刻影响着人们言行和深层价值观。这两种文化路向也体现在近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历程之中。我国建国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先进丈化和教育理论基础上的系统教育改革。在知性层面上,大家普遍认同新课程的理念和文化主张,但是,在隐性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差序格局下的等级文化、“无我状态”中的求同文化、消费社会中的“功利文化”、科学主义与效率至上的文化等仍然存在。构成了影响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文化阻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金融危机背后暴露出的是文化危机和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之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破除对西方的仰视心理。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以及诸多的“现代性弊端”加以质疑,不再拼凑他国的思想文化百衲衣,以中国经验中国元素建构社会生活理念和生活价值现,通过“创新经典”进行自身文化建设的“再中国化”,从而成就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并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是晚清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是思想敏锐的学者,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中国人。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此,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名著。严复在译介西学名著同时,引进了与文化同姻的西方现代版权制度,并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版权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和艺术形象曾一度在西方被妖魔化:“黄祸”“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此起彼伏、,在文化冷战模式中,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加以遏制。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南海东海局势表明,长达千年的“汉字文化圈”已经在半个多世纪“去中国化”中被消解了.“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导致中国目前遭遇文化软实力的屡屡被掣肘。因此.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文化态度,进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浪潮下,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不平等,中国电影面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电影的输出无力回击。在这样的困境下,本文对中国电影学习西方的影响作了正向思考,认为中国电影应该抛掉被西化被同化的思想负担,积极学习西方尤其是美国电影的制作传播经验,寻求与西方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文化想象,在被西方广泛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中国电影,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以来,中国学者在运用西方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存在着对西方理论的生硬套用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兴起的文化批评也存在此问题,即难以实现西方理论的中国语境化。文章试从文化批评现状、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历史借鉴和文化利用等方面来论述文化批评的中国语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现代节日系统中的外来节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节日诸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和圣诞节传人中国,并演化成为中国现代节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西方节日中国化,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从理论上来探求西方节日中国化的社会历史原因与文化原因、中国化西方节日的文化意涵、特点及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并对中国现代节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一些新的思考,提出一些原则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华裔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给读者或外国人诠释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吾国吾民》这部作品的仔细研读,提炼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和扩大广大读者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喜福会>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谭恩美站在美国文化主流的位置上,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出发,用"他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作者在<喜福会>中罗列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向西方读者充分展现了"他者"化的中国形象,"他者"化的儒家思想,"他者"化的宗教信仰,"他者...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然而,在一些美国人的眼中,现代中国依旧是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代名词。文章通过对美国人对于中国印象的认识,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视野,探析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如何避免落入极端的"他者"陷阱,如何在融合西方文化的同时使西方正确认识中国,获取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学史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是介绍美国文化发展脉络的载体.然而由于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认知的双重不足,不少学生对美国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产生了理解上的偏颇.在课程学习中,如何开展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纠正他们对西方文化错误的观念等问题都要求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本文从...  相似文献   

19.
(一)“文化”定义“文化”二字在中国出现较西方为早。甲骨文中是否有?目前似乎尚未能辨识出来。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文化二字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和现代语言中的文化二字意义有显著的差异。《易经·贲卦·彖传》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此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言圣人观察又化,则诗书礼乐之谓,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畅述讲座实用中的礼仪及其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及西方诸国的历史背景上来解读礼仪。随后西方和中国的著名学者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加以简要的探讨。比如合作原则 (CP) ,礼貌原则 (PP) ,和面子理论 ,以及中国学者顾曰国 (GuYueguo)的礼貌原则。最后 ,通过比较中西各国文化发展的差异特征来解读礼仪在文化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