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天过去了, 春天来临了。 美丽的童话,像春风中一只只嘀哩哩叫着的快乐神鸟,唱着歌,向孩子们迎面飞来…… 伴着春风,《黑眼睛》丛书出版了。这套精美的丛书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很快,孩子们就被它吸引了,跟着这些图书走进了童话世界。故事中红房子、小红鞋所说的话;蚂蚁、青蛙做的游戏;小熊、小青虫的梦……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爱听童话,是孩子们的天性使然。童话,它像母亲的奶汁一样,完全属于孩子们所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08,(6):58-58
<正>大象和蚂蚁一只大象在路中央拉了大便,一只蚂蚁经过,看着这云雾缭绕的山峰,不禁地唱到:"呀拉索~~这就是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3.
健康·新知     
一条小小的“海口虫”,可能告诉你“脊椎动物是如何起源的?人类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是同时出现还是起源于多次进化事件?脊椎动物是先发育出脊椎还是头颅?”等等许多秘密。 海口虫是生活在5亿多年前的一种生物,它拥有比脊椎动物的脊椎更原始的“原脊椎”,它为“脊索——原脊椎——脊椎骨”  相似文献   

4.
《档案与社会》2009,(4):1-1
有一个人在地上倒了一盆水,地上的落叶随着就飘了起来。在落叶上正好有一只蚂蚁,看到四周的水无边无际。心里想:这下可完了。过了一会儿之后,倒在地上的水都蒸发掉了。而那只在落叶上的蚂蚁也随即爬走了。到了蚁穴后。它痛哭流涕地对同伴说:“差点我就见不到你们了!”  相似文献   

5.
无聊出新闻?     
国内一家颇有影响的晚报,今年盛夏中的一期在“国内新闻达革”版刊登了这么一条社会新闻:8月28日中午,几名在天津市静海县打工的外地民工,闲着无聊捉来几只大蚂蚁,将其头部的两根须于掐断,未料引来几万只蚂蚁的骚扰新闻的标题为:(掐断蚂蚁头须取乐引来众多蚂蚁骚扰)。我强打精神看了一半便觉蚂蚁从天津“移师”身边,突然爬上我的背部,奇痒难受……那些民工背井离乡,有时可能确实感到闲着无聊,而呆在编辑部里的编辑难道也闲着(倒可能是“忙着”)无聊吗?把这件“新闻”在发生的第三天就搬到显要版面上,到底想逗谁乐?第三天…  相似文献   

6.
轻松一刻     
《出版参考》2006,(2):40-40
神奇的蚂蚁 一名男子被判刑12年,在狱中颇为无聊。一天,他 发现有一只蚂蚁竟然听得懂他的话,于是便开始训练 它。几年之后,这只蚂蚁不但会倒立,还会翻筋斗,令他 颇为得意,终于他出狱了,第一件事便是跑去酒吧,准备 炫耀他那只神奇的蚂蚁。他先向酒保点了一杯啤酒,然  相似文献   

7.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客户端为首期“碳账户”设计的一款公益行动,通过用户的行为可以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支付宝推出的蚂蚁森林鼓励人们在进行线上支付时用支付宝支付来获得相应的能量。本文试图以“蚂蚁森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受众心理动因来探究用户使用“蚂蚁森林”的行为,以此来厘清受众使用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心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23,(11):136-137
<正>有一朵云名字叫咕哩,有一天他打了一个喷嚏,过一会儿就要下雨了。咕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雨滴,雨滴告诉了燕子,燕子告诉了蚂蚁,蚂蚁告诉了南瓜藤,南瓜藤告诉了姑娘……与此同时,一个穿红裙的小女孩也发现了这个消息。她和小伙伴仔细观察,一路追随着“就要下雨”的信息。他们一起折好一只纸飞机,让纸飞机飞上天去寻找“咕哩”,飞机在天上没有遇见咕哩,却遇见了一朵乌云,原来他就是咕哩。这时候,雨开始下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历来《野草》研究中,有一种“课虚坐实”的倾向,即为某一个意象如“秋夜”“枣树”“小粉红花”“雪”等,寻找出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加以解释,这种做法大约滥觞于冯雪峰,他的《论〈野草〉》一文在阐释意象所蕴含意义时,开了生拉硬拽的先河,比如把《秋夜》里死于灯火的小青虫视为“没有结果的失败的英雄”,《死火》中的“冰谷”是指“封建主义”,死火在冰谷里重新燃烧完自己的时候,一方面是“个人主义意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反映云云(《论〈野草〉》,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5页、29—30页)。  相似文献   

10.
神奇的蚂蚁     
《出版参考》2006,(1):15-15
一名男子被判刑12年,在狱中颇为无聊。一天,他发现有一只蚂蚁竟然听得懂他的话,于是便开始训练它。几年之后,这只蚂蚁不但会倒立,还会翻筋斗,令他颇为得意。终于他出狱了,第一件事便是跑去酒吧,准备炫耀他那只神奇的蚂蚁。他先向酒保点了一杯啤酒,  相似文献   

11.
提起以“蚂蚁养殖”为名骗钱的事,东北人并不陌生。近年来,辽宁的营口、铁岭,黑龙江的哈尔滨等地,均发生过蚂蚁集资案。数万人因为小蚂蚁而倾家荡产……不起眼的小蚂蚁缘何绊倒“东北汉”?  相似文献   

12.
贵刊82年3期登了一则资料《美国报纸的诞生地》,文中说,有一个叫本杰明·赫恩的英国出版商,“创办了一份报纸《公共事务》。这张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只出了4天就被禁止了。”但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甘惜分同志著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说,“本杰明·哈里斯出版的《国外与国内公众事件报》,报纸只出了  相似文献   

13.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04,(30):77-77
好消息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美国科学家最近一项克隆实验发现,人体自身可能具有逆转癌细胞的能力。科学家们从一个黑素瘤皮肤癌细胞中提取了一些物质,用这些物质克隆了一只老鼠的胚胎,而这只胚胎后来竟然长成了一只健康的老鼠。科学家们认为,这显示出“恶化”并非是癌细胞不可逃避的命运。美国著名的克隆研究专家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鲁道夫·詹尼士博士说:“这为我们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尽管癌症基因从原理上说不能被逆转,但是,实验胚胎学却可以让癌症基因不能被启动。”美国波士顿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的专…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获一等奖的通讯《在“转化”中看多数》,它的显著特色,是在对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量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时,表现了记者的冷静态度。记者并没有把注意力只放在善于“转化”的少数“先进典型”上,而是更多地放在还不善于“转化”的大多数农民身上。这个独特的报道角度的选择,同许多做“转化”的“正面”文章相比,不能不说是冷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近读元月5日《经济参考》上刊登的《应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重要政绩——乡村达标述评》一文后,颇佩服记者的采访功夫。在这篇报道中,记者详细地写出了当前农民负担过重的情况,揭示了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鞭挞了当前一些人热衷搞达标活动的形式主义心态。文章有理有据,很受启发,读后,我想起一件事: “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李准下放到河南黄泛区,当地农民只知他姓李,是个文化人,是“犯”了“事”来这里的。一天,村上死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生前做过不少  相似文献   

16.
先从最近的两条新闻说起。一条是《一窝蚂蚁值多少钱》(光明日报1993 年4月9日),说的是北京大华衬衫厂9年前向日本出口一批衬衫,抵东京后发现盒子中蚂蚁成群,日方要求索赔。在此关键时刻,浙江农大的昆虫学家唐觉以一份权威的鉴定报告,证明这种蚂蚁出自日本,中国根本没有,结果打赢了这场百万元的“蚂蚁官司”。  相似文献   

17.
<正> 《金瓶梅》,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它的著者是誰?世人猜断纷纭,至今谜案一桩,究其原因,只缘当时著者沒有署下真姓名,只不无戏谑地虛拟了一个“兰陵笑笑生”的名号,以致给后世留下了不尽烦恼和猜测。同样,较有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醒世姻缘传》著者“西周生”、《石点头》著者“天然痴叟”等,也让人费解耗神而一无定论。此类名号就被后人称之为別名别号(亦有称为异名、别字别称等的)。历代以来因别名别号留下的历史谜案何止千百。  相似文献   

18.
我们社会里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热”。一阵“热”浪兴起之时,多数人不明真相,而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头脑清醒,容易发现问题。比如小小蚂蚁,人们发现它的身体含有有益物质,于是很多厂家纷纷制作蚂蚁补酒、蚂蚁口服液之类,经过一番商业炒作,把蚂蚁说得神乎其神,几乎可以延年益寿,包医百病,其中难免有假冒伪劣的东西,招摇过市,坑害百姓。有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吴志成,研究蚂蚁食疗已有数十年,多次撰文呼吁要正确宣传蚂蚁的功效,制止制假售假。其中有一篇发表在《健康报》上  相似文献   

19.
白画 《新闻实践》2001,(9):28-29
“会虫”喜欢当记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央视《焦点访谈》近日让京城里的一个名叫杨光的大“会虫”,大大地在众人面前“露”了一把脸:此人从1996年到2001年5月间,冒充记者,整日介在京城各大宾馆、饭店忙得不亦乐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电视纪录片编导的职责在于布局谋篇,那么电视纪录片摄影师的作用则在于运用手中那支包含激情的“笔”——摄像机来书写成篇。“电视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和再现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摘自《“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基于这样一种纪实属性与艺术特征,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应属于“采访摄影”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