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元培在清末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再升为翰林院编修,在科举道路上顺利达到顶巅。中日甲午之战后,蔡元培毅然弃官回家乡绍兴,办起新式学堂,开始了他由一位旧式士大夫向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转变的历程。从1900年应聘于绍兴中西学堂至1906年准备赴德国留学,这七年是他“由办新学而转向革命“的阶段。从1907年6月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攻读人文诸学科,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蔡元培逐步形成了教育思想兼容中西的理念。从中国到德国也是蔡元培从传统旧学走向西方新学的重要里程,他回国以后,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总设计师,他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凝练成了其深邃而影响深远的大学教育思想:"学术至上"是大学办学宗旨;"大师"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基础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是一位以文化教育为职志的民主革命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深入探讨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正确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和教育救国的思想,使蔡元培在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中,具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特点;深厚的国学根底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他在教育实践中既能择善而从又注意剔除封建糟粕;了解和学习西方,取文化世界主义,因而"融汇中西"成为蔡元培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作为清末民初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体育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清末民初的体育教育。从早期受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到后期受英美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感染,从"御侮救国,强兵富国"的客观需要,再到"完全人格,终身教育"的主观探索,蔡元培体育观的转变也代表着清末民初体育教育的发展脉络,由出现萌芽再历经转折,体育教育最终向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5.
周志勇 《文教资料》2009,(21):103-105
蔡元培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教育之标准,将美育规定为"超逸政治之教育",从根本上使美育具有超越性品格.他以民国教育总长的身份,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法定地位.自此以后,蔡元培几乎终身都在倡导美育,并身体力行,贡献良多.蔡元培继承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优秀成果,汲取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有益养料,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从而使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具有了相对全面的美育思想体系,从学理上确立了美育的现代地位.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徐特立东去江苏、日本考察教育,西赴法国留学,回国后加以实践创新,形成他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三点:普及教育、民主治校、勤工俭学.徐特立既反对泥古不化的封建教育,又反对全盘照搬的"洋化教育",主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中国化".徐特立现代教育思想的本质经历了由"教育救国"到"为革命办教育"的飞跃,属于改良与革命两个不同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癸卯学制在清末救亡图存的背景下颁布,确立了"中国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癸卯学制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面,对传统文学教育进行了巨大变革。癸卯学制的颁布可以看作古代文学教育转型的标志。随之产生的中西学术思想冲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冲突,以及新的不均衡问题,对今天的大学古代文学教育以及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仔细考察这一段历史,对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俞启定 《教育研究》2021,42(6):62-69
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及文化渗透,使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被近代教育所取代.近代教育在缓慢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跨越式突进,均出现在中国与列强的战争遭受重大失败和耻辱之后.其发展线索是:由举办专业技术教育开始,与传统教育并行发展;到拓展至普通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最终形成近代教育体系和废除科举,传统教育在体制上消亡.在此过程,西学东渐导致的教育思想观念起到先行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学校产生的方针.从师夷的"技"到"术",再到"学",最终归为"中体西用",成为清末近代学制体系建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他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吸收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援引西方教育实践的先进理念,从国家独立、社会改良和振兴学术研究的目的出发,架构了"人格独立"的教育思想,并贯彻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从剖析"人格独立"思想的实质入手,探求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认识根源,梳理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教育实践和法国大革命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透射蔡元培教育救国思想和开展思想启蒙的理念,对于今天教育教学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提倡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博大精深,包含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和谐、全面发展的内容。挖掘其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现代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是教育的核心与归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这是刘次林博士在《幸福教育论》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校总结提炼出"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紧紧抓好"课程建设"这一主渠道,精心培育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涵养兼具的新一代小公民。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变革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冲突过程。而且是传统教育迎接挑战、扬弃自身、进而实现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书院改学堂、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创立、科举制度的废除、学部等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教育宗旨的厘定,构成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五重变奏曲,除旧与布新同时并举,传统教育的变革深入到制度层面,全面启动中国教育体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这样解释美育:"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至今对学校美育仍有重要启示,如确立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美育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发展,通过美育认识人生价值等。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历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关于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他的教育思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兼采欧美之长与孔墨教授之精神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当代学者在重申和引述蔡元培先生的这一理念时,出现了或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这种误读实际上是对蔡元培先生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反思和发展。当代大学教育应当立足当下、立足自我,在此基础上,兼采欧美之长与“冗墨之精神”。传统文化首先是专家之学,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是知识教育,然后才是陶养道德、模范人格与人文精神。唯有建立了与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对话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传统文化的精神对于现代大学教育产生意义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总设计师,他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凝练成了其深邃而影响深远的大学教育思想:“学术至上”是大学办学宗旨;“大师”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基础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并遵从社会文化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技能",简言之即"明道"与"修业"。在教育方法上,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灌输既定的"质料"即儒家文化伦理规范,表现为老师对学生单向度的"传道"与"授业";而现代教育则注重"形式"即注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伦理规范的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表现为老师与学生双向度的"明道"与"修业"。当前教育沿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方式,没有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儒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因此,特别重视"道"的教育,形成了"重道轻器"的不良传统;当前的教育矫枉过正,走到了"轻道重器"的另一个极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当前社会伦理道德风气的腐化堕落。现代教育应该追求"明道"与"修业"的并重,即注重"公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当前教育承袭了传统"精英教育"与"权威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很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例如在教育策略上必须充分尊重现代教育的独立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既要注意"明道",又要注意"修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尤其要注意"明道";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应该摒弃单一的书面知识"考试"模式,而以教育目的为依归,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合情合理地设计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军是新政时期中国传统军事体制向近代军事体制转型的产物,而清末新军编练则是传统军事训练教育制度向近代军事训练教育制度转型的体现.在清末新军编练热潮中,云南也进行了编练新军的活动,并先后拟具和实施了三个"教育计划",使云南新军的编练与军事教育比西南乃至全国其他省区更有成效.然而,迄今为止,史学界少有人对清末新军的编练与教育进行深入探讨,更无人对云南新军编练与教育计划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新军编练与教育计划的解读,为清末新军编练与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作为改革的直接推行者,其对待改革的态度成为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新政改革的进程及其动力所在.以留学教育为例,督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学教育的规模、成效及发展方向.端方为清末新政时期崛起的满族地方督抚,以开明务实、力行新政著称,他面对日益凸现的人才真空,逐步深化了对留学教育的认识,促成了较为完整的留学教育管理体系.他在各地任上不仅从言论上积极倡导留学教育,在实践上亦是多途径派遣留学生,在发展留学教育事业上走在了时代前列,端方本人亦赢得了时论的广泛赞誉.但是,受主观认识及时代背景所限,端方留学教育活动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对留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往往根据现实需求作临时性派遣,这显然不利于留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端方又将非教育范畴的政治目的交织在留学教育之中,突出表现为采取各种措施严禁留学生沾染革命思想,并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消弭革命的手段,彰显出清末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教育风尚。蔡元培在伦理学领域造诣尤深,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是我国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份宝贵资源。蔡元培从社会、家庭和个体等层面反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建构了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伦理道德体系,从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输入"与"教育自觉"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两个关键词,如果把"教育输入"比喻为教育发展的"明线",那么"教育自觉"则是一条"暗线",二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清末以降,面对西方列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入侵,中国教育"自觉"意识迅速萌发,并用于指导"教育输入"——标志着近现代教育"中国梦"的启程。"教育自觉"萌发后,多维度地规范着"教育输入"活动。在"教育输入"视野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教育自觉"的系统化趋势逐渐明显,呈现出"教育思想自觉——教育输入自觉——教育制度自觉——教育实践自觉"的立体发展态势。同时,"教育自觉"的水平提高推动着"教育输入"的发展。虽然起步期的"教育自觉"显得相对稚嫩,但并不削弱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