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曾说:“历史的过去并不像是自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柯林伍德这段话包含着一种洞见:历史之所以是“活着的过去”,是因为有“历史思维活动”,有当下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性学科。未来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育要有面向未来、为了未来的意识;研究历史可以预见未来,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中学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规律、预见未来的能力;中学历史教育要面向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到课程层面,我们要以历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未来教育。  相似文献   

3.
史识是历史著作的灵魂,它集中体现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体现历史著作的价值与贡献。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是一部专题研讨史识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历史观念。柯林武德把历史学的主体与客观两方面归结为思想,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是过去的思想与现在重演的思想之别而已。柯林武德这种历史观念是一种史识,尽管新颖,有某些合理性,但不确切,有诸多弊窦。许多历史事件单纯就是史事,本身不是思想,历史学家无从重构其思想。时代变了,时过境迁,感受与感情不一样,历史学家无法重演过去的思想。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学家去重演过去同一个历史事件之思想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结果,这样历史就失去客观性、真实性。碰到复杂的国际关系,涉及多国多人且时间跨度长的历史事件,历史学家无法去重演它们的思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刻与后代历史学家去研究它的时候有个时间差,时间距离是很关键因素。时间因素打破了历史学家用自己的心灵去重演过去思想的美梦。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理论在史学实践中是不可行的。以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想指导重构历史是当代最高的史识。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性学科。未来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育要有面向未来、为了未来的意识;研究历史可以预见未来,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中学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规律、预见未来的能力;中学历史教育要面向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到课程层面。我们要以历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未来教育。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由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与事件组成的学科,历史看起来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二是学生对历史有一种隔阂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容易产生误解。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权威们”(包括权威历史材料和权威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存在“空白”和“裂隙”,而历史本身是由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编织的完整的“网”,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要真正理解历史,读懂历史,“神人”到过去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代哲学的历史观念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创造性的理论自觉,是以探索历史本体为己任的理论.但近代的历史哲学是思辨的,它先验地构思出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抽象的历史观念.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观念由历史本体论向历史认识论的转变,只是历史观念表现形式的改变,历史的本体问题是回避不了的,现代西方哲学依然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念则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哲学基础之上,并为社会哲学提供理论指导,它实现了历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一、要重视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按一定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故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的本质是“变迁”和“发展”。而要了解历史上的人和物的变迁,就必须将这种变迁置于一种时间框架之中。因此,学习历史必须要有确切的时间观念。要了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探究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离开了时间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马克·布洛赫所说:“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但又具有鲜明的"过去性",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而且年代久远,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慧,创设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教学课堂,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我在多年的历史教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诠释学有关历史是什么的解释 诠释学是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西方已有漫长的历史。诠释学是“意义”宣告、译解、阐明和解释的技术,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我们自己的世界。所以历史诠释学就是发现、理解、阐明和解释历史意义的技术,以便把另一个时空系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意义转换到我们的世界之中。∞我们知道,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不是当下的现实存在,如果不进行意义的转换就不可能有对历史的理解,因此,从学科性质上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对人类过去的一种解释、说明与记载。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开始对历史记忆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记忆使历史枯燥无味,历史只要理解就行。殊不知,人类记忆的痕迹就是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记忆。所以,我们反对历史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主张师生从历史记忆中获得历史价值和启示。一、历史记忆的内涵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里发展的奠基石。从记忆开始,到记忆保  相似文献   

11.
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这些本属于人生意义的问题过去人们一直是作为人生价值观问题来谈论的,这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早已成为一种叙述范式.不能说这种范式是不正确的,但也不能不看到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说明"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的人生意义问题,因为它没有揭示人生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什么?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本文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经验、知识或传统的形式存在于今人的回忆与思考中的“过去”。而过去之所以能够以历史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具有意义和价值。意义是历史的风骨,价值是历史的品格。它们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今人了解过去、预测未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立论基础。因此,人类必须重视学习和理解历史。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文学、音乐、绘画等等。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加强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面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授历史学科时,不能只是讲述过去所发生的事,从而把它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而应该如新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那样: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历史观念,就是历史客观世界流程的准确“时间化”,它要把这个流程的过去、现在乃至于将来,都要具体地一一刻画出来,以它作为人生前进的“经验”与路标。中国因此有着极为完善的官方历史记录,并被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而在这些看似枯燥的文本中,隐含的却是一代又一代史官、历史学者对于真相的坚守,对于史实的思考。这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历史精神。所谓史学,即保留人生经验,发挥全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以传诸后世,使后世人能根据这一番经验,来作为他们人生的一种参考和指导。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个人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这便要求我们要将历史更为纯粹、根本的内容:“鉴古知今”“究往穷来”,即历史精神一一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这一两年来关于历史教育教学的大讨论,愈来愈显示出其深广的意义。它的最可喜之处是敢于怀疑被视为“神圣”的教材,且展现出愈来愈多的新的历史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杜艳霞 《海外英语》2014,(10):36-37
难道历史片与好莱坞不可能结盟?最近你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吗?你喜欢它吗?你认为它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吗?最近的好莱坞历史巨片《300》就引起了争议。历史影片 有人说,并没有所谓的历史电影。这是因为,一部优秀的好莱坞电影需要有一位英雄和一个恶棍。电影情节需要这位英雄在影片结尾处依然活着,而恶棍则会死去。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两个月来,围绕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话题,历史教育界同仁和网友们自发地在本刊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1ndex.shtml)上,掀起了“历史有什么用处”“我们使历史更有用”的大讨论,从题目变化即可看出,讨论从理论到实践,已经有了一定升华,值得欣喜。这样的讨论,本刊将分专题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祈能对大家的有效教学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这里选登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的片段(只反映了德氏的部分观点),仅供读者思考讨论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时作参考。德氏强调“历史”是由今日所关怀的问题出发而回溯重建过去,他说:“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认为历史知识是活着的有生命的,“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个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介的自我认识”。其意图似在彰显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实用功能和现代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意味着德氏主张“影射史学”——把历史按现实需要而随意取舍、任意打扮——这一贻害无穷的做法,我们应当倍加警惕和戒绝。全面了解德氏观点,还是去阅读他的原著吧。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随着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推行,活动课走进了学生中间。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给予了学生感受和认识历史的有趣活动环境,让历史课堂增添了活力,成为新课程教学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活动课淡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是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在实施新型教育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授课活动的教师们将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的新课程出现了。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魏春花 《山东教育》2003,(35):43-43
历史记载着过去,谱写着现在,预示着未来。“学史以明智”是古人的训诫,“以古鉴今”是学史的动力。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在“以本为本”的观念指导下,死记硬背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惟一渠道。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外,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使历史失去了它明智、鉴今的魅力。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以媒激趣,诱发创新兴趣运用电教媒体,可为学生带来一种新奇的刺激感受,使原来枯燥的知识变得丰富有趣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