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世是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时期,在历代治世中堪为典范,最为后人称道的又当属西汉的文景之治与唐代的贞观之治。治世的出现与帝王的品德修养及统治者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同时,在封建治世中农民生活依然艰苦,潜伏着种种危机,致使其不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史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领域,赋予史学新使命。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明初“治世”与生态环境存在“命脉”关系,生态环境状态亦是明初“治世”当然内容,“治世”兴衰过程与生命共同体“命脉”关系同频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王朝"治世"局面的出现有规律可循。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想实现教学的"治世",我们可以借鉴统治者的做法,真正体现历史学科在教学领域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在其诞生过程中与乱世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历史联系。孔子生于乱世而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批判精神,这种褒贬鲜明的春秋笔法构成一种普遍的时代精神,在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乱臣贼子惧”的尖锐有力的制约性的文化道德规范,从而将早期中国文化的“空言”传统彻底改造为一种全新性质的“行事”规范。然而,生于治世的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却巧妙地消解了历史学、历史学家与乱世之史、治世之史之间的内在矛盾或本质冲突,以治世之史代替了乱世之史。与孔子不同,太史公著《史记》而天子、大夫乐,把历史著作的乱世的批判精神扭曲为治世的歌颂风格,其诗人气质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史记》的诞生,标志着知识分子成为正式的“循吏”,历史著作也真正变成了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根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王朝"治世"局面的出现有规律可循。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想实现教学的"治世",我们可以借鉴统治者的做法,真正体现历史学科在教学领域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史书中,酷吏专指那些用法深刻,刑罚峻酷的古代官吏。两唐书《酷吏传》认为唐朝前三帝统治时期,尤其是贞观治世时期,唐朝没有酷吏。事实上由于隋末暴政的遗风尚存,再加上刑名学说的影响等原因,即使是在贞观时期,也不乏酷吏暴虐的身影。封建史家受以史为鉴的限制,特意树立唐太宗的帝王榜样,对其冷酷屠杀和任用酷吏等使用避讳的手法。贞观治世"无酷吏"的说法实属溢美之词,与历史史实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思想最早进入张恨水的精神世界是在其童年少年时代。他将儒家文化思想投射到文学创作中,使其创作蕴涵着较浓郁的儒家文化精神特质。儒家文化思想所要求的理想人格主要包括"治世"与"做人"两个方面。从"治世"的方面考察张恨水小说中的理想人物,他们大都具有比较强烈的家国观念和民族意识;从"做人"的方面考察张恨水小说中的理想人物,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讲"礼"行"仁",具有儒家文化的人伦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8.
王龙溪的"外王"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其心学理论基础上,以"现成良知"为理论基础,以"仁政王道"为根本原则,以"一体之治"为最终目标。实现了治心与治世、良知与治政、一体与治世、为学与为政、兴学与化民的统一;体现了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内在品质和兼济天下、淑世救世的"外王"精神;彰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学派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轻徭薄赋"等为政思想,在国家管理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道"是老子治世思想的核心,以"道"为根本,延伸出"无为而治""三宝""民本"等枝干思想。从汉初到清朝,老子的为政思想长期影响着国家管理,奠定了其卓越地位。基于此,探讨老子及其《道德经》中的治世思想,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殿军,以爱民、隆礼重法和尚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荀悦作为东汉末年社会改革思潮的一员,在治世思想上跟荀子有着很大的渊源,同时又在荀子治世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两人在社会政治目标上也具有一致性,都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儒家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由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所编著的,在其探讨政治思想、哲学伦理、治世之道的言论中,不乏有关于音乐的经典语录。孟子在阐述"礼"与"仁"的关系、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等观点中亦充分体现了音乐的功用,对于后世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有着深度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前人评说先秦诸子文章,赞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孔子、孟子和庄子,即使议论一般道理,也注意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比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曾皙说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句话就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治世才有的图景,这比说“国泰民安”“繁荣兴旺”“和谐社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只有在治世,读书人才有可能在春风中纵情地歌咏徜徉,故而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议论治世时则有一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道路上不再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背负行李、头顶东西,步履沉重地赶路了,这就比说“生活富裕”“民风淳朴”要形象可感.  相似文献   

13.
古史籍中有种独特的现象,即矛盾对称,如体列上编年体与纪传体的对称互补、笔法上秉笔直书与曲笔回护的对称抵牾,内容上治世与乱世的对称反衬等,分析并搞清此类现象对解读古史文,研究历史本质,激发人的美感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是以求善的政治哲学为主流。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大同社会。对于现存的社会状况,儒家政治哲学分两个状态:治世与乱世。治世的最高代表是盛世,盛世就是小康社会。盛世的经济、政治、社会风气都有特点,反映这些特点的文化就是盛世文化,对于当今中国要走向小康社会即盛世有参考价值。总结历代盛世,特别是汉唐盛世,意义重大。同时可以借鉴古代盛世的社会问题,解决现实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严复以评论与唱和形式论王安石诗文,申明重“经济之学”;多以王安石诗文阐发治世理念,借其与自我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宣示自我救世方略和文学理念。他评价其诗文的辞章,重行文逻辑、语言表达,着意于诗歌措辞的严谨和审美的多元化,并接受批评对象的反塑作用,助推自身辞章理念的深入发展。严复的评价处于近代视域之下,具有较大的褒贬弹性,建构了文才横溢、经世济民、具有先进治世理念的近代王安石形象。  相似文献   

16.
王龙溪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政、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之。龙溪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社会治理思想与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孙龙和荀子同为赵国人,生活时代也大体相同,但公孙龙所秉承的更多的是赵国思辨文化传统,所以,他的名学思想缺少功利色彩和政治理想;而荀子所秉承的更多的是带有治世性质的实用文化,其名学思想以明天下大道为目标,倡导的是“别同异、明贵贱”的治世文化。  相似文献   

18.
求学问道艰辛不易,圣人难做。在儒家传统规范中,狂者是仅次于圣人的人格风范,是继学传道的中坚。王阳明在明代特殊的环境下,大力呼吁狂者之士,既是学术传承之需,又是学术治世使然。  相似文献   

19.
荣辱观刍议     
荣辱观是关于荣誉与耻辱的道德评价标准,它有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和谐社会之调节器。树立与强化荣辱观,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公孙龙和荀子同为赵国人,生活时代也大体相同,但公孙龙所秉承的更多的是赵国思辩文化传统,所以,他的名学思想缺少功利色彩和政治理想;而荀子所秉承的更多的是带有治世性质的实用文化,其名学思想以明天下大道为目标,倡导的是"别同异、明贵贱"的治世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