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克特·勒温提出关于人类行为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人——内在心理因素E——环境——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心理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论教学反思的环境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学家烈文曾提出这样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公式:B=F(P,E),这里的B表示行为;F表示函数;P表示个人(个体);E表示环境。公式的含义是:人的行为乃是个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通俗地说,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本文中的教学反思既包括  相似文献   

3.
班杜拉(A.Bandure)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对行为过程和结果的信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人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不等同于自信。自  相似文献   

4.
群体动力学最早是德国心理学家 K·Lewin 提出来的。他借用物理学中“力场”的概念,来描述群体行为的产生机制,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与规律。为了反映这一规律,他提出了 B=f(P·E)这样一个函数公式。其中,B 表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 表示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E 表示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群体环境)。这一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方向和强度,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且要受群体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正是这种群体与其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Lewin 的群体动力论在管理理论界受到很高的评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取决于个人(Personality)和他的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B=f(P,E)),儿童的行为是其个性特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生活空间或场都存在相反的力,在整体的水平上,改变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比单独逐个改变个体更有  相似文献   

6.
教师效能的多重模型及其对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有关教师效能研究的一项新构想包括7个模型:(1)目标和任务——强调教师的个人成就目标和任务,以及学校目标;(2)资源利用——要求教师有效地获得和利用学校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目标;(3)过程——着重教师对于有效教学过程的投入度;(4)学校赞助者的满意度——期望教师满足学生、家长、学校和社区的需要;(5)责任制——关注教师的责任和职业声誉;(6)问题缺失——要求教师识别和避免潜在的问题、弱点、机能障碍和危机;(7)继续学习——强调教师对环境变化与持续自我改善和发展的觉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其对与教师效能有关的教师特征和学校因素等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引发学校组织成员行为的角度看,影响学校组织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组织成员的个人特征、学校组织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个人特征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需要和行为潜能,学校小环境中的组织目标为成员行为指明了方向,社会大环境则影响着成员的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学校组织赖以增效的至关重要的“动力装置”。  相似文献   

8.
影响学校组织效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引发学校组织成员行为的角度看,影响学校组织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组织成员的个人特征、学校组织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个人特征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需要和行为潜能,学校小环境中的组织目标为成员行为指明了方向,社会大环境则影响着成员的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学校组织赖以增效的至关重要的“动力装置”。  相似文献   

9.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优化育人环境,则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保教质量的有力措施。环境心理学的先驱库尔特·勒温有这么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即人的行为(B)是人(P)与环境(E)相互作用的结果。北京六一幼儿院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正是全体教师努力发挥环境教育整体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个小社会,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但当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目标和期望达不到或出现偏差时,就会有一些消息(猜测或谣言)在私下里传播,这就是小道消息。小道消息大面积地迅速传播,对学校效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也会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因为小道消息是私下里的个人行为,囿于个人  相似文献   

11.
中职学校教师效能影响着其职业素养、教学行为及专业能力的发挥,并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学校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教师自我效能观、学校刚性制度、社会文化影响、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有效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以期为中职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教育探索》2000,(12):47-47
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班杜拉(Bandura)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不论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建立在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这四种信息之上。  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因为它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效能感。但更为复杂的是成败经验还受个体归因…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之冲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主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发生及其发展水平。[1]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影响着个人表现的品质;决定着个体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1]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对其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对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形成教育信念、产生教育行为的基础。在…  相似文献   

14.
个体心理的发展受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面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遗传差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施加积极的心理修正,增强其活动的目的性并进一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分...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之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感(serf-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主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发生及其发展水平。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影响着个人表现的品质;决定着个体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学效能感时于其教学质量、效率、个人教学风格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校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文化环境则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学校教育需要改造和提升学校文化环境,以推动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是保证教师在这个平台中有效实施专业发展的心理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在对网络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结构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教师个体因素和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探讨动机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研究的结论包括:(1)网络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结构包括"个人专业发展兴趣""外部的期望与鼓励""社会接触的需要"和"充实/逃避现实生活的需要"四个维度;(2)教师的背景因素(年龄、性别和网络使用时间)与其在网络环境中的专业发展动机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3)教师在网络环境中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与其专业发展动机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优化自我效能的途径达到激发和维持高水平动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严育洪 《江西教育》2022,(14):10-11
威廉·温特尔说:"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美国密苏里州的教育目标是:知识+表现=成功.我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改革也鼓励"表现性学习",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表现". 心理学家勒温有一个公式:B=F(P×E),B代表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F代表某个函数关系,P代表个人的内部动力,E代表环境的刺激.由此可知,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达到促进中小学生学业发展的目标,文章对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方面(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人格、社会支持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策略,如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等。  相似文献   

20.
学校图书馆环境,可分为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潜在的影响,对图书馆效能的发挥施加系统的干预。依据某些特定的要求,对图书馆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必要的选择、组合、控制和改善,撷取环境中各种有利因素,抑制、改变或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实现图书馆环境的调控和优化,使环境有利于图书馆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值得学校重视的一门“潜在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