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的女儿》和安徒生博物馆一个时雨时晴的傍晚,我们漫步在丹麦京城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海滨,一尊铜铸的人身鱼尾的美人鱼映入眼帘。她恬静娴雅,端坐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看着她那垂睑凝视、若有所思的抑郁神情,我无心观赏海天一色、游船荡漾的美景,也无意注目在她的身旁兴致勃勃地留影的人群,只是默默地思索;美人鱼这位“海的女儿”失恋的遭遇,也许同《海的女儿》的作者安徒生有着同样的命运吧!是否  相似文献   

2.
佟立佳 《军事记者》2013,(1):82-I0002
陡峭的悬崖、白色的雾霭、攀登的战士……凝视这幅画面,我陡感一股向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疯狂"的新年夜 不觉又到了年尾,但对年初的记忆却异常深刻. 鼠牛交替的那个晚上,我在石家庄中国大酒店8005室里奋笔疾书,而后方编辑则望眼欲穿地等着我的稿子上版.我写啊写,一直写到凌晨1点才交稿,新旧年交替的那一刻,竟没能顾得上作一凝视,就翩然而去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游客凝视"理论审视与探讨博物馆游客行为,认为在后现代旅游中,浪漫凝视与集体凝视这两种类型的游客体验并存于博物馆旅游活动中。喜欢"浪漫凝视"的游客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喜欢安静的体验,他们以审美体验为主要目的,对于博物馆所具有的独特性、艺术价值和地方的历史性感到敬畏,去博物馆参观就如同一种现代的文化朝圣,游客在此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与浪漫凝视不同,"集体凝视"的游客更喜欢以群体的形式出行,把博物馆当作社会生活的公共场所,在旅游中体验社交带来的愉悦与满足,对于藏品或艺术品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并不会特别地关注,也不会特别地去理解,参观博物馆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社交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每当翻开家庭档案,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拿出我们当年的结婚证看一看。凝视上面印着毛主席语录的一对红皮的结婚证,尘封的记忆之门徐徐开启。一段并不愿意回首、几多欢乐与甜蜜、又几多酸楚与苦涩的往事便会悄然涌上心头,仿佛回到了昨天……  相似文献   

6.
某日,很无意地,我闯进了一个网站.也许是那淡淡的棕黄色网页吸引了我,也许是"真诚、低调、自然、平稳……"、"大视野、宽平台、高境界、多功能"的字眼打动了我,我的"脚步"停留下来了.在这里"漫步"了一圈,进入<档案界>论坛,我就不想离开了.  相似文献   

7.
9月23日,举世瞩目蒙特卡洛。蒙特卡洛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每天丽日当头,晴空万里。然而就在五个申办城市即将作最后的决战时,这里却突然雷声大作,凌晨5时暴雨倾盆。早上六时,与北京报社通话,得到指示:报五个申办城市做陈述报告的内容,一个宣布结果现场采录;宣布结果半小时之内发回报社,并说做好24小时连轴转的准备。早上8时,蒙城仍是细雨蒙蒙,雨水将街道旁的树林洗得更加葱绿,整座城市变得更加清新美丽。我站在窗前凝视窗外,也许是一种女人的第六感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新的礼拜开始,我都盼望周三周四的到来,因为那两个晚上有我所钟爱的电台节目《零点冲动》。听这个电台谈心节目是从2003年开始的,那是我刚踏进社会门槛不久,也许因为是漂泊一族,也许因为工作中的种种委屈,也许因为寂寞孤独……那晚我失眠了,百无聊赖中打开收音机,只记得从某频率中传来那亲切而磁性的声音吸引了我,由此便开始对听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渐渐地,在他聆听众多听众来电所谈的话题中,我折服于主持人沉稳、自然的语言风格以及诚恳真挚、温文尔雅的交流态度。有时我觉得他  相似文献   

9.
《云南档案》2011,(2):62-62
<正>一、转眼法选一安静场所,或坐或站,全身放松,清除杂念,二目睁开,头颈不动,独转眼球。先将眼睛凝视正下方,缓慢转至左方,再转至凝视正上方,至右方,最后凝视正下方,这样,先顺时针转9圈。再让眼睛由凝视下方,转至右方,至上方,至左方,再回  相似文献   

10.
你,我,他,这三种人称在抒情散文中均有运用,而运用最多的便是第一人称“我”了。我,是作者在写自己(有的散文也不独是写自己,所谓“大我”,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既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对自我形象作一些描绘。所以说是自觉的,即是在构思一篇散文之时,将自己的形象揉进去了,这个我,也许是愉快的,也许是抑郁的,也许是聪颖的,也许是愚拙的,反正是我在写我的思想和行动。所以说是不自觉的,写的是他人,或者是风光,然而有时又避免不了要把自我作一些描绘,或者是感怀,或者是踪迹。也可能作者不曾想写自我,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泄于笔端。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自我形象的描绘。有的散文中作者是在展示自我的心境。鲁迅在《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11.
徐斌 《新闻实践》2014,(8):F0003-F0003
也许是孤陋寡闻,我从没听说过Organ Vida摄影奖,在网站上也查不到关于它的资料。所以,当我看到它的一组获奖作品时,有一种“捡到钱包”的幸运感。如此少人提起的一个摄影奖,其作品格外地令我瞩目。我承认,我被它的风格深深地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12.
《安魂》这本书算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催眠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一向偏激地认为,只有理性和冷静才能去直面"生死"这一命题。感情太易冲动,不足以承受与掌控关于这一命题的长篇大论。而今,一位父亲近三十万字的呕心力作,让我发现——原来,"向死而生"的意境,并不仅仅存在于哲学家们的专著中;而更多地存在我们这些平常人的记忆里……《安魂》出版于2012年8月,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周大新,一位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这本书里,他  相似文献   

13.
在我办公桌上,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凝视她的艳红,体验她的庄重,感受她赋予我的责任,于是,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我书写我的新闻篇目,人生日记。我是从企业进入新闻圈的。在这以前,我下过乡,读了大学。当一名人民的记者是我早就有的梦想。我曾不止一次地捧着“学生证”或“工作证”说过:学生证、工作证,什么时候变成一张记者证?!此事成了亲朋好友至今仍在提起的一段往事。幸运的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真的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而神圣的殿堂。1983年初,我成了一名地市报的记者,开始用笔代步冲刺人生目标。17年中,我写了…  相似文献   

14.
谍件潜入     
《电子出版》2004,(7):55-57
当您凝视计算机屏幕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在一个个窗口后面,在键盘的下面,有好多眼睛正在盯着您,浏览您所浏览的内容,记录您敲打的信息?他们也许并不都是恶意的,但是他们会给恶性程序带来可以利用的通路,并且这些动作可能您并不知情。它们就是间谍软件。  相似文献   

15.
《出版科学》邀请我写一篇编辑自画像方面的小文章。几天来,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却总有难以下笔的感觉。这类文章我以前看过,而且看过不少,字里行间的酸甜苦辣,只有真正的同行才能品味得出来。每次看完别人的自画像,我都会想到,如果给自己画幅像,我脸上的表情将是怎样的呢?也许因为工作太忙,也许因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复杂,想过之后,往往没有下文。现在,我坐在桌前,不得不认真地进行思考,不得不将我几年来的工作作一次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6.
陈景润其人与《陈景润文集》潘承彪在我最不愿意回忆往事的时候,江西教育出版社于景润离开我们两周年的前夕寄来了我所盼望的他的文集。书中印有我十分熟悉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和筛法》一文手稿中一页的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凝重。我凝视良久,思绪万千,实在不愿去翻...  相似文献   

17.
孙琳 《声屏世界》2021,(2):54-55
"凝视"是携带着权力意志的一种观看方式,且总与性别身份联系在一起.在男权意识下,男性对女性的单向性凝视长期存在,影视文本呈现给消费者的一般是男性的凝视.但女性就性别身份和地位的抗争一直持续不断,消费文化下女性的反凝视以更多的形式出现.尽管男女两性存在彼此凝视,但女性只是部分实现了对男性的反观,当代影视剧对女性意识的表层...  相似文献   

18.
在前进中鲁迅也还不免摸索着.步步为营地走着。现在,我试从他阅览的书籍中找些思想的线索.也许这是我自己的一种极初步的学习、工作方法,未必准确能够说明问题,姑且试试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美形技术平台“新氧”为观察田野,使用线上、线下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将赛博格女性主义的“技术—性别”观作为理论切入,聚焦数字时代的技术凝视如何嵌入美形技术平台,通过技术接入与设置规训女性身体,生产新的技术—性别权力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时代技术凝视成为美形技术平台中的权力主体,借助技术逻辑以自由、科学的身体话语,遮蔽了美形技术的女性身体“负权”。男性凝视和西方凝视隐蔽地编制进平台技术规则,通过科学技术合理性和资本合法性间接制定技术的接入与设置规则。技术并未成为赋权“赛博格”的解放性力量,反而通过其复杂的凝视机制驯服了“赛博格”。  相似文献   

20.
王者羽 《东南传播》2022,(10):34-37
对人类复杂的权力关系进行探索,实质上是法庭片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严肃思考。韩国法庭片《辩护人》将法律所强加的权力层级关系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以影像的方式展示了被压迫者对强权的抵制与抗争,表征了法庭片的基本权力关系模式。法庭片中,人物形象因为法律的存在而产生等级差异,进而形成法律赋权系统。等级的强弱对比使高层级凝视低层级,而凝视指涉一种权力心理,实现凝视赋权。法律权力与凝视权力互相补充,共同构建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组合。观众在参与凝视的过程中进入类似“幽灵”的状态,拥有最高的凝视权力,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来源于创作者的有意搭建。创作者通过影像影响观众认知,并介入外部现实,由此生成影像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