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雅明论现代艺术和艺术家在文化市场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工业艺术的和现代艺术家是本雅明关心和探讨的中心,他以特有的方式对艺术及艺术家提出了或独的看法:一、震惊体验和波德莱尔的抒情性;二、间离现实的叙事剧和布莱希特;三、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机械复制艺术;四、诗人、作家在资本主义文化市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艺术的思想非常深刻,却很少受到关注.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重点考察了艺术生产范围内审美经验的重构问题。伴随复制时代的到来,灵韵的消散和震惊的出场,审美经验作为艺术的膜拜一面日渐贫乏;技术在祛除艺术灵韵的神圣性同时,也存在着重建灵韵的可能性,审美经验成为艺术作品化解生存危机的契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重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反映了艺术政治的革命要求和救赎意图,这成为经验重构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在认定艺术生产是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进一步解释了它与物质生产在形式上的相通性,特别又分析了它的独特规律,这主要表现为物质媒介蕴含的审美价值的历史无尽性,产品对象的静态形在式中包涵的律动性,艺术性体施用条件对于对象化成的特殊性,这些都可以认为是艺术掌握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把艺术生产作为人异化的生产方式来认识只是艺术审美的一个角度,不能完全解释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困惑,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本质是人对象化世界的实践活动,艺术的意义是展现人自由自觉的能力,这不仅为审美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推动当代文化产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雅明从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比较出发,深入研究了技术复制艺术的审美特征、社会功能、创作特点及艺术与大众的关系诸问题,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观点。他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当代媒介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把"艺术生产"作为人异化的生产方式来认识只是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一个角度,不能完全解释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困惑,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马克思"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判断,不应从艺术和社会条件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而应从如何审美及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艺术是人把握世界的实践方式,目的是实现人自由的本质,审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对象化世界的水平及为对象化所付出努力的反思。艺术的意义是展现人自由自觉的能力,这不仅为审美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推动当代文化产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德国学本雅明主张打破当下的历史连续性,重新揭示历史的内在意义,但由于他没有真正回到现实历史的内在性,所以,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批判。阿多诺继承了本雅明对恶的历史连续性所展开的批判,但放弃了本雅明的理论天真,回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所面对的真实自然,于是,自然成了历史救赎的现实中介。但是,自然作为中介,只有在摆脱了人本主义历史观之后,才会对历史的救赎产生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因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最终导致艺术的进步而对大众化持肯定的态度,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对研究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认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复制理论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力将推动艺术的进步。他通过艺术由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的转变,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大众,转向艺术与大众的结合问题,把大众放在艺术发展的中心地往。他确认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欣赏方法——消遣,认为“消遣”的欣赏方法适合于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是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概念的研究为基础的。马克思坚持从特定的历史形态、生产方式出发,既阐明了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最终决定作用,又看到艺术生产的相对独立性,阐明不平衡关系存在的原因,从而揭示了艺术运动的规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意义在于:首先,让我们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去分析与理解艺术;其次,让我们可以从分析物质生产的本质着手分析艺术生产的本质,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何去何从做出选择;第三,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不可避免地要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艺术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艺术有三个重要命题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精神生产。它必然由生产、产品、消费构成系统,以物化形式来体现,受到整个社会生产的制约;而对世界的掌握也要经自身的系统来完成。作为意识形态,艺术生产又必然与时代和阶级的命运相联系,其产品并非一般产品,而是表达人类共同意愿和情趣的完整的个性化世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艺术真实地掌握世界和艺术生产得以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本雅明吸收唯物主义历史学和弥赛亚主义的历史概念所建构的批判理论,表明艺术实践是一种与生产实践不同的技术性活动,其目的在于人类精神的自我实现,从而达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理解。艺术与技术所构成的"辨证意象"是历史运动之合力的表征:技术作为艺术生产力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进步性,艺术则表现为在技术上无产阶级的集体经验与乌托邦意象之间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3.
灵韵是本雅明首先提出的,它概括了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灵韵是传统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社会人类的审美方式或感知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所开创的社会学传统与孔德等人所开创的社会学传统之间既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与对立,也存在相通之处.在社会学史上,两种传统曾经有过长期的对峙,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融合趋势,但马克思及其后继者对社会学的贡献与影响从来没有中断过.马克思在社会学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而且在于他的社会学思想以及他所开创的社会学事业为西方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亚明的翻译理论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和探讨如"纯语言"、"来世"等重要概念,发掘蕴涵在其中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从而揭开沃尔特.本亚明的《译者的任务》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6.
邵竹 《培训与研究》2002,19(4):76-78
绘画艺术中的系列作品是艺术家围绕特定的题材而创作的在形式上相关的一批作品,它接近于音乐中的变奏,使内心世界的充分表达成为可能。艺术作品中的系列性来自于主体精神的高扬。当然,艺术作品中的系列性也受到社会艺术机制与商业运作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17.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构思环节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本文从构思的重要性,结合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的体验、情感和想象,对构思的作用以及对画家新颖和平常的构思追求可看到,构思尽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还是有些具体规律可寻。  相似文献   

18.
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艺术学科该如何发展,如何在学校里独树一帜,突出自己专业的特色亮点,如何发挥艺术学科在学校里的作用?艺术教学成果化,可以充分展现艺术学科的亮点,用艺术形式把工科专业设计成打破传统观念的作品,打造不一样的校园文化,激发全校师生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引起学校的重视,或许是一个很好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19.
美术作品,是通过构思的审美定象,运用造型与色彩组合的方式把情感与理念转变成人们用视觉欣赏的对象。美术创作是把情感作为对象纳入视觉的形式之中,使之对象化和物态化。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Tyson E. Lewis argues for an alternative form of educational attunement beyond attentiveness.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schooling emphasize being attentive as a primary educational virtue. This emphasis casts distraction as either the negation of attention or its deterioration. In either case, distraction lacks educational use and, as such, must be overcome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attention. Yet this approach to the question of attention versus distraction misses how distraction contains within itself a different kind of educational potentiality, a different kind of educational attunement. In an attempt to carve out space and time for distraction, Lewis turns to the writings of Walter Benjamin who offers up a more complex view of distraction than is presently found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Benjamin argues that cities are not only places of negative forms of distraction (as mere diversions), but also places for cultivating productive distraction in the form of an open and alert attunement to new ways of experiencing and percei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ld and self. Cities, for Benjamin, become educational spaces that teach lessons in a distracted form of life, the culmination of which is the creativity expressed in what he refers to as “the art of stray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