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知识群体形成,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代表战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士人与专制政治发生了冲突,秦王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就是冲突的表现形式。西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士人群体置于专制政权设置的规范之中。士人群体的社会属性在此时基表确定。其社会生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创造和传承文化;追求个性独立;注重道德修养、追求人格完满;积极的用世思想。这些特,占.成为士人群体与其他阶级、阶层、社会群体的基本区别。  相似文献   

2.
服饰具有蔽体御寒、审美、职业、身份地位、教化等多种功能。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其服饰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士人的服饰强化了其身份认同,反映出士人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尊崇以及对儒家等级制度的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3.
论孔子士人美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审美文化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士人美学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士”的理论标准,士人的美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形成,文章阐述了孔子审美思想论士人美学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人阶层,这个阶层由于对知识的占有和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使然,常常表现出独特的孤独心态,而对这种心态的表达和消解,士人阶层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手段,这个过程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东晋宰辅谢安以其卓越超群的政治才能和独特多姿的性格魅力,成为中国历代文士津津乐道的人物。唐代士人肯定谢安的隐逸,赞赏其弃隐入仕的行为,钦慕其东山携妓的风采。唐代士人对谢安的推崇,既受传统隐逸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亦与唐代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有关。了解唐代士人推崇谢安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文化情境中,审丑文化正在取代审美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现象。具体说来,中国当代审丑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古代士人审丑文化的影响;二、中国近代平民审丑文化的影响;三、西方现代主义及当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四、对传统审美中心主义的反驳。  相似文献   

9.
秦统一天下,将原秦国的政治—社会模式加诸六国,这与六国士人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秦以强力推行其化政策,引起了士人阶层的普遍反对。反秦战争中,士人积极参与,对亡秦兴汉功莫大焉。然而,汉初,士人却多不见用。他们备感失落之余,却未沉沦,通过“为学”和“为客”两个途径,达成了自身的个体自觉,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事功精神,完成了由“士人”向“士大夫”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启文是宋代士人在古文运动取得成功后依然保持骈体写作的一种应用文体.就使用频率而言,“至宋而岁时通候、仕宦迁除、吉凶庆吊,无一事不用启,无一人不用启”.几乎覆盖士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宋代启文的应用语境,是以科举制度和职官选任制度为基础所形成新型士人关系网络.这种新型的士人关系网络直接影响了宋代启文的发展方向及语体选择.宋代启文以应酬为核心功能,礼仪性得到充分强化,并展现着士人阶层所特有的文学才能.同时,宋代启文也深度参与着士人关系网络的建构.启文与士人关系网络之间的微妙互动,折射着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学风貌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闲暇是中国古代士人个体生命安顿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以士人闲暇作为研究对象,其内涵关涉时间、空间、自我的多维阐释及与教育的耦合关系澄清。交相耦合的闲暇与教育,构成了古代士人独特的闲暇教育形态,内在为致用、修德、审美和自在的四重境界:诗书礼乐以造士、沉思静悟的人格养成、自我与自然相融的审美范式、内向超越的自由境界,其间蕴涵着深厚的“生命自觉”的教育意蕴,彰显着生命的自我完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以古代士人闲暇观照当代闲暇及教育,面对“育而无闲”“闲而无育”的闲暇教育境遇,通过对闲暇异化的扬弃和对生命整全的促进,以确保其间闲暇的生机和教育的生发,从而明晰其合理的价值趋向,造就走向生命的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12.
13-14世纪,在回回人经商之风的影响下,蒙古人统治下的江南地区出现了空前的商业繁荣局面,商人社会力量空前突显。迅速起家的商人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代表士人表现出特别的亲近态度;投桃报李,南方士人搬出《尚书》、《史记》,竞相礼商。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传统上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在阶级、阶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布劳、邓肯在分析美国社会结构时认为,在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中,个人的教育程度极为重要和关键,但他们的理论分析中并没有明确将教育因素作为一个分层维度来看待。来自马克思和韦伯的传统阶级阶层结构理论,则把教育或者技术资格看作是划分阶级阶层结构的重要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士人政府的形成时期.而作为两汉选举制度主要组成部分的察举制度在士人政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察举制度下,士人经历了从游士到儒士再到士大夫的演变过程,作为政府主要力量的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5.
车璐 《现代语文》2010,(6):41-42
"三言"中的各色士人形象不但表现出市民对士人这一群体的印象,也体现了编撰者冯梦龙对士人阶层的审美与期望。克己复礼作为士人都应具有的传统品德,必然会在"三言"的士人形象中有所体现,《张孝基陈留认舅》中的张孝基就是这样一个体现作者所推崇的传统士人品德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6.
知荣明耻、好荣恶耻的士人"耻"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传统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等是其形成的基础。传统士人"耻"观的内涵则包括将士人"知耻"作为国家治乱兴亡之本、士人阶层教化的基本宗旨和人与动物的分野标志,坚持"不仁则辱"的道义标准,将陶冶耻感作为士人教育的重点。这启迪我们应该将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到国家兴衰荣辱的高度来认识,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报国恤民、崇仁尚义、勤劳诚信作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营造优良"士风"以促进社会淳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8.
两晋士人的趣味由汉末发展而来,呈现出独特的风尚,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表现出审美化、艺术化的发展趋势。这直接突出地表现在士人丧挽行为上,特别是创作挽歌、欣赏挽歌、居丧、吊丧行为。两晋士人自作挽歌诗,从西晋时区别的、痛感的死亡体验到东晋时期对死亡的超越性审美,是一个死亡意象化的审美过程。在欣赏挽歌的独特嗜好及居丧、吊丧的怪诞行为中,东晋士人又进行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当下瞬时的感受中获得了一念大千的情感永恒。这种审美化的进程,有赖于世俗化人生趣味和东晋形神观念的发展,而复归于庄子"至乐"的死亡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士人隐逸山水的产物。山水之美和士人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融合,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美。从先秦的比德山水,探寻山水中的哲思;到秦汉时期对山水的客观摹写,再到魏晋南北朝,融主观情感于山水之中,山水文化才真正独立存在,展现它独特的存在个性。  相似文献   

20.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心态发展、渐变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士人在山水审美中脱离世俗尘嚣,走到与道相冥合的人生境界,既完成了对“道”的维持与操守,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